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关注缓慢思考!
----------------------
2006年伯克希尔的净资产增加$16.9B,每股净资产增加18.4%。
不像埃克森美孚等大公司,所有的盈利大部分都通过分红或者回购返还给股东了。伯克希尔除了60年代还是纺织厂的时候分了一点红,此后所有的利润都是留存再投资。巴菲特的雪球越滚越大,需要配置的资产首次突破了千亿美金大关。
伯克希尔已经是一个巨型公司,员工接近22万,年收入接近1000亿美金。规模是官僚病的温床。官僚病的特征包括:思考缓慢,抵制变化,自以为是。1965年巴菲特开始掌管伯克希尔的时候,非石油行业的十家最大的公司比如通用汽车、杜邦、柯达、西尔斯百货,如今只有一家还在榜单。
巴菲特一直在思考如何基业长青,这个问题在2015年的40年回顾会详细的回答。
评估伯克希尔的内在价值很难用一套指标。甚至有的时候,重要的事情用数字难以描述。比如,巴菲特死后的接班人选择问题直接影响公司的价值。
从1995年开始,巴菲特用两组数字给股东一个粗略评估内在价值的方法:1)每股所含投资 2)每股税前利润(不考虑收购的会计调整)。2006年第一个数字是$80,636,第二个数字是$3,625。
来做一个计算伯克希尔内在价值的简单游戏:每股内在价值近似每股投资加上10倍的每股税前利润,等于$11,6886。2006年12月31日伯克希尔的开盘价是$11,0400。
一 第一个海外收购
在美国国内,伯克希尔已经成为很多家族公司出售的唯一钟意对象。以至于巴菲特说,他只要在电话旁边等着铃声响起就可以。
但是在海外,伯克希尔几乎就是nobody。巴菲特一直寻找海外的机会,这不容易,既需要成熟的法治环境,还需要足够的生意体量。
2006年走出了海外收购的第一步,用40亿美金成功拿下了以色列ISCAR公司80%的股份,剩下的20%要2013年用20.5亿美金拿下
2005年10月5日,巴菲特收到一封陌生人的来信,写信人是以色列ISCAR公司的董事长艾登。艾登介绍说,ISCAR是一家大型家族企业,在61个国家经营切割工具。出于继承及经营权等方面的考虑,管理层认为伯克希尔将是理想的归宿,他们相信成为伯克希尔集团一员之后,公司将继续繁荣兴盛。
艾登的信打动了巴菲特,11月艾登与其他公司高管一起拜访了奥马哈。经过几个小时的商谈,巴菲特认为公司经营及管理层都非常优秀,在额外花了点时间了解以色列税收及法律情况后,于2006年7月敲定了收购。
这在巴菲特的收购里面算花的时间比较长的,最短的见面两个小时就敲定了,比如收购户外房车生产商Forrest River。以至于Forrest River的创始人说:卖公司给伯克希尔比更新驾照都要快。
巴菲特的秘密在于寻找有长久优秀经营业绩的公司,有了业绩证明就不需要再去研究和判断管理层的能力问题,而是只要一个判断:这个人人品如何?人品问题就是他常说的:这个人到底是热爱钱还是热爱自己的事业。
二 投资接班人的标准
伯克希尔的CEO接班人有三个。但是这三个人都是运营出生的,所以需要有个投资的接班人协助。这个模式在GEICO一直是这样,因此未来的伯克希尔也是如此。
伯克希尔的投资接班人还没有合适的人选。最早的想法是让GEICO的首席投资官辛普森接任,但是辛普森只比巴菲特年轻6岁,并非长久之计。
董事会讨论的结果是培养几个年轻的候选人。聪明并且有业绩的人很多,但是未必符合巴菲特的标准。
巴菲特想要的人首先要有不同寻常的风险意识。投资行业,一个大的错误就能抹掉以前所有的成功。因此所谓的不同寻常的风险意识,既不是像商学院那样错把波动当风险,也不是像金融机构那样用模型来模拟和规避风险,而是刻在基因里面的对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但可能造成资本损失的事件的识别能力,比如早在2003年巴菲特和芒格对衍生品的警告。
永远都不用忘记巴菲特关于投资最重要的话:
Rule No.1: Never Lose Money.
Rule No.2: Never Forget Rule No.1.
其次,这个人要有不同一般的性格。投资与其说是能力决定的,不如说是性格决定的。长期的投资成功取决于:情绪的稳定,独立思考,以及对人性和机构行为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聪明人在投资里经常不成功的原因。
最后,这个人要喜欢伯克希尔的文化。由于伯克希尔的工作履历能成为将来做基金的金字招牌,这个人要不仅仅是为了钱在工作。就像辛普森,他的投资业绩完全有资格名列投资名人堂,但是他一直到退休都在GEICO。
3年以后,伯克希尔找到的两个投资接班人都是投资行业的无名人士,一个是芒格找的Todd Combs,一个是巴菲特找的Ted Weschler。
三 投资传奇沃尔特(Walter Schloss)
去年2005年的股东信里,巴菲特用大幅篇章抨击了华尔街层出不穷的的投资帮手。他说:当有经验的人给有钱的人提供建议的时候,通常的结果是有经验的人获得了钱,而有钱的人获得了经验。
但是,也有极少的例外,比如巴菲特的好朋友沃尔特。从1956年到2002年,沃尔特管理一支投资基金。50年前,当巴菲特结束自己的基金他给St. Louis家族推荐的唯一一个投资经理就是沃尔特。
沃尔特既没有上过商学院,更没有上过大学。1956年,他的办公室里面简单到只有一个文件柜,到了2002年变成了好几个。他既没有秘书,也没有会计,唯一的助手是自己的儿子艾德文(Edwin)。
沃尔特所有的方法是在给格雷厄姆工作的时候学到的:用几个简单的统计指标挑选公司。1989年著名的投资杂志《杰出投资人文摘》访谈沃尔特和艾德文的时候问:“你们的方法是什么?”。艾德文回答道:“我们买便宜的股票。”
这个回答让那些相信现代组合理论、各种技术图线分析,宏观预测和复杂的交易算法的人不知道怎么想。
沃尔特47年的投资业绩远超过同期的S&P 500的表现。和巴菲特在芒格的影响下后来逐渐转向“好公司”投资不同,他一直坚守格雷厄姆的“捡烟蒂”的方法。他的投资生涯里投资过上千只股票,每次持仓大概100只,大部分都是无人关注的类型。
198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庆祝格雷厄姆和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发行50周年大会上,巴菲特发表了题为“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级投资者们”,他回顾了9位格雷厄姆追随者的业绩,首当其冲的是沃尔特,他的28年的年化回报是21.3%,同期的标普指数回报是年化8.4%。
在1972年出版的《超级金钱》一书里面,有亚当.史密斯对沃尔特的采访。亚当这样描述沃尔特:” 他根本不与外界进行沟通,也没有任何获取有用信息的渠道。事实上,华尔街上根本没有人认识他,他也根本不理会华尔街上的任何想法。他只是仔细查看股票手册上的有关数据,向公司索取年报,他所做的一切仅此而已。”
沃尔特拥有的股票数目比巴菲特多得多,而且不同的是,他对公司的基本特点几乎都不感兴趣。巴菲特说:“我对沃尔特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影响力,这正是他非常强大的个人品质之一:没有人能够影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