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广州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市政设施建筑为海珠桥。
海珠桥横跨珠江南北两岸,是反映广州桥梁建筑历史从木、石、水泥进至钢铁阶段的里程碑,是当时闻名全国的一项重大工程。
桥始建于1929年12月,由上海美商慎昌洋行承包,转给广州的马克敦公司承建。由广州工务局监理。造价白银103.5万两。相传签合同时,马克敦公司要求用金本位为工料给值,广州工务局局长程天固回应:“这是我国政府自己的事业,当然以中国大洋(即国币)为本位。币制为国家体面及经济所关,也为国际间所承认,我们不能忽视。”马克敦公司理屈,不再坚持。到奠基期近时,世界金价突然猛涨,马克敦公司坐失了20万元;中方则从桥下的堤岸取得巨大地价,足以抵偿建桥费用,还有数十万盈余。
历时三年余,至1933年2月,海珠桥建成,成为广州珠江第一桥。
落成典礼盛况空前。政府安排第一位过桥的不是达官贵人,也不是富豪,而是获第一次耆英大会首席的黄伟及一群老人(耆英:高寿而体健之长者)。
当年广州有歌谣唱道:
河南河北一桥通,
两岸生意竞兴隆;
五羊商品随处有,
钱银滚来乐悠悠。
河南河北一桥通,
莫使橹摇背如弓;
天光坐车去办事,
转眼回家理事务。
河南河北一桥通,
百年梦想终圆梦;
多亏我地陈老总,
为粤为民立一功。
海珠桥为三孔钢桁架结构,桥长
桥额“海珠桥”三字为民国开国元勋胡汉民题。“每宇纵横
桥上建有一亭,名珠江亭,亭柱楹联:“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上句出自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下句出自北宋·苏轼《前赤壁赋》)海珠桥连通广州南北两岸,行人如流,熙来攘往,上联正是反映了桥上的热闹景象。下联则描绘了桥跨江上,清风水波之景,点出好一派悠游气氛。
海珠桥建成开通
夜幕降临,桥上电灯亮起,照耀一片,别是一种景致。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广州指南》记述海珠桥:
“广州自兴办市政,渐臻繁荣;惟河南以珠江阻隔,交通深感不便。市政府为广拓市区,发展河南起见,乃于民国十八年冬,兴筑铁桥于海珠。由河北维新路,跨过珠江,直达河南瑞仁大街。全桥长约六百尺,中段设有活动电机,以司开合。故较大船舶,亦可通行无阻。桥阔为六十尺,中为车马通衢,次为人力车道,再次为人行道。乃上海慎昌洋行及天津马克敦公司建筑,计需上海规元一百零三万五千两,历时三年有奇,始告完成。……该桥广告地位,为海珠美术广告社办理。入夜电灯,美术广告,辉映全桥,俨如白昼。”
海珠桥夜色
海珠桥建成后,开通了两条路线的公共汽车。
1937年、1938年日机空袭广州,落弹较多的地方是天河飞机场、海珠桥南北桥脚一带和市中心区越华路各军政机关附近。
政权易手之际,海珠桥遭了厄运。
沦陷时期的海珠桥
1949年被炸毁的海珠桥
1950年3月,广州市政府正式开始修复海珠桥,改为钢筋混凝土与钢桁架梁混合结构,并固定桥面,不再能开合。采用英国的一座旧钢桥的钢桁梁改制安装。同年
1974年,为缓和海珠桥交通拥挤状况,在桥两旁扩建两座各宽
1994年,桥中孔出现下沉趋势,桥的主梁结构也出现了变形,承载能力下降。1995年,市政府决定采用自锚式结构加固海珠桥,将中孔桥梁的部分荷载转移到悬索上,并除锈涂漆,竣工后的海珠桥承载能力比加固前提高了50%。
海珠桥修复通车
2012年2月底,海珠桥正式封闭,进行为期18个月的大修。途经海珠桥的22条公交线路改道绕行解放大桥、江湾大桥及人民桥。
2013年8月,大修基本完成。此次大修拆除重建了两端地面上的引桥,并更换了主桥的钢材。包括1995年加建的吊塔在内的加固结构也完成了使命,被全部拆除,基本恢复了1950年的原始结构。9月,修复后的海珠桥正式恢复通车。
注释
民国二十三年《广州指南》
见冯湛泉《日机空袭广州目击记》。载《广州抗战纪实》P.79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欢迎关注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