从一张广州"厨房大佬"合影老照片说起 || 荔人行

文摘   2024-09-23 08:31   加拿大  


"食在广州"四海皆知,从民国时期至今,广州涌现出无数的"厨房大佬",他们用聪明的头脑和精湛的手艺。为大众烹制出一道道美点佳肴,为擦亮"食在广州"这块金字招牌作出了巨大贡献。以下展示的这张合影老照片,可以让大家一睹昔日广州多位"厨房大佬"的真容:



这张珍贵的合照,拍摄于1966年5月26日广州某食肆(恕本人见识有限,不知道该食肆名称,愿就教于方家)"竹景厅(房)",照片下方清楚写明,此为广州市服务局业余学校烹调组全体(人员)合影。合影者共有15人,他们大多是昔日广州餐饮界的风云人物,片中前排左起为庞溢、黄瑞、梁应、张(钟?)流、许衡、何但,后排左起为黎和、王光、龚照、?、区密、黄娣、何明、江滨、龚腾。现将其中6位"厨房大佬"的威水史分享给大家:



黎和(1916~2010)

祖籍广东顺德杏坛,绰号"大炮和",国家特一级厨师,上世纪30至50年代广东饮食业"四大天王"之一(其余三人为崔强、黄瑞、陆贞),曾任广州北园酒家厨房部长、广东省烹饪协会副会长、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科委成员、广东商学院烹饪系顾问、广州市饮食服务公司技术顾问室副主任、广州市服务中专学校顾问,多次出任晋升特级厨师考试的主考。


他12岁入行当学徒,21岁崭露头角,22岁当师傅,曾在广州大三元酒家、南园酒家、北园酒家以及北京大同酒家等近30家名店主理厨务。


 1956年,在广州市举行的第一届名菜美点展览会评比中,共有210款以“鸡”为主角的菜肴参评,最终,由黎和创制的“瓦罉花雕鸡”和利口福海鲜饭店名厨戴锦棠创制的“口福鸡”(柱侯瓦罉鸡)获评名菜,黎和以卓越的烹饪技艺荣膺"广州十大名厨”之一,"瓦罉花雕鸡"也成为了"广州八大名鸡"之一。


上世纪60年代,黎和为广州北园酒家创制的两大招牌菜"瓦罉花雕鸡"和"郊外鱼头",分别受到了原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何贤先生和陈毅元帅的盛赞。至上世纪80年代,北园酒家生意火爆,每天能卖出近百只花雕鸡。


黎和集粤菜烹调技术之精华于一身,无论砧板功夫还是候镬技术,都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他能自如运用30多种烹调技术,会烹制两三千款菜肴,尤其善于烹制鲍参翅肚、山珍海味之类的高级筵席菜,有“粤菜大师”的美誉。有一次,他给广州市服务中专烹调班上课,一只茭笋做了17种切法,每种切法都各具特色、精彩绝伦,后来学校把他的茭笋切法列入烹调班学员必修课。


黎和善于吸收外地菜之长,不断作粤菜的创新,如:他曾把京沪名菜"松鼠鱼"改造成松子(松果)形金光闪闪的"糖醋松子鱼",把闽菜系的名菜"佛跳墙"改造成粤菜"宝鼎满坛香",把西餐菜式"香煎猪扒"改造成粤菜"果汁煎猪扒"等等。他在广州北园酒家主厨时,每逢春节或春秋两届广交会,店方都会推出新菜式款待宾客,日本商人必定在北园酒家订下两个星期的餐饮,日本人的旅游车曾经从北园酒家门口一直排到北较场。



在1983年举行的第二次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评比中,黎和创制的"宝鼎满坛香”"瓦罉花雕鸡"和"糖醋松子鱼”
均获评名菜,同年11月,他作为广东厨师首席代表,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荣获“优秀厨师”称号(全国仅有12人获此称号)。此外,他烹制的"八宝冬瓜盅""瓦罉掌翼煲""蚝油鸭脚"等名菜也获奖无数。


