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分享:《以问启思,以评促学》

文摘   2025-01-13 14:56   山东  


以问启思,以评促学

——基于学生数学素养培育的青岛版教材特色栏目的思考与实践

泰安  张争妍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代表泰安的小学数学团队来分享我们对青岛版教材的热爱。我们这个题目其实就是主要是针对我们青岛版教材的几个特色栏目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今天昨天一整天和今天上午,我们在另一个会场已经对我们的青岛版教材进行了非常系统的梳理。其中青岛版教材在最后有一个青岛版教材的特色。其中就强调到说咱们青岛版教材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构建了情境串、问题串、知识串,然后来编写思路。同时设计了一些信息窗,探索交流课外实践问题口袋等独具特色的栏目,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今天要介绍的,第一个我就说是关键词,其实就是关于问题口袋栏目的思考和实践。

以问启思——“问题口袋的思考与实践”

青岛版教材在每一个教单元的后面,都设置了一个这样的小栏目,就是这个小小口袋旁边有一些两行,然后让学生来填,这个栏目旨在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为后续学习储存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栏目的设置要引领学生学会如何提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提供有力的支撑。我从网上来搜索一下,就是我个人的定义应该也不准确。

什么是问题口袋?就是储存有价值数学问题的一个抽象性的小容器,就像我们身上的小口袋一样,伴随着我们的学习。容纳的问题,包括以前学习的问题,本单元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后续要学习中可解决的问题等等。    

我希望每一个小学生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问题口袋。刚才孙科长在讲的时候,我很认真的听,其实也提到了孩子提问题的这个能力。当时他说六年级的孩子,三年级的孩子,其实我觉得咱们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孩子们一年级就能提出相对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了。我们泰安市的小学数学团队,其实很早就针对这几个栏目来做一些小小的研究。我个人其实也申报了我们市里的一个研究课题——《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小学数学问题口袋的课题》。我所在的团队成员分年级分我们的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各申请了我们泰山区的一个草根小课题来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其实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这是我从知网上搜索着咱们山东的两位非常优秀的老师,一个是淄博的郭子涵老师,还有青岛的徐君燕老师,关于问题口袋的一些发表的文章,这是我在知网上搜索的仅有的两篇咱们青岛版教材的文章,非常棒的。

关于自己口袋的这个文章,对我的后面的研究有非常大的帮助。根据人家两位,我这个来说就是前辈了,对我们这个有一些帮助之后,我们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在19年的时候,我们就对老师做了一个调查的问卷。其中有几个典型的问题我都在这里呈现了一下。比如说老师就是问老师你在使用问题口袋这个板块的时候,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其中有很多老师是认为学生不太会提问题。还有就是认为我收集起来的这个问题,收集起来挺困难。还有在讲解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然后有一些老师还认为是难以和学生进行互动。

另外针对这个收集问题,我们就又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你平时怎样去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老师是说直接在我们那个教材后面的那个栏目上来进行书写。

还有的老师是设置了一些专门的问题口袋,有的老师就没有做这一方面,所以就是从老师的角度上面的问卷。我们再来看,我们也对这二百多位学生进行了学生的问卷,其中选了几个典型的来呈现,其中就是说你在教材中用没用到这个问题口袋。    

我们还发现,其实绝大多数同学都用到了,但是还是有一小部分觉得他没有去正确使用这个问题口袋。同时我们也问学生,你对有质疑的问题是怎么进行收集的?有一些大部分孩子还是都喜欢,都记在课本上。有一些是收集在教室里老师准备的那些专门的那些工具里面。同时针对最后一个,我们平时遇到解决那个疑难问题的时候,你是怎么解决的呢?

