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测量之根源,悟万物之尺度
城港路街道中心小学 吴娟
银装素裹,大地漫漫,正是探讨和领悟教学之艺的好时光。在12月20日这样一个飘雪的上午,我校数学教师团队相聚于暖意融融的线上空间,共赴一场题为“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教研路径”的研讨盛会。我们有幸聆听了徐云鸿主任和章丘市小学数学中心团队的精彩报告,并对两个优秀课例进行了深入探讨,让我们获益良多。尤其是王琳琳老师执教的《测量大单元整理与复习》,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
一、重塑测量结构,探寻高效路径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结构化整合,旨在探索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但要实现这一点,教师们通常面临着如何将这种“结构化整合”落到实处的挑战。
我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也曾进行过深入地研究,而我们的“结构化整合”仅限于在同一单元内部知识点的串联,却忽视了对更广泛“测量”领域的全面理解。王老师则以更宏观的视角进行了大单元的解读,她将整个小学阶段的测量知识视作一个知识链,以此构建了更为系统的单元框架。
课前,王老师采用思维导图长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们梳理和整合相关的测量知识。当课堂拉开帷幕,孩子们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分类方法,通过数分钟的分享,王老师巧妙地帮助学生拆除了知识间的隔阂。时间、质量、角度等这些看似无关的知识被巧妙植入测量的范围,超越了传统教材界限,通过“纵横捭阖”,实现了单元间和学段间的无缝整合。
这节课体现的“结构化整合”,不仅在于知识内容的融会贯通,更在于学习方法和路径的统整。在确定了本节课的测量对象之后,王老师在屏幕上呈现了二年级“厘米的认识”的教材内容,勾起学生的回忆,进而梳理了“统一单位——创造单位——实际测量”这一学习路径。接着,她又带领学生回顾了三年级面积和五年级体积的学习历程,进一步巩固强化这一路径。
这种大单元视角下的知识和方法框架建设,有效串联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为学生后续的学习铺垫了清晰的路径,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深层思考。
二、精粹测量本质,厚植数学思想
王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测量教学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方法,其核心在于揭示测量的数学本质,将数学思想贯穿于教学之中,从而大幅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通过比较长度、面积和体积的学习历程,王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测量的共通之处:它们本质上都是单位的累加。通过举例证明,让学生加深了对这一点的理解。
长度单位的累加很好理解,但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乘法,怎么理解它们也是测量单位的累加呢?王老师以面积计算为起点展开讲解,示范长和宽的乘积实则代表着面积单位的总数。这一点通过对传统教材中 “长方形面积的=1×长×宽” 的讲解得以深化,其中 “1” 就是一个面积单位。接着,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思路也适用于体积的测量,“1×长×宽×高” 中的 “1” 代表一个体积单位。
经过不断地提炼和粹取,学生对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本质已经深深地铭记于心了,王老师接着发问“质量、时间、角度这里面也有累加吗?”王老师播放了电子秤秤重红豆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质量的测量亦是单位的累加。原本以为王老师对累加渗想的渗透应止步于此了,但王老师的引领还在继续 :“在其他地方也体现累加吗?”学生想到数的认识也有累加后,他们的思考进入了瓶颈,王老师巧妙地出示了一条线段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出了不同的数量关系,从而体会到:“数量关系中也有累加思想。”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不断推进中,逐步领悟到零散知识背后统一的累加思想,逐渐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概念:“万物皆有量,万物皆可量”,这种“大观念”和“大智慧”在他们头脑中逐渐成型,深植于心。
王老师的教学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出色诠释。数学,作为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本应合二为一,而王老师正是将这两者巧妙融合,不仅回归数学的本质,也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播下了思维的种子,让数学思想更加灵动、鲜活,在学生的心田里扎根发芽,孕育着成长的力量。
三、深研评价体系,助推学生发展
在章丘市小学数学中心团队的《课堂评价语催化学习经验 助力学生素养发展》报告中,其扎实的数据分析和严密的评价应用,令我深感震撼。报告中的每一次研究都是精心和深入的,真正做到了在实践中追求卓越和精彩,对于如何运用评价语来促进学生学习,王老师在这节课上也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示范。
课堂上,学生们对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进行了动态的观察和整体感知,王琳琳老师在听到学生指出测量单位是通过复制或累积得到的后,给予了精妙的评价:“复制、积累,真好,把你的感觉用一个合适的词表达出来,就是一种发现和创造。”这种评价不仅肯定了学生捕捉到的感觉,更是一种对学生思考、表达和创造力的引领。
同样,在学生将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迁移到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的评价就更加直截了当:“同学们运用知识的迁移,从长方形最原始的面积公式联想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也应该是‘1×长×宽×高’的积,这种知识的迁移类推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谢谢你,很会思考。”这样的评价不仅赞扬了学生的思考技巧和学习方法,更是对其学习习惯的一种指引。
通过这样的评价,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系统、有序。它不仅是方法的教授,还是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培养的催化剂。这种评价策略不仅仅能够嘉奖孩子当下的表现,更能引领他们持续进步,引导他们朝着更全面和深远的素养发展迈进。
纵观本课,《测量大单元整理与复习》就像一把精心打磨的尺子,不仅精准地描绘出测量知识的丰富内涵,还巧妙地展示了教学实践的精妙之处,让学生在互动中领悟测量的本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万物皆有量,万物皆可量”的大观念,从中感悟大单元教学中隐藏的数学之美,和测量作为科学基石的哲理内涵。这种教育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而且点燃了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知识深层的渴求,培养了他们探求真理的精神和持续探索未知领域的热忱。
本次线上研讨会宛若冬日暖阳,指引我们在漫天的大雪中找到一条清晰的小路,让我们带着这一路上汲取的知识和智慧,更坚韧、更自信地踏上教育探索的征途。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