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过往 育见未来
莱州市土山镇中心小学 孙丽娟
岁月更始,将成长印记于每片落叶脉络里,每一颗炽热的心灵中;怀初心,问道取经,以空杯之态,兼收并蓄,共享共思话成长。
——题记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一学期的研修之旅,已在静默悄然中不觉结束。沉淀袭来的不仅仅是手机当中拍下的无数张学习照片,还有记得满满当当的学习笔记本和学习心得。从专业典籍的行行墨痕,到前沿论坛的声声论道;从异彩课堂的专注投入,到研讨交流的思维碰撞,如行者在漫漫长路上寻光,每一步都镌刻成长,如今回首,满心感怀,半年的点滴汇聚,让我有所沉淀与升华。
一、书卷常开,一路采撷
读书妙处难以言,墨香深处有真传。读书,是一场灵魂的修行。读书除了读内容还要读出水平和情感。在阅读导师魏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开启了历时5个月的“品书香,享阅读”活动。从最初的读文章到后期的朗读教学片段,在边读、边听、边品、边练的过程中,懂得了发音标准,抑扬顿挫、重点突出,要有代入感以及唠嗑式的对话。课余我还跟随《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这本书的足迹,完成了每周三页的读书笔记和读书体会共计51页,读书心得感悟2篇,教学思考随笔感悟2篇。从魏老师和陶老师的智慧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的意义,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终身沉浸其中的享受,也收获了些许有效学习的方法。研读了《教师怎样做课题》,它使我深刻认识到课题研究并非遥不可及的高山,而是扎根于日常教学实践的肥沃土壤。每一个教学中的小困惑、小问题,都可能成为孕育课题研究的种子。书中从课题的选择、规划,到研究方法的运用以及成果的呈现,都进行了深入浅出且系统全面的阐述,让我这个在课题研究领域曾懵懂摸索的行者,逐渐明晰了方向。
二、精研深耕,拾级而上
专业自修提升是我们教师职业生涯的一场自我进化,一场向光而行、向美而生的蜕变之旅。5月份我有幸参与到赵雯雯、王永强、李静老师的烟台优质课赛课打磨活动中,跟着听课学习,跟着他们一起成长。8月12-13日我积极参加了“山东省2024年度义务教育国家课程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活动,认识到新教材“新”在哪里。新教材开启了新视界、新成长和新生活。10月3日我参加了“莱州市小数数学一年级新教材培训”活动,三位研训班的小伙伴更接地气的解读,让我们对于新教材的认识更进一步。闲暇时间我也认真观看了杜老师分享的人教版的新教材培训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观摩等多种方式,观摩课例50多节,参与组内老师们听评课和跨级部教研听评课10余节。参与“莱州市2024年一师一优课”评选活动并获得县级一等奖。回顾这段历程,起初的我如在迷雾中徘徊,对一切都只有朦胧的感知,心中满是困惑。后来作为主持人的我带领团队老师认真研读课标、教材,查阅大量资料,立足单元视角,精心备课打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在一次次研讨碰撞的过程中,一道道智慧的光芒照亮心间,让我茅塞顿开。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一次质的飞跃。认真观看了杜老师推送的“烟台小学数学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培训”资料,并学习记录了听课笔记。学习之后理论应用于实践,参与本学期的“大单元课例设计”评选活动获得了一等奖。12月份参与了青年教师素养大赛,在备课演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后面还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本学期我全勤认真参与了研训班的所有学习活动及学习任务,有收获,有反思,有成长。
三、踔厉奋发,育见未来。
细数过往耕耘,我秉承一个“实”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兢兢业业干好每一件事。展望新学期,我满怀激情,踔厉奋发。新学期规划如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喜欢数学。下学期要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再多下功夫,让数学更贴近生活,更有用有趣,适时加入数学小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小游戏,用数学的魅力吸引学生。
2.加强备课,夯实基础,精讲精练。在备课上精研深思,下学期用心打磨2节精品课。
3.对于大单元教学,结构化的内容还要加强学习,让自己对课的理解更高更深更厚,在课堂的设计上才能更有创意。努力将所学运用与实践,尝试编写学历案。
4.多听课、多学习,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听课与思考是进步之路,在学习的路上不断精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少刷无聊视频,多听视频课,多借鉴学习。
5.多观察多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活力,灵巧,智慧,深厚,意蕴悠长的课堂是我追求的教学风格。有深度,有思想,善于引导学生向深度学习是我努力要达到的特色。
6.多读书,多写作。及时记录课堂与思考,可以聚焦某一主题来写系列文章,如课堂、反思、班级叙事。上学期读书太少,因为事多和懒惰,常常为自己找借口,每天读20页书还要常态化,设置自我奖励机制,坚持下去。继续进行课题研究的学习和尝试。
一粒种子只有深深扎根沃土才能生机无限,很幸运能在研训班这方沃土中生长,半个学期的研训成长,我真切感受到了专业的成长。愿未来成长之路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如汩汩甘泉奔流向前。希望自己不断地历练、不断地成长,实现教师成长“链式反应”,真正实现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