从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还是把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向老师来进行请教,少部分是自己解答,当然也有个别的孩子,他就选择放弃,不做了。他他不去想这些问题,这都是我们在调查的时候发现的。我们在这个调查的问题中,也针对这个问题口袋对教学有没有帮助这一块咨询了所有的老师。

我们有40位老师是认为问题口袋的使用是能够有效发学生兴趣的。三十多位老师认为问题口袋的有效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有老师认为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老师的问卷我就一共问了我们数学小屋里边的这些,还有他所我们学校的一部分老师,大概有50位老师,就是所呈现这个调查情况。

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口袋”使用存在的问题:

从老师和同学们的调查问卷中,我们总结了几个现在就是我们在当时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教师对“问题口袋”的理解不足

第一个就是老师对这个问题,口袋的这个栏目设置理解还是不足的,就是没有深入的理论体会到咱们这个问题口袋这个设计的初衷。    

(2)问题筛选不当

第二,我觉得老师在就在学习,他想去用的时候,他会遇到一个挑战,就是他难以筛选我哪些这个问题是真正有价值的,是针对我们学生上课有关系的,就是问题筛选的这个有困难。

(3)缺乏有效的管理

第三,我们认为老师们在使用问题口袋这个教学工具的时候,缺乏对内容的有效管理。也就是说他你准备好的这个学生提进去的这个问题,什么时候拿出来,什么时候解决,老师们在做起来是有困难的。

(4)忽视学生的主动性

第四方面其实是缺乏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这个是只是说孩子有的时候孩子其实很想提自己的,但是老师可能是为了便于教学,他会有倾向的引导学生去提什么问题。所以还反而忽视了孩子自己的主动性。

(5)缺乏后续跟进和反馈

第五条是我们觉得是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后劲的跟进与反馈。也就是说我们最后这些问题收集完了以后怎么解决的。我们很多老师没有做到及时反馈。

(6)与教学目标脱节

最后一条,我们也觉得是有的,老师可能就是为了就没有充分的考虑当时的教学目标,导致问题口袋里的内容和我们教学的内容没有什么太大关系的,而且影响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口袋”使用存在问题的成因

从这些问题存在,我们分析了一下成因。

(1)学生认知差异

首先我们认为其实还是学生认知有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有在问卷的过程中,有个别的孩子可能对这个问题口袋表示出来的积极性是不同的。有一些孩子可能就有各种原因的很少去参与。    

(2)教师引导不足

第二就是我们认为我们在做的时候,老师没有给予充分的引导,可能导致孩子们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有效的来使用问题口袋。

(3)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

第三,也就是刚才我说的这个持续性和系统性的管理也要加强。

(4)评价机制不完善。

最后也就是说我们也感觉其实我们在使用问题口袋的时候,没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所以这也是我们分析的几个出现问题的这个成因。

小学数学教材种“问题口袋”有效教学策略

接下来我们就课题组的老师们就一起来分析我们到底怎么去做,然后让孩子们能够爱上我们的问题口袋。

1.明确“问题口袋”的目的和功能

我们第一条显然是要充分的来明白什么是问题口袋我们在一入学教学的时候讲到这个栏目,老师们就给他讲这个栏目这个问题后台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2.引导学生认识和使用“问题口袋”

第二,我们要把这个问题口袋真正的让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这里我们设计了好多的问题,口袋的实物,这是某个班里的专门的专门画了一个问题,布口袋就挂在我们的教室上,你看这是当时我们拍照片的时候,正好是班会课,然后我们就你看这个标签的这个位置,他就在这个地方放着,尤其是低年级的时候,都有这样的问题布口袋,但有的老师可能没有专门去缝制布口袋。他班里有一个小杯子,他叫“问题口袋杯”,还有一个小盒子,木头盒子。它就叫“问题口袋盒”,还有老师拿了个罐儿,就是“问题口袋罐儿”就是都有。他就把这个真正的问题口袋进行了一下物化。也有的老师他是设计了一个这种笔记本的形式,这个我们是“问题口袋日志”。那个口袋日志的运用我们后面还会讲,还有因为我们学校有一个自己的网站,就是我们学校网站。我们所有的班级都在这个网站上有一个在线班级,所以很多班级都在自己的这个在线班级上面专门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栏目,你看这个班里也有,你看这个班里也有,数学问题口袋的一个栏目。    

