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中的每种语言(包括身势语和副语言)都负有“文化使命”,粘连着一层文化色彩。语言交际是人类进行交往的主要手段,但与此密切相关的非语言交际却常常具有使前者相形见绌的交际功能。人类一半以上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信号传递的。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所传达的信息高达65%。语言交际指的是一个说与听的互动过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交际双方是否能理解对方的语义。非语言交际即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一个人的非语言交际信号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既有自觉的,也有不自觉的;既有表示确切含义的,也有示意模糊的;既有各国通用的,也有受不同文化所约束的;既有不足信的,也有可信赖的。非语言信号可以肯定、加强、重复、反驳或者代替语言;也可以打断谈话,控制发言机会的分配,表露感情、状态或健康状况;还可以表达愿望和意见,表明动作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在交际时通常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不同的身体距离体现不同的含义:(1)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0~45cm)。适合于夫妻关系及情侣之间;(2)私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45~120cm),限于朋友、熟人或亲戚间的交往;(3)礼貌距离(social distance,120~360cm),用于处理非个人性事务的场合之中;(4)一般距离(public distance,360~750cm),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大致而言,影响体距交际的因素有四个方面,即:性别、年龄、关系和文化,其中文化因素和关系因素尤为重要。不同的体距反映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 化,不同的文化可以塑造出不同的行为举止,形成各异的体距态度。有人说中国人的特点是体触频繁,而西方国家的人体触却较为少见。实际上这种差别是有历史原因的:中国是同族家庭式的国家,生活在一种聚拢的模式中;西方国家是异族混居式的国家,生活在一种散居模式中。他们忌讳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或地铁上与陌生人进行身体接触,从人堆中挤过去则是大忌而且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在电梯上,如果不得不与周围的人有一些身体接触,英美人通常把肩膀和两臂尽量收紧,显得小心翼翼、极其紧张。在我们中国,人们在公共场合身体接触较多。比如我们对在公共汽车上拥挤状态下的身体接触感到很习惯。在电车、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的人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则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得多,这是因为西方人看重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在中国同性间的体距小于异性间的体距,这种异性间的体距表现出男女双方的稳重、 得体和礼貌,是和中国的传统习俗、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西方文化时时注重个人隐私,所以美国人和日本人在一起交谈时,美国人可能会碎步后退,不希望对方太接近自己的空间;而日本人则会碎步进逼,这种一退一进的行为表明他们在根据自己的文化习惯调整各自的空间范围。阿拉伯文化是一种具有高度触觉经验的文化。与他人相聚时,阿拉伯人喜欢拥挤,排队购物时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理直气壮地“加塞”进去,因为他们在公共场所没有“私”的概念。在我们的文化中,接触小孩是一种亲昵的举动,如果是朋友邻居的孩子,可以摸摸孩子的头,也可以抱过来亲吻,这被看作友好的表示。但在有些国家,人们通常不会随便触摸或吻孩子,除非是家庭成员或极为亲密的朋友关系。比如在泰国这样的佛教国家,孩子的头是绝对不能抚摸的,他们认为头是一个人最神圣 的部位,随意触摸他人的头部是极大的不恭。小孩的头只允许国王、僧侣和自己的父母抚摸。在泰国,理发师在理发之前通常要先说“对不起”,然后才能开始理发。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并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狩猎用的棍棒或石块,让对方摸摸掌心。后来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些手势逐步演变成两手相握的形式:手掌的张开表示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手掌的接触则表示合二为一。今天,在许多国家握手已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但各国握手的习惯不太一样:法国人作客走入房间或离别时都要与主人握手;而德国人只在进门时握一次手;有些非洲人在握手之后会将手指弄出清脆的响声,以表示自由;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竞赛);中国人一边讲“你好”一边握手,对此没有什么忌讳;俄罗斯人则不允许两人隔着一道门或跨着门槛握手,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不吉利的;巴基斯坦男子对陌生女子不能主动握手。在西方,参加竞选的政客会用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以此试图让接受者感到他的热情真挚与诚实可靠,这种握手方式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眼睛的信息传递是微妙的,而握手发出的信号却是直截了当的。如果握肩膀和握胳臂,实际上是进入了接受者的密切区域,只有在感情极为密切与融洽的人之间才受欢迎。可见握手的概念常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际的时候,交际者有时会不自觉用自己的文化规则来决定自己的非语言行为,并对对方交际者的行为、情感、动机、意图常常做出消极的判断,从而导致交际中断,甚至失败。为了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交际者必须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的接触,弄清双方的文化以及非语言行为的差异,以避免文化冲撞和误会。[1]陈俊森、樊葳葳.非语言交际[A].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黄先进.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及其文化探源[J].黄山学院学报,2003.
See Mandarin旨在为爱好中文的中外朋友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在这里,您将会看见一个精彩纷呈的中文世界,我们会为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式思维、以及中文用语习惯。同时,我们还会为您提供海外就业信息和中文教师培训,请密切关注我们的公众号:SeeMandarin.See Mandarin aims to provide you a platform of chinese learning and idea exchanging. At here, you will see the colorful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hinese mind and chinese way of expressing. What's more, we will post opportunities working aboard, join us, and start your fantastic journey! Our official wechat account: SeeManda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