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关注缓慢思考!
----------------------
1999年伯克希尔的业绩不太好看,净资产增长$358M,每股的净资产增长只有0.9%。
这是巴菲特职业生涯中绝对回报最差的一年,和S&P 500指数相比,也是相对回报最差的一年。
绝大多数的投资人都禁不住诱惑,跳入了互联网泡沫的狂欢。在1995年到2000年的这场持续5年的疯狂中,纳斯达克涨了4倍,平均市盈率200倍。1999年,高通公司的股票涨了26倍。任何带.com的公司都鸡犬升天。
12月著名财经杂志《巴伦周刊》发表了文章:“沃伦,你怎么啦?",嘲笑巴菲特廉颇老矣。
巴菲特不忘讲一个笑话来揶揄自己。有一个足球四分卫的成绩报告是4个F和一个D。他的教练安慰他说:“孩子,你在最后一门功课上花的时间太多了。”
对自己1999年成绩,巴菲特认为也是D。
尽管如此,他和芒格都有信心:伯克希尔的内资价值增长在下一个十年会超过S&P 500指数。
从内在价值的两个支柱看,1999年每股的投资变化很小,而每股的税前营业利润是负增长,主要的原因是General Re再保险的承保亏损以及GEICO的承保利润的下降。
由于1998年没有提供“穿透利润”,如果对比1997年的数字,1999年的“穿透利润”几乎没有变化。
一 伯克希尔的经理人
伯克希尔的经理人可以说是物以类聚。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通过自己的生意实现了足够的财富自由,为伯克希尔也没有工作合同。他们每天不分昼夜的勤奋工作只有一个原因:他们喜欢自己的生意。
这些生意卖给伯克希尔以后股权已经不属于他们了,但和他们自己的没有区别,不需要给奥马哈做报告,也不需要总部批准预算。巴菲特就一个要求:把公司当成你们家族唯一的资产,让它持续存在100年。
巴菲特对下属公司管理层的要求,和自己对股东的承诺,完全一致。工作对他没有任何财务的意义,他之所以喜欢工作的原因很简单:有成就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和自己喜欢并相信的人每天相处。
这种管理层的思维很像肯尼迪总统说的:不要问祖国能为你做什么,问你能为祖国做什么。
他讲了一个管理层的故事,这个故事放在其他任何世界500强都匪夷所思。
R.C.Willey是犹他州的大型家具公司,1995年伯克希尔从Bill Child家族买过来的。由于Bill等是摩门教徒,因此他们的商店星期天不营业。这对一般都公司难以想象,毕竟星期天是购物高峰时间。
但Bill坚持这个原则,他接手以后,公司的营业额从1954年的25万美金涨到了1999年的3.4亿美金
1997年Bill打算在Boise再开一家新店。巴菲特表示怀疑,因为那个地方公司不熟悉,而且对手都是7天营业。
由于伯克希尔的文化是管理层把公司当自己家的,所以巴菲特对Bill说这事你自己定。
Bill做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决定,他说他个人买下地块并建造商店,整个花费大概$9M,如果生意成功了,就成本价卖给公司。假如生意失败了,公司不用给Bill一分钱。
巴菲特不同意,说这不公平,毕竟公司要能得到好处就应该承担风险。Bill坚持己见,说不想因为自己的宗教原则影响公司。
最后的结果是新开业的生意大获成功,不仅如此,地块和资产还大幅升值了,Bill按成本把资产卖给了公司,一分钱的利息都不要。
你可以想象,伯克希尔的经理人是怎样的一群人。这样的人其实都在学习他们的老板巴菲特和芒格,这两个人每年给股东挣很多钱,但是一直只拿10万美金的工资,为此还经常说最好不拿。
二 抓住能源行业
伯克希尔的收购方式很有意思:从内布拉斯家具城到R.C.Willy到星星家具店都是上一家推荐一下家。
巴菲特每收购一家公司,就会问:“还有像你这样的企业家吗?” 这个问题导致了伯克希尔1999年的第一个收购: Jordan‘s家具店。到此为止,伯克希尔一共有了4家家具公司。
1999年真正具有转折性的收购是伯克希尔的董事Walter Scott带来的,收购美国中部能源公司。
这一次收购帮伯克希尔进入了巨大的能源基础设施市场。同时还提供了两个经理人。 David Sokol是美国中部能源公司的现任CEO,也是和芒格一起力劝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人,后来犯了内部交易的错误辞职了。第二个就是David Sokol的副手Greg Abel, 他就是巴菲特2020年后挑选的下一代伯克希尔的掌门人。
1999年是恰逢收购的会计处理政策要改的一年。在1986年的股东信附录里面,巴菲特已经详细的讨论过两种处理方式: ”收购“和”合并“的优缺点。
由于”收购“方式产生的商誉要每年摊销,影响公司的盈利数字,因此很多管理层都选择了”合并“。只是,”合并”方式的收购只能以股票而非现金来完成交易。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打算终止“合并”的方式的会计处理,遭到了CEO群体的激烈反对。
巴菲特给出的建议成为后来事实的标准: 就是收购产生的商誉不再摊销,而是每年测试其经济性,如果真实受损了,才在利润表里面计提。