通过这样不同形式的这样的栏目,让孩子们真正让口问题口袋摸得着,看得见。

3.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主动参与。

第三,老孩子们会主动的参与,鼓励他们去提问题,包括从一年级开始。这些问题投进去之后,我们要及时的来进行反馈,比如说我们每一天,每一天老师就去看一下问题口袋里有没有,比如说我们在讲了这个时间的时候,他有一个小疑问,他就他的字不太会写,他就画个图。我们把这个问题集中过来,我们有新的客户服务,老师会在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就把这些其中一部分典型的,或者说然后我们就抛给孩子们,谁来认领。认领了问题之后,我们会在固定的时间,平常的时候,我们有在课前几分钟我们来进行讲解。如果问题集中比较多的话,我们会在每个周一的下午是来进行集中讲解“问题口袋”的这个时间,这是问题投进去,然后再把它领出来。有的用问题日志的这种口袋日志,他把这个问题都写在咱们这个小本上了。你看这里有出题的人,有答题的人,还有判断的人。也就是说,在一个学习小组里边来进行问题口袋的使用。他出提出来的这个问题,谁来帮他解答了,其他小组的成员来判定他答的好不好,可不可以,那这个问题是否能正确解答。另外就是我们的线上的问题口袋了。我们发现了这组孩子,就是说这个计算两位就乘两位数的时候,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呢?    

有孩子就发现了这种“首同末合十”这种情况,他就自己录制了这个教学的小视频,来讲一下这个“首同末合十”怎么去做,然后录到我们的问题口袋在线班级上面,在线上来进行解答。这种碎片快的话,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就不局限于每个周一了。我们随时随地老师说,谁已经在线班级上进行解答了,大家可以随时进去来看。

4.分类管理“问题口袋”中的问题

第四个方面,我们也就是说分类的管理,也就是老师们会把定期会对我们这个问题口袋的这个里面的问题进行分类管理。

比如说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班级,他专门有设置栏目。那你的问题创设是解决了,最后要提问题的小孩子,就可以自己把这问题标题改一下,“已解决”。那“待解决”就是说我可以待解决。

我们那个在线发起,它毕竟是一个论坛性质的,它里边也设置一些小金币,就是当时网络小金币没有什么价值。也就是说你抛出这个问题来,我这个问题可能要有多少个小金币的奖励。孩子们对这种的评价的小机制也很喜欢。我解答了他这个问题,我可能就收获了多少小金币,然后我多少个小金币之后,就会和老师们有一个什么说法,就是各个班里都有自己的这种评价机制。

5.利用“问题口袋”进行拓展学习

第五方面就是我们还会利用问题口袋来进行一些拓展方面的学习。比如说我们现在可以以问题口袋中的问题来引领学生和生活相关,来跨学科来进行。

比如说在三年级下册,青岛版老师都用过这个斜面滚球的这个实验,当时教材里面,它不是问题口袋的内容,它是一个小课外实践的内容。就是这个这个球斜面滚下去,滚多远来,受什么来影响。这时候,孩子们就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说是不是斜面与地面成45度角的时候,是跑的最远的?是不是要是太大了就跑不远?太小了也跑不远?就是这种问题。我们这个老师就把这个问题来进行了一个线上的解答。他就针对这些问题来继续的让学生来进行探讨。我们的孩子,你看他在研究的时候,他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你看这是他自己自制的这个角度调整器,比如说我们要想研究到底是多少度。他就设计一个每五度能增加一个小台阶,增加很容易算出来。然后进行具体的测试,最后得到结论。也就是整个这个环节,当时杜老师在做这个的时候,我们都是觉得做的跟我们学科融合方面做的都是非常好的一个。    

6.及时评价与反馈

第六个方面,我们也是说要对老师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及时的来进行反馈。比如说我们也有平时的时候会集中在线上问题口袋的一个在线答疑。也就是说老师可能在一些时间时间会线上集中来反馈孩子们之间的问题。这就是孩子,你看这是当时这是三年级的小孩儿问的问题:24时计数法怎么样来理解?这是老师们来实时的进行反馈。这样孩子们问的问题能及时的得到了有效的解答,他也就喜欢去问。

7.将“问题口袋”与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七个方面,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这个和课后作业来相结合。这里我找了一个小例子,刚才我说孩子们会不会提问题,其实是我们老师能够去引导的。

比如说我们一年级的这个就是三句话的小故事,去提问题,用提加法的一共有多少的这种问题,体会加法的意义。我们在做的时候,孩子们就可以来,这都是孩子自己从生活中讲,他提这种问题,虽然可能非常浅显,就是一年级刚入学是吧,孩子就把这个自己画图画的,还有这种在桌子上铅笔、橡皮,这样的摆的,还有一些小文具、学具,通过布置这种在线小作业的形式训练孩子们提问题的能力。当然了,我们所有的工作其实也要进行定期的回顾总结,还有家长的密切合作。通过一段时间的总结之后,我们也想知道,孩子们对问题口袋研究之后,是不是有一些比较质的变化。所以在这里也找了一个同学的问题口袋,这是一个孩子的,二年级上册下册,他甄选了一下把问题口袋都写在这个课本上了。    

比如说像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学习了之后,他就会问“会不会有100边形?”

