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高区教研中心 于华静
(二)走进花果山——6—10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进入到第二个部分,走进花果山,6到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六个情境不给大家展开,你看同样是花果山,我前面说了此花果山非彼花果山,整个里边变了。应的点刚才前面已经见过,不说。变化,它还是目标,还是因为和第一个单元是一样的,因为它属于另外的这一整合之后的、一串的。
窗1知识点,窗1来到花果山,知识点:第一个点认识6和7大小比较,第二个点是序数,包括读写都在这儿,还有认识序数,然后下面是组成和加减法。这个结构化的体现特别明显,一下子就把与6、7,只要认识他,就把这一串相应的全部到位,整体的来认识这个数的本质。认识数的时候,我们要抓住数概念的本质,但实际上数的运算还是应用的数的本质,所以它两个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是整体全部结构化的认知。我们整体的课时建议是两课时,还有一课时的练习。这个大家来看,基本上是前面这个点到绿点,这全部是第一课时可以做。
我们可以看到教材的变化上,首先这个窗跟刚才1到5的认识,编写上是有变化的,简化,很明显的这个抽象过程简化了,这就是体现了我们的进阶性,这个编排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非得都走多个实物到抽象的过程。
另外我们看到了的变化,当然就是我们6、7在一块讲,不像现行的教材是一起的,是6 7 8 9 10全部,然后我们这次的运算是紧紧地依托数的组成,就是对数的认识来做,而且是加减、一图四式,因为交换,前面其实也是学了的,所以就着这个加减一块来的,加合减分。刚才有老师问说,你看我们这会儿的这个组成,我们知道在刚才那个5的组成的时候,是4种方法全部罗列出来,对不对?而在这个地方,我们没有,这个是什么原因?其实我下面是有的。
在这个窗的教学中,上面的第一条我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然后关注就强调两点,就是一个抽象,还有一个具体到抽象,也要回到具体这个过程,我们教材上版面的相关就没有去做这个。然后是数的组成,我们首先是要迁移之前数的组成的学习经验,来自主学习6的组成,7我们再迁移,那么学习6的组成的时候,我们会再次的体会按顺序思考的好处。实际上按顺序思考,我们会一个比一个多,就是6能分成1和5,2和4,3和3吧?我们可以这样去想,在这里其实还有一种思考,一种发现,你要引导孩子,你要做出来,就是引导孩子从关系的角度你去看,这就是这几种表达上,1和5,2和4,3和3,如果再接着写下去,5和1,4和2,也是3和3,你就会有所发现,发现我们是一对儿一对儿的,这个也符合我们后面那个交换率,一对一对的出现,所以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这个,孩子以后再比如说7的组成的时候,他就会迁移,他就不用每次都得从1一直列举,有序的列举,把他所有的分法,就是说全部都得通过分来得到。而实际上他通过他自己运用有序思考或发现的关系,写出一部分推想出另一部分,我们就可以这样去做,这就是把孩子要教聪明,教智慧,这是我个人的建议,你应该是这样去做一下。好,当然了,就着这个我们再带着孩子,我们组成教好,首先这是第一步,然后后面就是运算了。运算我们做一个示例,我们就知道根据这个组成能写出四个式子,那后边它自然而然都能够会。当然孩子在十以内的数的认识的时候,孩子是很有差异的,所以有时候也不强求,大家就指导他,帮助他慢慢的优化体会,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加减的优越性,慢慢的他就会运算能力得到提高。
同样,大家看这个练习里边真的是,我们这里边数学与生活,数学与体育,数学与科学北斗星,这个是科学里边的等等都有,包括传统文化。这个先过了,这儿提一个就是我们练习中有些小题大家都要注意这个大括号。你像这种第一次出现大括号表示加法或减法问题,这个练习里边有好多第一次,这是加法的,那个是减法的,然后你要带着孩子要弄懂这些符号表达的意思,通过和孩子讲故事,交流表达,让他懂了这个意思之后再做题,这都是新老师要注意的,然后第一次出现练习中出现一图四式,是因为我们的例题中就有了。第一次出现讲故事,讲数学故事。在可能因为讲数学故事,我们知道以往我们的惯例就数量关系的教学一定会出现讲数学故事。那么我们在第一单元,大家可以试着把我们那些有趣的小题变成讲数学故事的口吻,带着他、引导他。但是这个很明显我们的设计上是有放手的意思,更多的是让他自己去讲数学故事,生活处处是故事,故事中处处是数学,你都可以当成是故事来做,但是他这个故事里边很明显是比较规范的数量关系的加法、减法运算的数量关系的基本结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这个以前就强调过,然后再看也是第一次引入数线,直观的理解加法和减法,体会二者的关系。这些第一次,凡是教材的第一次都要重视起来,都要重视起来。在这儿磨刀不误砍柴工,弄好了后边都会省事儿。
再看窗2,树下观猴。和窗1的这个编写体例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这个窗我就不想展开去讲,你看是不是基本一致的,就是迁移了,所以就不展开。
窗3稍微展开一下,因为0的认识是调整了。我们特意安排在窗4,窗4是10的认识的教学,那安排在这里是有目的的。因为0跟1到9这几个符号意义是不同的,我们知道1到9,最早自然数还不包括0,0它更多的价值在位值这个地方,所以0我们不能单纯看作是一个数字符号,一个计数,一个记录数字、数量多少的一个符号,而应该更多的从另外的角度去认识它,所以我们就把它安排在10的认识的教学之前。红点一是认识0,包括写0;红点二是0的加减法,相减差是0,0的那个绿点再拓展下几减0和几加0,就是把0的运算也加过来了,一课时的教学。
