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数,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经常使用的一种为生活所必需的工具。
美国数学家托比亚斯·丹齐克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由某种“原始数觉"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这种“数觉”才能使原始人经过漫长的摸索终于发明了“屈指可数’’的计数方法,从而摆脱了“多”与“少"的模糊概念。
在此之后,出现了借助于身体、绳子、小石头、竹棍等利用实物进行计数的方法,在那个历史时刻的人类思维里,数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意象被感知的,一直到单独用于计数的数的名称出现,人类才真正获得了数的抽象的概念。
正如恩格斯所说:“为了计数,不但要有可以计数的对象,而且还要有一种在考察对象时撇开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而仅仅顾到数目的能力。"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之后,人类才真正地向文明跨近了一步。
日本著名语言学家桥本万太郎曾说过,中国的纳西族身居云南深山,地处偏僻的长江源头。他们既不畜牧,也不发生大规模通商,而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一直数到99,999,9999,只是到“亿”,或“兆”时,才借用汉语。
桥本还指出,在日语中“一万”便是最大的数,比不上纳西族。
数字,是人类语言最基本的、也是产生最早的内容。它是在原始计数活动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在符号的帮助下产生的。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数字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表示数目或作为计算数量的文字符号。关于文字里的数字的产生,可能性最大的是数字字形是从手指衍生而来的。数字的出现和使用,不仅大大地增加了语言的词汇量,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力,同时在其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无论是在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进程,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数字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数字逐渐发展成为汉语里一个不可或缺的词类——数词,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词类之一。有关于原始部落语言中数词系统的研究表明,人类原始数词的发展并不是按照自然数序列有序进行的,而是呈现出一种“跳跃式”发展的特点。我们的祖先首先形成了“1、2、3”等数目的概念,进而发展出10,20,30,100 等数值较大的整数,然后才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整数间隔内的其他数。除了减法式数词的命名可以体现出这一特点外,还有一种命名方式也可以看出人类早期数词系统中“跳跃式”发展的原始思维。例如,17这个数可以理解为第二个10(即20)这一间隔之前的第7个点,语言上17这个数不会表达为“十七”或“十和七”,而是表达为“七 二十”。这种从“相反”的方向来理解数目在数轴上位置的计数方式被称为阶梯式计数或逆序计数(Overcounting),以这种方式构成的复合数词(Complex Numerals)被称为阶梯式数词或逆序数词(Overcounted Numerals),其最早被发现于古代突厥语族语言之中。逆序计数是一种古老的计数形式,其反映了先民的原始数学思维。类型学上逆序计数只在少数几种语言中发现,其中包括甘肃境内西部的裕固语,以及它的祖先古代突厥语。大量事实表明西部裕固语中的逆序数词和古代突厥语逆序数词存在历史继承关系,并且突厥语言几个特殊的十位数数词词源来源于突厥民族关于畜群数量的概念,然后才独立形成数目的概念。这种观点既有跨语言的佐证同时也能体现出语义组合性原则。阶梯式计数主要存在于侗台语族和藏缅语族语言中,包括了对个位数和分数进行阶梯式计数。另外,由于先民对数目的认知仍处于较为模糊的阶段,原始计数思维相比现代计数法而言趋于简单化,且不善分析,但阶梯式计数法却体现出先民惊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与创造力。 无论在哪一种语言中,数字的数量表达一般都是精确的,表示事物的确切数目和次序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如:“一本书、二进制、三餐、四季、五行、六弦琴、七巧板、八卦、九宫格、十次”等中的数字都表示事物或事物组成部分的确切数目;“第一次、初四、六哥、二甲"等分别用带有序数标志的“第、初、甲"和省略标志的方式表示事物的排列次序。由于我们不可能总是用非常精确的数量词去描写或表达每一个事物和现象,这就需要用带有一定模糊性的数量词去概括说明。比如:今年不怎么热闹,就来了“两三”个人。因此,汉字数字在运用过程中,除了具有精确表达的功能之外,还具有突出的模糊意义表达功能,同时因民族文化心理、数字崇拜、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还赋予了数字不同的感情色彩,具有神秘的褒贬吉凶和象征意义。比如《周易·系辞传上》称“九"是十以内最大的阳数,是阳之极,物之广,数之终的 集合者。在此,数字“九”有极的意思,是一个极数,可以引申出表示事物及程度的超常、非常、顶点、极度、极限等虚指意义。如:九重天、九头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一部人类文明史,在某种意义上,首先是一部数的文化史。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传统文化中,“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只是简单的数值符号或数学概念,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还是各种宇宙观、哲学观、宗教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的反应和象征。[1] 桥本万太郎著,余志鸿译.语言地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 吴慧颖.中国数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1995.[3] 刘方.中国古代数字神秘崇拜文化初探[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See Mandarin旨在为爱好中文的中外朋友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在这里,您将会看见一个精彩纷呈的中文世界,我们会为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式思维、以及中文用语习惯。同时,我们还会为您提供海外就业信息和中文教师培训,请密切关注我们的公众号:SeeMandarin.See Mandarin aims to provide you a platform of chinese learning and idea exchanging. At here, you will see the colorful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hinese mind and chinese way of expressing. What's more, we will post opportunities working aboard, join us, and start your fantastic journey! Our official wechat account: SeeManda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