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源流
跟中秋节的起源一样,月饼的起源也是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说法。归纳而言,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是唐军大捷说。话说唐高祖年间(也有说是唐太宗年间的),唐军征讨突厥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皇献饼祝捷。高祖接过华丽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分给群臣共享。月饼自此始。
二是贵妃望月说。相传某年中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据说是一种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明月,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以上两说都非史实。上文说过了,中秋节俗的形成在中唐之后。就逻辑而言,必是先形成中秋节俗,才会有应节的月饼。这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祭月之饼在唐代前早就有了,但那不是专门用于应节的月饼。唐高祖与唐太宗是唐朝的前两位皇帝,当时不可能有应节的月饼。唐代四大类书都没有中秋节与月饼的记载,北宋前期著名类书《太平御览》亦无关于月饼的记载,可证宋代以前并无专门应节的月饼。宋代中秋的“节食”是玩月羹,见载于北宋《江南馀载·张手美家》和北宋末南宋初郑望之《膳夫录·卞中节食》(卞:卞梁,北宋都城)。据烹饪学家研究,玩月羹是以桂圆、莲子、藕粉等为原料烹制而成。
还有一说,称先秦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可谓月饼的“始祖”。那就更不靠谱了。何况中秋节的发源地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不是在江浙一带。
还有一说流行于客家地区。说的是,南宋时,北方一些汉人不满金人入侵中原,准备组织反抗,但是金人控制很严,为了传递消息,统一行动,就把写有“八月十五杀鞑子(指金兵)”的字条藏在月饼中,用送月饼的方式联络民众。后来便有了八月十五互送月饼的传统。这个传说显然是下面元末起义说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而且,这个传说等于说南宋时中秋吃月饼已是普遍性节俗了。这不符合史实。
三是元末起义说。相传元末,人民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难以传递消息。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中秋夜,各路义军果然一齐响应,成燎原之势。很快,元大都被攻下,起义成功。朱元璋下口谕,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将当年用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另一说,元朝末年,汉人反抗蒙古人的统治,苦于无法传递消息。刘伯温便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家家户户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发现里面藏着纸条,上书:“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于是众人纷纷起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宋徽宗《闰中秋月》诗帖
相类似的传说还有多个版本,故事主角也有说是张士诚的,也有没明说谁主谋的(比如上文说过的潮汕一带流行的“拜完月娘清元兵吃月饼时.一见杀字,大家一齐痛杀元兵”的传说),但都是利用月饼传讯鼓动造反,这点没变。这被称为中秋节三大传说之一“八月十五杀鞑子”。
不过,这个民间传说并非信史,它既不见于元代文献,亦不见于明清的史籍杂著,是直到清末才从坊间传出来的。这显然与当时排满(鞑子,当时是专指清朝统治者的蔑称。亦有称“鞑夷”、“鞑虏”)的情势有关,乃反清人士以之作影射宣传。近代《野客丛读》、《浪迹丛谈》诸书对这个传说亦有大同小异的记述。