刚才已经提到了它的特殊性,提到了0,把0的原来的一些东西,经过调整看,这是我们编排之后的教材,原来我们教材中有一个去看看生活中哪里有0,我们把它拿到了后边有一个课外与实践,就是后边练习里边的,把认识和运算在这里一块来做,加深体验对0的意义的认识。
另外这次我们的连环画很漂亮,这次的美工也特别好,很漂亮,像油画似的,每一个练习里那个大的都特别漂亮,看着像绘本似的。小猴运桃,他用一个连环画的形式,就是脑子是有画面的、画面感的,然后配合探索里边的这个,你看篮子里的这个桃子的数量的三二一没有了,用零来表示,来展现0的这个数概念的产生过程。非常非常得形象。
教学建议,所以一定要讲好情境里边的故事,要把桃的数量逐步减少一个也没有这个过程,通过大家的各种手段,动画也好,或者让孩子绘声绘色讲故事也好,把它展现出来。第二,同样经历从实物到点子,再到数字符号的抽象过程,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和数感。三,0的书写教学。四,在解决问题中丰富对0的意义的感知。0是怎么来的?除了数数0,它还有一种拿走之后结果是0,包括一个都没减,这个是0,也包括后边课外实践里边,0作为起点的一些认知。
好,这是感悟0的本质,你对建立整体的认识。到现在为止,虽然它不和1到9一样,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十进制计数法里边所需要的十个基本的数字符号就全部学完。所以在这里要建立对0到9这十个数字的整体认识,尤其是建立数序,这个练习中有。比如说这道题要建立数序。
符号加数位表达自然数。
再看我们的这个窗的编写,这个情境我就不说了,10跟刚才的0到9,它的编写体例是相似的。我们就是这个抽象的过程,数字符号,然后拨一拨、比一比数字大小,读写,过渡过来,但是你再看右边,我们会发现,有老师来引导大家走进生活去看,我们知道教材中的探索里边的版面是非常非常珍贵的,我们特意拿出它来,就是突显10产生的必要性,就是10它的独特性价值。大家看这一句话是重点,右边这句话是重点,然后从这开始起,经过小棒,生活中我们有了对10这个更大计数单位对我们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之后,我们再回到抽象,用小棒这样的一个模型,然后过渡到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十,那就是十个1是1个十,新的计数单位产生,那么再到计数器,我们要来建立位值制,我们要认识计数器上的个位和十位,知道同样的珠子在不同的数位上表达的数量是不同的,表达的数的大小是不同的,这是位值制。这个地方都有一些关键性的语言,后边我想起来,我后边应该有课件帮大家细细地看。
教学建议:
重视10作为计数单位的意义,构建十进制认知的基础。今天是打基础的,也是理解加法、减法计算中进位和退位的原理的基础,所以它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分层次推进教学建议以下:第一个层次与0到9的学习结构一致,经历从数量到数的这样的一个抽象过程。第二,要带着孩子去找、去做这个过程,感受10,生活中感受10。第三,就是在操作中感悟数的10和作为计数单位的十的发展过程,捆小棒这个过程,这个得练,后边还要操作,20以内的数的认识还要操作,这个都给他提前到这儿了,然后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好,你看三大板块、三个层次的教学。
好,教材中刚才提到了,它会有一些很关键的点,关键的提示,我们都需要注意,进行处理。看,这里边关键问题指向了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最关键的史宁中的教授说9加1,9再添1个是多少?99再添1个是多少?999再添1个是多少,新的计数单位的产生的那个节点,然后老师引领他迈向一个崭新的学习进阶,然后包括学生的感悟,包括理解作为计数单位的十,一和十的关系,包括这里,这个问题我们真的以前没有带孩子好好思考一下,10和学过以前的数有什么不同,对吧?以前真没有思考,我们都后边都经常问孩子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有时候粗心的老师或者没有经验的老师都没教过孩子是吧?没有认识到,就是孩子自然默认的知道了。那实际上我们去认识他们到底有什么不同?两位数到一位数,而且数的表达上不同,十没有用到新的数字,它就是纯用原来学过的符号,再加上有了数位,就表达出了一个新的数。正是基于此,后边所有更大的数,用十进制计数法可以无穷无尽的表达出来。好,这是课标里,教学提示里的话,大家都可以从课标里去找到这样的语言。包括前面说要用基于对应的方法来认识加法、减法,都是课标的要求。只要课标的要求有的,我们竭尽所能的帮大家在教材中落实落地。
10的加减法教学,当然它的基本的学习方式跟刚才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知道它的意义更重要,对吧?后边凑十法,包括退一当十,更复杂的运算,都是以它为基石来做的。后面我们的练习就不带大家细看了。
好,最后一个窗五教材解读。这是小猴跳水来学习连加、连减问题。这个也要重视,我们就相当于一步问题到两步问题,数量关系教学由简单的一步问题到稍复杂的两步问题的一个教学、一个进阶。大家看这是我们原来的教学,我没有截情境图,我们看到我们这个情景图是不是这样看就更漂亮了,太漂亮了。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小孩子拿到这个书之后,就会像翻画书一样的感觉,只要我们用心去教,我们的孩子必定能爱上数学,爱上上学,给他一个爱上学的理由。下面大家看连环画的方式,做成这样的方式,他的目的。你再看这儿,在算式之前增加了对图意的语言描述,以及列式思路的分析,增加了这样的一段话。