他还擅长组织和指导高级大型筵席菜的烹制,每逢春秋两届广交会期间,总有数以万计的中外客人到广州北园酒家用餐,人们无不赞美他卓越的组织指挥才能和杰出的烹饪技艺,同行也称赞他是“广东烹界大方家”。他曾多次远赴美国、加拿大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作烹饪技艺交流表演,其精湛的技术备受当地华人称赞,也大大折服了当地同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积极参与粤菜人才培训教学工作,黄振华、黎永泰、林壤明、梁荣果等人都曾师从于他。他先后受聘为广州市服务中专学校技术顾问/教授、广东省饮食服务公司培训中心教师,1991年起任第一届广州地区烹饪协会技术顾问。他致力推动广州饮食事业发展,积极弘扬“食在广州”美誉,在担任广州市饮食服务公司技术顾问组组长期间,与老一辈大师们一起发掘传统粤菜精髓,并结合时尚.创制出"琼山豆腐”"瑶王鸡”""香麻炸鸡”等近300款菜式来满足中外食家的需求,故有"粤菜创新状元”的美誉,他还执笔撰写了《粵菜荟萃》等多本专著,并积极参与汇编《食经》《中国菜谱(广东卷》《粤菜烹饪》等烹调著作,直到60多岁才退休。

1987年黎和为广东商学院烹饪系海军班学员讲授刀法



黎和主编的《粤菜荟萃》(广东科技出版社19861月第1版)



黎和参与编著的《食经》(广东科技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


黄瑞(生卒年不详)

绰号"剃头瑞",上世纪30至50年代广东饮食业"四大天王"之一,在广州西园酒家、七妙斋、双英酒家、香环饭店等司厨后主理广州酒家厨务,是上世纪50年代"广州十大名厨"之一。


1956年6月,广州第一届名菜美点展览会在广州酒家举行,黄瑞是展览会负责人,他创制的"瑞士炆鸡翼"获评名菜。


上世纪60年代,他执掌广州酒家,创制出"红棉嘉积鸭""百花酿鸭掌""香滑鲈鱼球""炒千层黄埔蛋"等名菜,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利用茅台酒特有的芳香把鸡煀熟,创制出广州酒家又一道当家菜"广州茅台鸡",这道菜荣获第三届世界烹饪大赛金奖,它最初仅为接待外宾之用,到90年代已成为驰名省港澳的粤菜名菜。


在烹饪方面,黄瑞非常用心、用情,努力追求完美,如:炒"香滑鲈鱼球"之前,他会先问清楚客人用餐的房间,由此估算出上菜的时间,再决定把菜炒至几成熟,确保菜肴端到客人面前时,口感、色泽、香味都能得到最完美的呈现。


  


1980年8月12日广州酒家菜谱


  黄瑞在职期间悉心指导和提携后辈,培养出黄振华、黎永泰、庄伟佳等高徒,故有"师傅王"的美誉,1976年他光荣退休。上世纪80年代他被聘为广州市服务旅游中等专业学校的烹饪技术顾问。他退休后,每当广交会举办期间广州酒家人手紧缺,店方都会把他请回店里作烹调指导,他都乐意"帮工”,甘当接待外宾的第一炒镬,其烹制的每道粤菜佳肴都深受食客好评。


2013年,在《羊城晚报·美食周刊》与广州电台联合举办的“食在广州·光辉三十年”评选活动中,黄瑞荣获"终身成就大奖"。


上世纪70年代黄振华(左)与师傅黄瑞(右)合影


1988年10月广州市服务旅游中等专业学校15周年校庆活动上

该校技术顾问合影(前排左起为黎和、许衡、梁应、黄瑞、

刘邦、陆贞,后排左起为麦炳、黄深、陈勋、何世晃、谭鸣、帅焜)



龚腾(1920~?)

祖籍广东花县,国家特一级厨师,自小入厨学艺,曾在"总统""八珍""大来"和广州市中区食堂等食肆担任主厨,练就了一身深厚的烹饪功夫,是第一、第二届广州地区烹饪协会技术顾问。



粤菜权威


龚腾先生


在 1956年举行的第一届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评比中,他烹制的"脆皮大肠""威化焗牛肝""喼汁焗海虾""酿椒子""酿凉瓜""韭黄银芽炒肉丝"获评名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龚腾在当时我国最大的园林式酒家泮溪酒家主厨,他和同事们创制出"园林香液鸡“"鸡粒海南椰子盅”"芙蓉鸡片”"泮溪茭笋皇”"牡丹鲜虾仁”等一大批名菜佳肴,深受春秋两届广交会商家、来宾的欢迎和赞赏,从此奠定了泮溪酒家的"江湖地位"。他曾为前来泮溪酒家用餐的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烹制"油泡虾仁""园林香液鸡""煲仔饭"等粤菜,胡志明用餐后,当即提出要派越南厨师来广州学习厨艺。