上文说过,北宋时,中秋节在京城一带地区已相当盛行,但无有关月饼的记述。作为一种民间食品的“月饼”是迟至南宋后期才出现的。宋亡后,吴自牧著《梦粱录》,追述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风貌,书中“荤素从食店”载:“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且如蒸作面行卖四色馒头……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应于市食,就门供卖,可以应仓卒之需。”同是以南宋遗老自居的元初人周密著《武林旧事》,也是追述南宋都城面貌的,书中“蒸作从食”条载:“大包子、荷叶饼……月饼……诸色从食。”文中所记“月饼”四时供应,可能是一种月形之饼,并非专为中秋而制的应节之物。因为在《梦粱录》与《武林旧事》专门记述的中秋节俗中,尽管场景很热闹,却都没有提到月饼。
有资料称,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小饼》诗中“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句是描述月饼的,说明北宋时已有月饼了。那是讹传。苏轼并无《小饼》诗,上诗句乃出自苏轼《留别廉守》诗:“编萑以苴猪,瑾涂以涂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这诗是苏轼告别廉州太守张左藏时写的,“小饼”指饯别宴会上的食品,与中秋节无关。
明代前期编成的《永乐大典》,载录元朝典籍甚丰,在今存残本中,亦无任何有关“月饼”的记述,以上文献大致可证,直至元代,尚无真正中秋应节意义上的特定的月饼。
明代,专为中秋应节的月饼有了。以下文献可证。
明嘉靖·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载:“横州虽为殊方僻邑、华夷杂处之地,然亦岁有一二节序可观……中秋,城中郭外之家,遇夜必设一大月饼,宰白鸡鱼肉,盛陈瓜果,至十余品者。或于通衢,或于院落间,一家之内,无问老幼皆集所设处,拜月欢饮,箫鼓讴歌,声闻远近,达旦方已,虽家贫亦不废此。”(横州位于广西东南部,东距南宁市
明嘉靖·张瀚《松窗梦语》载:“中秋供月以饼,取团圆之象,遂呼月饼。”
明嘉靖·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载:“
明万历·沈榜《宛署杂记》载:“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明崇祯·刘侗《帝京景物略》载:“
明末·吕毖《明宫史》载:“八月……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菓,候月上焚香。”
明末清初·韩菼《江阴城守纪》(卷下)载:“应元预令人将麦磨面,制造月饼……给民间赏月钱。”
可见中秋月饼有了,它的寓意首先是“团圆”,其次是作为祭祀月神的供品,因而成为节令食品,但其规格制法各地不同,并无标准。直至明末清初,月饼仍非一种由作坊制作,并在市场上销售的专门用于应节的商品。
更要指出的是,今存明代笔记近三百部,明确说到月饼的,不足十部,而且全是明代后期嘉靖年(1522—1566)及嘉靖年以后的作品(见上引文)。由此推断,专为中秋应节之物的月饼,约当始于明代中期之后,而且主要是在京城、苏杭一带。比如,写成于明末的大名鼎鼎的《徐霞客游记》(2011年宣布
清代,中秋节越渐盛行,以至成为仅次于春节的传统大节,月饼亦渐成应节必备之物。这见载于顾初《清嘉录·八月·月饼》、冯慕冈《月令广义》、李孚青《都门竹枝词》、袁枚《随园食单·刘方伯月饼、花边月饼》等等清代文献,不胜枚举。有童谣:“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
中原中秋节俗自中晚唐形成至晚明中秋月饼之正式出现,约历七八百年。岭南地区专门用于应节的中秋月饼出现得更晚。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广东通志初稿》载:“中秋,具酒熟芋,招邀赏月。或以面作团圆饼以相馈……”文称“团圆饼”,不称“月饼”,用作中秋送礼,但非普遍性节俗。
过了百余年,作为岭南中秋节物的月饼一词,在上引77种清代广东地方志中,才首次见载于清康熙二年(1663)《乳源县志》:“八月中秋,啖月饼,剥芋皮……”次见于清雍正《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中秋部·广东志书·新兴县》:“中秋,作月饼,煮芋魁……”(《古今图书集成》约编成于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而约于雍正八年成书的清雍正·范端昂《粤中见闻》则称“大饼”:“八月十五中秋节,为大饼以像月。”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南澳志》则称“中秋饼”:“八月中秋……制大面饼,名为‘中秋饼’。”可见当时“月饼”并非一个普遍使用的专有名词,亦非中秋节必备的节令食品。