能体会这增加这段话的用意吧?我觉得对在座的各位应该没问题,是不是?我们知道学这个肯定要学运算顺序,连加连减还好,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我们将来更复杂的就是加减混合,甚至乘除,我们知道就要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问题,那么从现在开始起,我们对运算顺序的教学,都要结合着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做,让孩子体会为什么不是生硬的给他说要从左往右算,不是的,而是要借助解决问题来理解这个过程。
建议把计算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突出对连加连减意义和运算顺序的理解。突出三点:
一,引导学生描述图中故事发生的动态过程,理解题意。二,根据动态过程直观理解,把三部分合起来,也就是红点1,所以它是用连加的;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再去掉一部分,连着两个去掉,所以它是减法的意义就是连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三是根据动态过程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尤其是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减。这个在这上面有图示,这个小图示也都很关键。那些有经验的老师上课,他的孩子当你再去听课的时候,他的孩子课堂上自觉的在那画柱状图,画这种小的这种图示。对运算顺序教学重在感悟,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借助图示等几何直观去理解,去理解、能表达清楚意思就可以了,不要是硬性的要求,就得说得背,机械的,因为我们教材上就没有出,现在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感悟,但是学生能说到,那我们自然也是欢迎的。
加减混合跟那个是一样的,我就不展开了。
这还有一个回顾整理,这个稍微说一说,因为回顾整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我们老师看懂这个图,这是10以内数的认识,这中间整个是整体回顾,然后四个部分相应的,对我们整个前面的这两个单元做一个大的回顾整理。回顾整理我们一直说内容的结构化、系统化,其实我们这是实实在在在做这个事儿了,促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的思维,我们把这个窗做好了,我们就会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穿成线,结成网,形成相互关联的一个结构,这样结构化的思维会极大的增强人们提取信息的能力。将来好孩子他就是提取信息快,就是我想、我用到什么知识很快我就找到了,所以他必须是结构化的一个思维。通过这个回顾整理,我们刚才已经给大家看了,要做到的就是把之前的这个东西都到位。
那么他的教学建议,第一次做,所以老师要经历这个过程,要做好这个引领,先带着孩子整体回顾,形成知识框架,这个框架可以用形象的一些手段来表达出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然后再带着孩子逐一板块地进行回顾整理。当然你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孩子说我结合着例子,尤其是到了具体板块,更得结合着例子进行说明或练习。这几个板块比如说我们在第一个板块,就像我们正儿八经的上这节课,那我就带着孩子教给他怎么样去初步的交流他自己的收获,示范引领一下,可以是学校那些好孩子示范引领一下,然后你再下放下去,然后他就可以自主的去试着去回顾。回顾的东西你不要期待太高,他肯定是散点的,只有一人一个、两个众筹一下,然后就行。他用自己的方式,你可以让他做做记录,做做表达,然后在全班交流归类整理形成知识串。所以这个回顾整理更多的可能是老师引领的比较多一点,老师教他怎样去复习,怎样去整理,怎样穿串,慢慢的孩子到后面他可能每一册教材中,我们都会有几个重要的节点来做回顾整理,所以那个时候你的孩子能力,你打好基础了,后边他自然而然他就上去了。在这里有数数,我们因为版面所限,你不可能所有的点都在上面。所以数数、按物计数、按数示物这样的不同的方式,数序、数的基数意义、序数意义、读写大小比较组成,还有计数器上表示数等等,这些点全部都是在这里边的。因为一个是这个,还有后边有综合练习,综合练习也不能穷尽,因为毕竟是前面那两个大单元好几十页,所以没办法穷尽,只能靠老师们再结合着再来做。
然后这下面的这个是加减法的整理,可以分开课时也可以在一起。我们要注意回顾已学算式算法,然后可以做一些卡片,然后观察算式特点,分类整理成表,再发现规律这样的一个过程,这里边圈出来的这些,其实都暗含着对整理的方法,观察方法的提示,教材中都有充分的发现。最后是我们在这儿,不但是让孩子把这些都会算,更多的是我们也开始形成关系,建立一种关系的认知,这样也能帮助他提高运算能力,还有你看这儿有一个点都在里边,加减法之间的这种联系性都有。
所以大家就是一句一句的读教材,一读我相信大家都能够读明白,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