1999年收购美国中部能源公司这个准则还没调整,你可以看到在当年报告的利润里面收购会计调整一项大增。
进入21世纪前的两次巨型收购,对伯克希尔有脱胎换骨式的再造意义。
1998年General Re的收购带给伯克希尔151亿美金规模的浮金,于此对比的是阿杰特13年凭空创造63亿美金的浮金已是惊为天人,GEICO辛苦耕耘几十年浮金也才34亿美金。
1999年美国中部能源公司的收购为伯克希尔打开了广阔的前景,也代表着他投资重心的转向。小而美的高净资产回报的公司已经难以拉动伯克希尔的规模,巴菲特开始考虑净资产回报率在12%左右,但是长期稳定增长能投入大资金的超级赛道。
这两次收购是改变伯克希尔的12个投资里面的第9个和第10个。
三 股市狂欢
1999年是互联网泡沫狂欢的顶点。巴菲特给出了不参与的两个理由。
第一个不参与的理由是:不懂技术。
预测一个快速变化的行业里面公司的长期经济性,超出了他的能力圈。对于别人宣称有这个领域的特殊能力,即使有股票市场的证明,他和芒格既不嫉妒也不想模仿。
2000年的股东会上,有股东一再追问:“你这么聪明,真的看不懂技术吗”
巴菲特的回答:“我问过微软的Bill Gates和英特尔的Andy Grove,他们也认为在技术行业预测十年的结果很难。”
第二个不参与的理由是:常识。
1999年伯克希尔持仓的公司的股票价格也没有太大吸引力。巴菲特选择不买也不卖。
整个市场而言,巴菲特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罕见的点评了股市:他认为股票投资人对未来的回报太乐观了。
一个公司的市值是公司利润的资本化。 整体公司的利润是国家GDP的一个比例,如果考虑实际GDP每年增长3%,通货膨胀每年2%, 那么利润的增长和GDP基本上同步,每年5%。
如果再加上分红的影响, 那么市场的长期回报应该在6~8%左右。这个数字远低于投资人过去二十年经历的市场回报。一旦投资人某天意识到这一现实,市场的调整就会极其激烈,特别是在投机比较集中的互联网领域。
用这个常识,你可以可以预测一下2023~2033年的S&P指数的回报。
四 回购的逻辑
很多的股东看到伯克希尔账上有很多现金,写信给巴菲特希望公司回购股票。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了解回购的逻辑。
回购的本质是一种资本配置方式。
明智的回购要满足下面的这些条件:
1)公司有足够的资金(不管现金还是借款)来满足近期的业务运营需求;
2)公司的股票的市场价格低于其保守计算的内在价值。
公司的业务需求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维持公司竞争地位所需要的开支,比如店面的改造维护;
第二类,为了实现增长采取的投资,比如前面的R.C.Willey家具店在Boise开新店。这一类的投资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投出去的每一美金,产生的折现价值应该大于一美金,否则增长就没有任何意义。
当公司的资金满足了这两类需求,公司剩下的可选的资本配置方式就是收购新公司或者购买自己公司。
对于一般的管理层,巴菲特不建议收购新公司,收购的历史表明大部分的收购都是满足了管理层的帝国欲望,而不产生任何价值。
如果自己公司的股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回购是资产配置最好的方式。 可是,很多管理层回购并不考虑价格,更多的目标要么是抬高股价,要么是抵消内部发放股票期权的稀释效应。
1970年代的时候,股市低迷,很多公司的价格低于内在价值,但是管理层无动于衷。1999年股价很高,却回购成风。
管理层为了抬高或者支持股价的行为,实际上是对现有股东的惩罚,让他们用1.1美元去从那些离开的股东手里买下只值1美元的资产。
对于另外一类用回购来抵消股票期权的稀释效应的管理层而言,高价回购同样是愚蠢的行为。
这种行为和很多业余的投资人犯的错误”高买,低卖”没什么区别。低价把股票买给员工,然后高价从市场收购。真正明智的管理层应该把股票期权发放和回购的决定分开来,都按照内在价值来评估。
尽管当股价低于内在价值的时候回购是一件对股东好的事情,但是也要清楚这种回购对每股的价值提升还是有限的。比如,公司的股价低于内在价值25%,那么回购2%的股份,对每股内在价值的提升只有0.5%,这还没考虑这笔资金可能有其他的增值用途。
公司回购的原理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三人私人合伙公司说清楚。
假如甲乙丙三人各拥有公司的100股,每股价值1元,公司价值300元。这个时候丙说我家里要用钱,把我的部分打折按1股0.5元卖给公司,那么交易完成以后,甲和乙方现在还是拥有公司的100股,但公司价值现在250元,每股价值1.25元。
如果说低价回购股票算是明智的管理层,那么巴菲特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他说,如果伯克希尔的股票真的出现低估,他准备回购之前,会告诉股东他的评估信息,他既不想让留下来的股东受伤害,也不想离开的股东感觉被欺骗。
每每读股东信,最大的感受还是巴菲特和芒格的这种理性和诚实,高不可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