以后八十多年,上引方志中再未见载。直到清嘉庆二十年(1815)《澄海县志》才再见月饼一词:“
自清初顺治年至嘉庆年(1644—1820),凡177年,方志共35种,其中记述中秋时吃饼,以饼供月,或作馈赠礼品的,只有11种,所占比例为31%。而明确称“月饼”者,只有4种,所占比例仅为11.5%。
自道光年至清末宣统年(1821—1911),凡91年,方志共42种,其中记述中秋时吃饼,以饼供月,或作馈赠礼品的,有20种,所占比例未到一半。而明确称“月饼”者,有14种,所占比例为33.3%。
由此可知,在清代道光年(1821—1850)前,岭南中秋节供饼食饼之俗并不盛行,月饼并非中秋节必备之物,亦非中秋的节令食品。中秋节以饼供月,食饼赏月之节俗是在道光年后才开始慢慢传播开来的,而且不一定称作月饼。此其一。其二,在上引方志中,没有关于制作中秋月饼的记述。直到晚清光绪年(1875—1908)后期,各地月饼仍只是一种用来应节的普通饼食(在方志中,基本上只称“饼”。拿了来供月,便可称月饼),而不是一种专为中秋节制作的节令食品,并无专门的作坊,更不像后来的月饼那样品类繁多,做工精细。
顺便一提,中原地区,月饼又称胡饼、宫饼、月团等,在广东地方志中,没有这些名称。
今人概念中的中秋月饼——专门用于应节的节令食品兼商品,在广东是直到晚清时才出现的,民国后才真正盛行。19世纪鸦片战争后,西式面包糕点传入广州。清咸丰九年(1859),沙面沦为英、法租界,洋人聚居,广州首家专营各式西饼的饼店在沙面开业。此后,与沙面一涌之隔的今广州西关十甫路一带(当年是富商聚居地)陆续出现一些兼营西式饼食的饼家。后来出现的广式中秋月饼,其外皮和西点类似,可算是一种中西融合的产物。
清朝初年,广州有“二厘馆”,为茶楼雏型,后来发展为粉面茶点业和茶楼饼饵业。晚清时,广州省城的茶楼饼饵业相当兴旺,开始为越来越盛行的中秋节制作专门应节的特定食品月饼。月饼从此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用于应节的节令食品兼商品。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我国爆发了一场反美华工禁约运动,运动中心在广州,当地《有所谓报》一直运用粤讴来作抵制美货的宣传,其中《中秋饼》唱的是;“中秋饼,委实系行时,但要用油糖面粉,边个唔知。制造虽出自唐人,材料有来自异地。睇吓饼皮面粉,就系货办花旗。近日传播抵制慨风声,何处不是?我地饼行用货,总要知机。若系照旧甘样做来,销售恐怕不易。齐声话是美货,我就无乜言词。个阵月饼虽系合时,亦怕到会唔发市。人人上了抵制既瘾,无药能医。我索性美面丢埋,帮衬别处。或者用回土货,更觉相宜。自古话世界相捞,须要随吓众意。唉:唔系小事,为国来争气。呢阵我地饼行,唔用美面咯,不愧个爱国男儿。”
当年佛山出秋色,便有一个反美的秋色活报剧,并沿途散发传单,上书:“中秋月饼,美面制成,用以敬神,褒渎非轻。”
佛山自强社在当年中秋节前夕编写了《月饼歌》:“千家万户,香饼盛设,倘用美国面,饼自不洁。花旗之面,中华之血。人吃不甘,神鉴不屑……”
可见到20世纪初,中秋月饼已相当“行时”,但这主要在广州、佛山等城镇。在偏远的小县城,尤其是穷乡僻壤,仍是并未具普遍性的。莫说在晚清,就是在中秋节越来越盛行的民国时期,作为应节的特定商品月饼,确是比清代时普及多了,但亦非各地必有。上文引民国广东地方志共30种(仅一种编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其余都是抗战前编成的),记述中秋时吃饼,以饼供月,或作中秋馈赠礼品的,有21种,所占比例为70%。其中12种明确称“月饼”,为40%。可证。
民国初年,位于广州长堤的先施公司曾制一款“七星伴月”,形状如塔,内藏银色小盒,盒内有5元菜单一张,可到先施公司酒菜部消费。标天价25元(当时每斤月饼4个才卖四至六毛),因其体积过大,技术又不过关,全饼熟时,周边的皮已焦黑,如外表不黑者则内部不熟,成了“生饼”,结果当年只卖出八“座”。
当时月饼都是制成圆形的,相传后来变得五花八门,便是由于先施公司带头弄出了这个“变形月饼”。又相传当时有茶居推出一款“老婆蜜月”饼,诱发了后来饼家对月饼异名的奇想,于是出了“怀胎十月”、“小儿满月”、“流星赶月”、“西牛望月”、“沿途追月”、“水底撑月”等等古灵精怪的名堂。不过,正宗的著名广式月饼,还是多以饼馅命名的,如“莲蓉月”。
