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是奔放,是绚丽,是欢喜,亦是成长。2024年5月15日-17日,我怀揣憧憬与期待踏上了学习之旅。参加了“烟台小数数学优质课评选”现场观摩活动,赏析了来自各市优秀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展示。这是新课标颁布以来举行的第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也是新课标融入新课堂的展示。本次观摩学习有收获,有思考,有感悟,简单谈谈本次听课感受。参加本次优课展示的老师都很好地落实新课标,将新课标的理念融到课堂教学设计中。老师们站在学生角度去设计、实施教学,呈现在听课老师面前的是自然、朴实、充满数学味的课。注重回归数学本身,紧扣数学的本质设计活动展开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澄清。例如《厘米的认识》执教的两位老师都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确定统一标准的必要性,然后产生测量工具,理解度量本质就是包含几个度量单位。《量角的尺子》这节课的课题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给本节课也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带领着学生层层推进去探究发现、创造工具的过程中也体会到确定统一标准的必要性。这些课立足大概念设计大任务,同时抓住了度量的本质——度量单位的累加,紧紧围绕着核心概念展开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也是紧扣数学本质,牢牢把握数运算的一致性。二、关注学生经历体验
纵观这些优课共性的特点是都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学生的经历体验,增加了实操环节,让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角的度量》,教师换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量角的尺子》。教师有效利用学生对于长度、时间、质量的测量经验引出角的度量工具。激发学生探究设计一把量角的尺子。随后老师带领学生经历了1°角的产生,为后面认识量角器打下基础。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经历了创造圆形尺子到用圆形尺量角,发现圆形尺中有一半没有利用进而改造了圆形尺产生了半圆尺。学生在创造量角的尺子过程中自主发现读角以及度量角的方法和步骤,获得知识与体验的同时培养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开启深度思考,加强属性认识,对测量单位以及度量的一致性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三、注重知识结构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而这次听课中最大感受就是教师们不仅引导学生厘清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自主构建能力。教师从“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引导学生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先引导学生数出面积单位的总个数,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也可以用“每行面积单位的个数×行数”来计算,渗透转化思想,感受度量本质。再通过割补转化,把未知的平行四边形与已知的长方形面积建立联系,借助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进一步感受底和高这两条关键线段决定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发展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三角形、梯形以及圆的面积打下基础。《平面图形的整理复习》也是关注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一方面紧紧抓住平面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包含面积单位的总个数这一知识本质;另一方面回溯到思维的原点,借助转化的方法找出图形转化前后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打通知识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真正的理解知识本质的内涵。四、深度思考促提升
1.教师的自身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课堂语言的魅力可以推进课堂情感,其次教师的感染力在课堂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和孩子真交流,要去听孩子的心声,读懂孩子的困惑。
2.把握动态生成,演绎课堂精彩。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预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动态生成的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
3.课题也可以新颖,老课新上把握好新在哪。课题可以新:《量角的尺子》、《玩转圆柱》、《数的认识再探究》。
4.回归课堂练本领,听了这么多课也在思考自己的教学努力方向。从平时的教学中去一点点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抓住数学本质,以核心概念为导向去设计教学。同时要站在整片森林的高度思考,再去栽一棵棵树。
听课已结束,思考仍在继续。身为新课程新课标实施的一线老师,更应该以这些优秀课例为标杆,努力汲取新理念,深入解读教材,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课堂,成为一位不负众望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