克和千克的认识,他就想问“有没有比吨重的比克轻的单位?”

还有像这种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我们教材上是专门有一个介绍说,列竖式的时候,如果是一位数乘三位数,那我们是不是要倒过来写,把三位数放上面,然后把一位数放下面。这孩子就问,“如果一位数放上面来计算的时候会怎么样呢?”三位数中不是还有末尾有零的情况吗,他说“三位数中的两个数都是零的话,怎么算?“

孩子都会对根据我们计算的情况来提合适的问题。还有这个问题,他询问老师,也是他提出问题以后是全班来进行交流,就是来用“正“字进行统计之后,咱们都要讨论的这个“正“字优越性和必要性了,那有孩子就会说,汉字中除了“正“字之外,还有没有别的这个字也能够达到很快的统计呢?另外他还有说,我们的数据现在比较少,比如说班级投票,都用“正“字统计。

如果我们统计的数据数字特别大的时候,我们换用这个“正“字还是很方便吗?我觉得这个问题问的是还是很有价值的。这个孩子在暑假期间,他把二年级的这些问题口袋进行了一个的完整的梳理。他不是说这个问题他还不会,而是他认为这些问题是他认为二年级里边非常有价值的一个问题,他可以拿着这个问题去问其他同学。    

所以我当时就想:二年级的孩子,他能书写他所有的问题来进行汇总。同时你看他这个关于多边形,其实就是更深刻的思考。比如说圆形到底是属于几边形呢?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他对曲线图形还没有更多的了解。所以在他的基础上,他对问题口袋里的问题是进行了一个拓展性的来问。从这里来看,就是说孩子们还是很喜欢问题口袋这个栏目的。结合最后的实践检测,我们通过低、中、高年级实验班各选了两个非课题的这个试验班。也就是说,有对照组,有实验组来进行,主要来测试的一些创新性的开放性的问题。

首先来看低年级的,前面这一个题,老师可能都见过这个数字金字塔,让他自己去创造。下面可以用加法,还是减法,还是乘法、除法,就各种运算,或者你还可以去创新其他的运算。这边这个问题主要是来根据给定的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后边是一个问题的解答,这是低年级的问卷。这是中年级的,是略有不同。主要是这个地方有不同,然后高年级也是这样的。通过我们对这个低中高三个年级的进行对比,我们发现首先对第一题数字金字塔的这个题目,答题情况其实还是非常明显的。

实验班的学生在正确个数上要比对照组织要非常多的。对于第二道题提问题的这个地方,我们也进行了划分。比如说我们提的普通问题,创新性问题,还是高价值问题,我们发现整体提问题的能力,也是实验组创新性要都高于对照组的。对提出问题的个数,和我们预测的结果略有偏差。我们后来发现了很多孩子,他提出他认为有价值的,他就没有再从个数上来。所以大部分的孩子们都提出来了三个问题以上。比3个问题多的反而要少一些。所以我们也是想,这也是孩子们可能运用了自己最熟悉最简便的方法之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他的思维就是戛然而止,没有再继续来。这也是我们后续所要继续来完成的。但是对比来说的话,实验组还是要比对照组的效果要更好一些,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综上我们最后自我总结了一下,在问题口袋的这个研究成效中,我们发现首先我们还是肯定提高了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综上是我们对于问题口袋这个小栏目做了自己的一些浅显的做法。

以评促学“——”我学会了吗“”丰收园“的思考

我们讲的第二个关键词以评促学,这是针对青岛版教材,“我学会了“”丰收园“的一个思考。昨天、今天上午徐老师、华静老师,还有云霞老师都对这个进行了讲解。所以我后面就简要的来说了,那关于我学会了吗?当时老师们问了非常多的问题,在我们现在的教材中,是作为整体教学评一体化的这个地方来来进行的。