制作月饼须专门技术,饼皮尤为讲究,自家是做不了的,因而每届中秋,人们都是从市场买来,故销量甚大。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抗日战争前,广州茶楼业最为兴盛。当时酒楼、茶楼均兼营饼食,而尤以中秋月饼为多。清末民初时,广式月饼还比较简单质朴,后来竞争愈烈,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种类繁多,达百余种,主要有:莲蓉、蛋黄莲蓉、鲜豆蓉、豆沙、五仁咸、五仁甜、腊肠、火腿、烧鸡等。名称大同小异,品味各有千秋。最具代表性的是莲蓉月饼。
从饼皮上划分,广式月饼可分为糖浆皮、酥皮和冰皮三大类。其中以糖浆皮月饼为主,历史悠久,广为传播,皮质柔软滋润,皮色金红,可塑性大,保质期长,是其一大特色。酥皮月饼和冰皮月饼是后来才有的,只有数十年历史。
在广、京、宁、滇四大类月饼中,广式月饼花样最多,制作最为考究,历来为全国之冠。(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现在是中国最大的月饼生产地和出口地,并占有中国月饼市场的近八成份额。)做工精良,饮誉中外。其特点,简而述之:
薄皮大馅、饼皮不脆不酥,柔软不裂,皮馅丰满相贴、口味纯正、绵软爽口。
饼面图案精致,花纹清晰,油光闪闪。呈棕黄或棕红,色泽均匀,腰部呈乳黄或黄色,底部棕黄不焦。不易破碎。
馅料以莲蓉、蛋黄、水果、各种肉馅为主,甜咸适度。月饼亦多以馅料命名。如纯正莲蓉月、蛋黄莲蓉月、五仁甜(咸)肉月等。
纯甜类以五仁(桃仁、杏仁、麻仁、花生仁、瓜子仁)、莲蓉、椰蓉、豆蓉、豆沙为馅心;甜咸类则加入蛋黄、香肠、鸡丝、叉烧肉等作馅心。
月饼初制时都是制成圆形的,以与天上圆月相应。后来随着品种越来越多,也有部分制成方形、椭圆形及其他形状的。
还要一提的是,当时月饼包装多印有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宫之类的图画,不像时下包装反少了“月”的主题。此外,惠州的“月光饼”,用白糖糯米粉做成,是惠州民间中秋拜月的专用品。
民国时期,制售中秋月饼是广州饼家、茶楼、酒家全年营业中的一笔主要收入,有“一季赚够一年”之说。名声较著者,早期有谭同义、敬义信、粱广济等饼家。民国后,主要有莲香楼、陶陶居、广州酒家、惠如楼等茶楼酒家。
月饼的涵义
月饼是应节之物,就食物而言,并非佳品,它之所以流传,实赖于中秋节。其涵义,大致有三:
祀月
最初,中秋饼饵是用来祭供月神的祭品。祭供完毕后,全家人按照长幼之序分食糕饼,这是以“馂”的环节结束整个祭祀礼仪。“馂”,也叫“分胙”,是指祭祀者在神主(祖先或自然神,如月神)享用祭品后分食祭品的过程。古人认为,神主享用祭品后,便把福祉寄寓在祭品中,参祭者分食祭品,便可得到神主的赐福与护佑。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一起,寓意合家团圆。
祭礼之要在于“诚”与“敬”,不要求多么丰富和豪华的食品敬献。先秦《春秋谷梁传·成公十七年》称:“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南宋朱熹《家礼》称:“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就这点来说,超贵的四黄莲蓉月饼与农家自造的月饼是没有区别的。今天的新式月饼层出不穷,诸如螺旋藻月饼、水果月饼、冰淇淋月饼、巧克力月饼等等,还有健康、环保、绿色、情侣等品牌,真可谓五花八门,而月饼原有的祀月涵义却随之消失殆尽。
馈赠
将届中秋节,民间以月饼作互相馈赠的礼品,以表达情意。这是应节之举,更是民俗的“魔力”,尽管有人叹息这是“异化为送礼之用的月饼”。
祈福,寄托思念之情
月饼一般是圆形的,象征团圆,有的地方也叫它“团圆饼”。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从而寄托思念故乡、亲友之情。
顺便一提,月饼从烘烤到最佳食用时,需要5—7天的回油期,准备马上食用的最好选择出厂7天左右的月饼。
月饼油脂重,糖分高,热量高。肥胖病、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
最后说说广府人有关月饼的两句歇后语:
隔年月饼──膉。膉:油或含油、油炸食品放得久而产生的哈喇味。
番鬼佬月饼——闷极(英文月饼MOONCAKE的谐音)
读本号文章,品岭南往事:
关注本号,有更多精彩文章,请按以下步骤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