1976年起,龚腾担任广州白云宾馆主厨,他为白云宾馆专门创制了名菜"白云香液鸡(碧绿花雕鸡)",后来白云宾馆热销的名菜"云轩花雕鸡""春花富贵鸡"均源于此。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受广州市政府委托,先后培训越南、缅甸、泰国等国家政府、皇室的厨师,他言传身教,一招一式指导和培训学生,同时注意因人施教,结合学生所在地情况设计教学内容,精心细致,被留学生誉为“国际教授”。


 龚腾从事厨艺50多年,严谨治厨,颇有心得,尤其是调味,以“芡头匀称,味道有准”而称善于烹饪界。他曾担任中国烹饪协会理事、广东烹饪协会技术顾问、广东省旅游局技术顾问、广州市服务局烹调教研组组长、广州市服务中专学校技术顾问等职务,带出了黄炽华、黄华忠、黄韬、黎永泰、李伯添、龚灼明(龚腾之子)等高徒,故有"粤菜状元""粤菜教授"的美誉。另一方面,他刻苦钻研粤菜烹调技艺,不断总结烹调实践经验,参与编写了《中国菜谱(广东卷)》等专著,更独立撰写和编著了《粤菜精选60款》等图书。


2013年,在“食在广州·光辉三十年”评选活动中,龚腾获得”最高荣誉大奖"。




上世纪60年代广州泮溪酒家菜谱




1992年12月12日龚腾亲笔书写的教学菜谱



王光(1930~2003)

祖籍广东南海,国家特一级厨师,中国烹饪大师,国际厨师协会会员,第一届广州地区烹饪协会技术顾问,长期担任广东烹任协会常务理事。


他17岁随父入行,先后在广州大三元酒家、大同酒家司厨,上世纪50年代到大同酒家后,师从名厨庞溢(庞溢创制的"什锦冷拼盘"于1956年获评首届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名菜)。在严师的指导和自身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王光练就了一身鬼斧神工的刀工技巧,其制作的像生冷拼盘,直接使用粤菜特色的烧卤食品等作拼盘原材料,成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层次分明,色彩艳丽,能够将刀工技巧与食用价值紧密结合,他因此成为了制作南派像生冷拼盘的代表人物。


王光善于观察生活,能结合筵席和客人身份的需要,创制出富有意义又栩栩如生的拼盘造型,如:上世纪70年代中美"乒乓外交"之际,他为美国客人摆砌了一盘“乒乓球结友谊”图案的冷菜拼盘;中日建交之时,他为日本客人摆砌了一盘“熊猫戏竹”图案的拼盘;曾三进广州动物园观察孔雀,最终以皮蛋、烧鹅、烧肉等多种食材,拼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像生冷拼盘"孔雀开屏"。此外,他也精通烹调技法,时常临灶为外宾烹制菜肴。


1978年,时任大同酒家副经理的王光服从组织安排,继名厨许衡、刘邦、何培之后调到广州市服务中专学校任教,他带领一批年轻的教师和在校学生,成功开办了广东省第一间烹饪学校的实习餐厅,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实用型的厨师人才。随之,他担任学校副校长兼餐厅经理。



1976年王光在广州大同酒家指导学员制作冷拼盘


为了适应烹饪培训教学发展的需要,王光执笔编著了《粤菜厨师中级技术教材》《粤菜烹饪技艺》《粤菜拼盘图集》《烹饪问答》《菜谱:鸡280味》等一大批烹饪教材,从而填补了当时粤菜厨师培训教材的空白。1984年,他被评为广东省首位"烹任高级讲师”;1988年,他被聘为全国第二届烹饪技术大赛评委;1991年起,他被聘为第一届广州地区烹饪协会技术顾问。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带出了黎永泰、陈凤珍等高徒,为广东的烹饪教育事业和粤菜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被誉为"名厨校长"。




王光主编的部分菜谱图书



1987年王光(右三)带领学生观摩广州酒家"满汉大筵席展览"


1990年,时任广州市服务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的王光(左二)指导制作烹调技艺教学录像片一一当时全国旅游教育界中最早的电教片




许衡(1910~1992)

