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前,一个上海人眼中的穗港澳风貌 || 荔人行

文摘   2024-08-08 08:30   加拿大  


目前,大湾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的穗港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信请看73年前一个上海人撰写的游记。








这篇游记题为《穗港澳纪行》,刊登在1951年第廿五卷第十二期《旅行杂志》,作者署名为罕林,主要记述了自己与一位印尼华侨同学同游穗港澳三地的见闻和感想。


广州




从上海火车北站到达广州火车东站时,作者的第一印象是:"车站附近很清静,没有上海北站周围的那种热闹景象。"



进入广州市区,作者留意到:"街上三轮车座垫多半是大红镶白边,刺眼得很。市区内建筑都相当朴实,在长堤、太平路一带,有几座大厦,如爱群酒家、永安堂等,建筑都很宏伟。"



接着,作者将自己对广州东、西、北郊以及广州公园的观感,向读者娓娓道来:

"东郊多半是住宅,以前反动派达官贵人的别墅颇不少,街道也很幽静。西郊多机关学校,著名的荔枝湾一一海角红楼就在这一区。北郊的中山纪念堂是国内有数建筑物之一,外观很宏伟,占地颇广,可容二三万人,是中国式建筑,不用柱子,堂外广场,也可容十数万人,是群众集会的一个好处所。“

"广州的公园已经做到名符(应为"副",笔者注)其实的‘公’,游人可以自由出入,不售门票,布置很雅致,游客也都知爱护公物,整个公园都没有什么损毁或是失修的地方。"


《穗港澳纪行》重点写了黄花岗、荔枝湾和沙面这3个广州著名景点,还写了广州的过街楼、木履(即骑楼、木屐,笔者注)、玄色云纱短衫袴以及特色水果,相关内容可参阅上面展示的原文图片,不赘。


香港




    作者从广州到达九龙城后换乘汽车,汽车在山上公路行走时映入其眼帘的是:"天色渐黑,下望香港与九龙,隔着一条维多利亚海峡,各色灯火,点点闪烁,活像一大群萤火虫在小河两岸飞舞。"因此,他感叹道:"久闻香港夜景盛名,果然并非虚传"。



进入香港市区,作者则有另一番观感:


夜市和市容方面给他的感受是:"畸型的热闹,戏院、舞厅、饭店、车辆以至街道上都挤满了人,小汽车里许多穿晚礼服的男女,路两旁发出柔和的淡紫色的荧光,替夜市增色不少","因为不准吐痰,马路上总箅保持得相当干净。市容比较整洁"。


交通方面,作者观察入微,着墨较多:"公共汽车(香港人通称巴士,出差汽车则称的士)、邮筒与仅有的几辆人力车等一律红色。电车都是双层、绿色","马路上汽车相当多,乘客多的路线,每三、四分钟就有一班,大多是双层(跟过去上海南京路行驰的完全一样)。出差汽车也是随处可雇。三轮车这里没有,多的是私家小汽车,香港马路狭,因之交通显得十分紊乱,行人等绿灯穿马路往往要往(应为"等",笔者注)上十数分钟。横渡海峡的电船,往来于香港与九龙,每十分钟对开一班,设备还不差,每船大约可容三四百人,也可渡汽车,家住九龙而在香港做事的,来去还不费力(九龙大半是住宅区,也有些商店,行家机构等都集中在香港)"。



香港是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登山缆车、浅水湾、虎豹别墅、上海人在九龙开办的一处游艺场等旅游项目和著名景点,在《穗港澳纪行》中都有详细而生动的描述。该文还向读者展现了香港的其他方面,如商品、食品、教育、治安、妇女、住房、旅业、报章杂志、殖民地色彩等。



总之,这篇游记令人足不出户,便可将当时香港的灯红酒绿、光怪陆离、民生百态尽收眼底。


作为上海人,《穗港澳纪行》的作者自然会将香港与上海作比较,从而得出结论:"(香港)大体上与四五年前的上海相似,只是外侨更多,洋化一一英化气味更重"。


澳门




作者从香港搭汽船到达澳门,在他眼里,"澳门是个风光美丽的地方,可供劳动人民休养。山上建筑大多是学校、医院、教堂之类,随处都有别致的亭阁可供休息。公路都筑得非常讲究,有几条路,人行道设在中央,两旁植树,中间装设公园式的长椅,一般的街路都很幽静整洁。房屋一般都是西欧型式,色彩鲜明,那种小巷子,曲径不见尽头,令人感觉得置身中世纪的欧洲小城。","山的另一边有个海滨游泳场,设备简陋,还不如荔枝湾。沿海有条公路,倚山滨水,晚上发出淡紫色的萤光,确是个散步的好处所。离岸不远,还有条长堤,划了南海一部作为它的内海,海滨也有休息处,欧洲式的平台与凉亭,给人以恬静安闲的感觉"。



鸦片和赌博曾是澳门两大盛市,《穗港澳纪行》作者的笔触也有所涉及,不过,当时他感觉到澳门已表面上禁止鸦片,而赌业却依旧繁荣,他以全市最大的中央饭店为例写道:"每隔一层就是不同方式的赌场,以麻雀、扑克两种赌具为最多见,轮盘赌却没有⋯⋯建筑与装饰可以与上海的一流饭店相伯仲,葡萄牙人从这里获取他们最大宗的收入"。



澳门毕竟是赌业为大,以赌业带动旅游业,因此,在《穗港澳纪行》作者眼里,澳门"商店中独多餐馆、糖果铺以及其他消费、娱乐场所,工业化的店(如五金店)几乎没有。全市除公用的水电厂外,没有什么规模较大的工厂,手工制的火柴盒,算是大宗生产,但大部分由工人在家自制"。



  《穗港澳纪行》还在殖民地色彩、社会治安、生活节奏等方面,将澳门与香港作了一番比较,如:澳门葡萄人不多,似较香港的英国人稍为客气一些;街上警察很少;路上很少见到匆匆忙忙赶事情的人,走路像是散步,巴士也不挤。


73年前一个上海人撰写的这篇游记,为我们全景式记录和展现了当时穗港澳三地的风貌,不啻是珍贵的的历史文化资料,对今天的大湾区建设也不无启迪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银元券在广州
受广东人追捧的面食
小楼人家:不是仙境胜仙境
郑裕彤与周大福(培华群贤谱)

欢迎赞赏作者


欢迎关注本号

历史现场
挖掘史料,探讨历史,激活民间记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