课标中关于评价是有这样四个方面的来讲解,我就不详细读了,对我们教材编写的话,要求评价方式要丰富,还有评价维度要多元,评价主体要多样,评价结果的呈现和运用,也要有符合相对的要求。那我们来看看“我学会了“的这个栏目是一个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也就是一个小测试。是在学习之后,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测、评价反思,养成评价反思的习惯。而且”我学会了“这个小栏目,后面它会接着进行问题口袋的梳理和”丰收园“的建设,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体化的。”丰收园“今天上午徐老师有专门的介绍了,有了大变化。它这里有5个大苹果,每个大苹果代表了我们学习中的”五会“。它是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一个驿站和加油站。具体来说一个例子,二下的多位数加减法的这个单元的”我学会了吗?“

前见过青岛版的老师,可能会知道原来的我学会了吗?这是一道题,一道综合题目一个主题图带着几个问题,然后把本单元的知识融进去。现在就不是这样了,它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有层次的这种情况。    

比如说像这种1、2、3和6,就是来对多位数加减法的一个基础的训练,但是里边有侧重。比如说第1题可能更侧重于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2小题更侧重于数量关系。第3个,它这里边儿还有一些的小巧妙的方法。第6题是针对于计算和验算,都是基础的计算,它也有略有不同。第5题主要是针对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7、8题是重点是来解决实际问题,其中还是和人体科学,还有环保意识都有相关。一共有八道题目,其实容量还是非常大的。

当时我就和我们的老师来建议作为一个单元小测试,“我学会了吗?“就可以作为一个小测试,让他们去做就可以了。他从头做到尾,他亲身去做,他就有对这一个单元的整体的感受,他会不会有遗留的问题。

接下来就在问题口袋这里来提,然后来进行“丰收园“的梳理。我们来看”丰收园“梳理的这个地方也是分了两大块儿,一块儿是孩子们来自我评价,我学的哪些知识。

这个地方孩子不可能一上来就会总结会,是需要我们老师的引导。比如说像刚才孙主任说让大家来做流程图,思维导图,我们也是这个样来做的时候,他会在做思维导图,在做回顾整理的时候,他才会逐渐的用数学语言来讲述自己所在的收获。

关于后边的这个大篮子,现在在我们实验班里面做的还是很好的。我们现在已经评价孩子都不用小红花了,我们就用这五个绿苹果。

我们上课的时候,他观察信息,能够找到非常关键的信息。我们老师会给他来发会观察的,还是会提问的,还是会思考的,还是会表达和应用。

但是一节课中,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达到,可能会老师根据有重点的去给你这个小绿苹果。这是某一课时,然后我们到了单元结束之后,我们的小组一块儿来汇总。谁拿到了五个苹果,或者说我这些都能拿到,还是我只拿到了几个,进行小组内的评价。    

孩子会知道,以前的时候我们发小红花的时候,我们也知道,回家会很开心的说,妈妈,我得了一朵小红花。妈妈问他们为什么得小红花?

很多小的孩子,孩子就忘了我当时为什么得了小红花,但是现在我们就会有针对性的来评价你得到的这个大苹果是因为会提问题了,还是会思考了,还是会表达了,还是会应用了。这样一个单元之后,它会小组内的来进行汇总。谁得到的苹果最多?我们再看这上面这一个小例子,是一年级下册关于总复习“我们我学会了吗?“作为全册后面的一个检测的,“我都学会了吗“是对全册进行的分析,这里我就不再继续分析每一道题了。我们会根据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知识方面以及情感方面,都有什么样的提升呢?整册后面的丰收园就改变形式,不是在大筐里了,是吧?他一共把筐子里的苹果都拿出来了。我们再来进行评价的时候,小绿苹果能不能在最后换成一个大大的红苹果,就在于我们自己来进行完整的评价。

关于每一项,我们都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的绿苹果向老师这里来去说要红苹,换红苹果。也就是说学期末的话,对一个总的复习,是不是把“五会“都变成红红的大苹果了呢?那我想孩子们都是特别渴望的。

综上,就是我对咱们青岛版三个小栏目的一个自己的思考,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老师们来进行批评指正。

整理:莱州市三山岛学校  滕晓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