未满10岁就已人厨当杂工,先后师从骆怀、区思、毕桂等名厨学艺,21岁当上师傅,曾在广州陆羽居、八景、新奇亭、南国、新陶芳、惠如、矿泉客舍等店主厨,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首批一级厨师之一。




许衡


由于刻苦钻研传统菜式并且不断创新,许衡积累了丰富的治厨经验,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他为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陶铸、金日成等中外元首和国家领导人烹制过宴席,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和有关部门的表扬。


在60多年的厨师生涯中,许衡一方面积极研究烹调技术,不断提高烹调技艺,一方面努力自学文化,钻研烹调理论。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他先后编写了《粤菜存真》《食谱丛谈》《肴馔全书》《杂谈饮食》,用作饮食行业内部的交流资料。1963年,他亲笔写成粤菜厨师的第一本著作《粤菜存真》,该书油印本在内部交流,在同行中以及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后来不少粤菜烹调技术教材均以其作蓝本编写而成。1963年7月,《粤菜存真》由广州市越秀区饮食管理部出版,他因此成为粤菜厨坛第一位出版粤菜专著的作者。


1973年,许衡调到广州市服务中专学校任教。他利用教学之便,更加广泛地收集各家烹饪之长和各地名食菜谱,陆续写成了近百万字的烹饪著作,其内容涉及烹饪原料知识、原料加工之术、菜肴古今典故、粤菜烹调技法、粵菜筵席知识、各地名菜名筵等,这些著作成为了粤菜烹调的典籍,给后来从业者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1987年,他将《粤菜存真》和《肴馔全书》中的精华部分汇编汇成《粤菜精华》,由广东科技出版社于1989年8月出版,至1994年8月已先后印刷了7次。此后,他还编写了《粤菜精华(续)》《粤菜精华(菜谱)》《围餐菜》《保健菜100味》等烹饪书籍。工作期间,他带出了黎永泰、梁平、关志敏、梁明(许衡的姨甥)等高徒,为粤菜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粤菜厨师的培训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许衡部分著作


许衡退休时没来得及参加商业部颁布的厨师技术职称的评定,尽管如此,同行仍公认他是"粤菜大师""粤菜厨坛泰斗""粤菜厨坛的第一作者”"粤菜厨坛著作最丰的一位作者”,化用烹饪术语来说,他是"文火武火都好猛"的"厨房大佬"。


2013年,在“食在广州·光辉三十年”评选活动中,许衡荣获"终身成就大奖"。



梁应(生卒年不详)

祖籍广东南海,国家特一级厨师。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大三元酒家的名菜"红烧大裙翅”已是当时广州食肆菜肴的上上品,蜚声海内外。到了六七十年代,大三元酒家转由梁应主厨,他凭借数十年的烹饪经验,将鱼翅菜肴推升到更高的品位。在他主理下,厨师们根据不同的鱼翅种类,不仅可以做红烧菜肴,还可以做炖品式"凤吞翅”、清汤式"清汤蟹底翅”、烩羹式"鱼翅烩三蛇”等不同风味的高级菜肴,深受食客欢迎和追捧。由于大三元酒家知名度颇高,港澳食客慕名前来就餐者日众,此时,擅长烹制野味菜肴的梁应更是大显身手,他抓住港澳食客的心理特点,烹制出“生炒水鱼丝”“百花鱼翅盏”"玉液云英鸡”等一批风味独特的菜肴。


从事烹饪业50年,梁应创制出一个又一个名菜,以精湛的技艺折服了无数食客,还带出了黎永泰、梁振秋(梁应之子)等高徒。上世纪80年代,他被聘为广州市服务旅游中等专业学校技术顾问。

上世纪80年代梁应(右二)与王光(右一)、黄瑞(左三)等人在市服务中专进行特级两师考评



1988年广州市服务旅游中等专业学校烹饪专业技术顾问合影(前排左起为梁应、陆贞、刘邦、黎和,后排左起为帅焜、麦炳、何世晃、陈勋、王光)


梁应退休那天,大三元酒家老总让厨师们将梁应创制的"作品”,供第一批早茶客人“共享”,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郑和下西洋时,在印尼三宝垄留下了什么?

曾经是广州最脏和最穷的地方

我们遇到的世纪大难题 || 依慈

广东音乐的乐器,你认识几种?|| 卢庆文

欢迎赞赏作者


欢迎关注本号

欢迎赐稿,与众分享

历史现场
挖掘史料,探讨历史,激活民间记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