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关注缓慢思考! 新年快乐!用很大的力气写完这一篇。
------------------------------
2008年伯克希尔的净资产减少$11.5B,每股净资产减少9.6%。
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里,市场上所有的资产价格都出现大幅下跌,股票、公司债券、地产、大宗商品无一幸免。
金融行业是重灾区。
华尔街五大投行差点全部倒下,先是2008年3月贝尔斯登卖给了摩根大通,9月则达到了最高潮:150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倒闭,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最大的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获得美联储批准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接受政府救助免于流动性危机。
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承保或购买的房屋贷款占美国居民房地产市场的50%,也被政府接管了。最大的是巨无霸美国国际集团(AIG),作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有1万亿美金资产,有7400万企业和个人客户,保险业务涉及美国工作人口的三分之二,要是破产了可能会导致全球很多金融巨头的崩溃。
在白宫当时讨论要不要用850亿美金救AIG的会上,总统小布什说:“我们怎么走路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信用危机加上不断下跌的房价和股市,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几乎瘫痪。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用上了所有的手段,避免经济崩溃。关于这段历史,在当时三位主要人物后来的回忆录里都有详细的描述:财长保尔森的《峭壁边缘》,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行动的勇气》,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即后来的新财长盖特纳的《压力测试》。
华尔街和主街已经都在一条船里。伯克希尔的业务盈利受影响下滑也就不足为奇了。
和房地产相关的零售行业受打击最大,但是总体而言,制造、服务和零售业务仍然挣很多钱,并且趁着危机加快了收购。最重要的是,和其他公司不一样伯克希尔最大的两块业务保险和公共事业完全不受宏观环境的影响。
从评估内在价值的两个支柱看,保险和投资资产从去年每股$90,343下降到$77,793,67个非保险和投资业务的盈利从去年的每股税前$4,093下降到$3,921。
可以看到,当其他公司处于生死存亡之际的时候,伯克希尔如城堡一样固若金汤,并且还成为干涸的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方。
巴菲特第一次总结了自己工作的4个目标:
1. 维持直布罗陀巨岩一样的资本实力,包括充足的流动性、少量的短期债务和多元化的盈利现金流
2. 不断拓宽现有业务的“护城河”,使其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3. 收购新的公司,拓展新的盈利来源
4. 扩大优秀的经理人队伍
一 买入美国
市场一片恐慌之中,巴菲特再一次重复他的话:投资中,悲观的市场是你的朋友,狂欢是你的敌人。手握重金的巴菲特不会让机会白白溜走。
10月,他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标题是:买入美国。
他回顾了20世纪的历程。
美国经历了两次战争,其中一次看起来还要输了;多次的恐慌和经济衰退;1980年失控的通货膨胀,利率一度高达21.5%; 1930年的大萧条失业率持久横亘在15%到25%之间。
这些困难美国都克服了,上个世纪美国人均生活水平翻了7倍,道琼斯指数从66点涨到11,497点。
买入美国的理由很简单:长期看,美国的市场和法治没有变,美国人民的聪明勤劳没有变。结论:美国最好的日子还在前面。
从此以后,每次市场悲观的时候他都强调:不要赌看空美国。最近的一次是2021年的年会,正值疫情肆掠,看不见出头之日。
不同以往巴菲特在股市大跌的时候大肆买进股票,这一次他用的是类似股债混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即可以在不做任何研究的情况下快速决策,又能在锁定债券不错收益的情况下,同时获得股票认购权证(warrants)。
巴菲特购买了箭牌口香糖公司、高盛和通用电器三家共计145亿美金的固定收益债券。后来,还增加了道氏化学和瑞士再保险。这些债券的保本收益在10%左右。
以高盛交易为例,巴菲特购买了50亿每年利息为10%的优先股,同时获得一个认股权证:五年内,可以以每股$115的价格购买4530万股的股票。这一交易后来的回报是31亿美金左右。
在市场的恐慌之中,所有的人都选择美国国债这个避风港,价格上涨以至于无风险的美国短期国债T-bill的收益率都接近零了,长期国债也好不到哪里去。风险定价机制完全失效了,而像箭牌等这么好的公司的债券收益率居然到了10%以上,两者之间的差异实在匪夷所思。
在这样的市场里面,风险两个字如同瘟疫,避之不及。未来写这一段金融历史的时候,大多数的人都知道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和2000年初的房地产泡沫,2008年代的美国国债泡沫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所有人都高唱“现金为王”的时候,拿着现金长期看注定是一个失败的策略,它唯一的作用只是增加心里的安慰。通货膨胀迟早会吃掉现金的购买力。
绝大多数人所谓的投资策略只不过是羊群效应的产物。获得掌声和认同的投资通常不是什么好的投资,真正好的投资通常听起来是让人哈欠连连。
二 衍生品之套利
早在2002年的股东信里,巴菲特就提醒过衍生品如同超级核弹一样的危险,因为它放大了金融系统里面的杠杆和风险。
即使对衍生品从第一天就认知深刻,巴菲特在处理掉1998年收购的通用再保险的衍生品合约的时候,也是费了不少的力气。当时的23,218个合约,有884个交易对手,用了5年的时间亏损了4亿美金才把这个雷处理掉。
增加透明性对于衍生品的问题也没什么实质用处。衍生品是一个既无法审计,也无法监管的产品。巴菲特说当他读完公司年报里面关于衍生品的披露部分的时候,他唯一的收获就是不知道里面到底是啥。
美国的国会为了监管房地美和房利美,1992年特意成立了一个100多人的机构OFHEO, 两家公司照样暴雷。
衍生品的两个典型风险是:第一, 交易要花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交割,因此交易对手的财务充满了假设和造假;第二,交易对手集中在几个大的银行非常容易导致风险的传染和扩散。巴菲特说,这和性病一样,不在于你和谁睡觉,而是你睡的人和谁睡觉。
说了这么多衍生品的黑,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巴菲特自己却会做衍生品投资。2008年,他一共自己管251个衍生品合约。
这个道理很简单,他买的衍生品里面有很大的定价问题,给了他套利的机会,并且他的衍生品都是别人给他钱在先,和保险合约的浮金有类似的实质。
巴菲特出售的衍生品主要有四种。能套利的原因很可笑:因为商学院和市场对衍生品的定价都是使用的布莱克-舒尔斯模型。
这个公式的主要参数是:合约的到期时间、行使价、过去的价格波动、利率和分红。
虽然公式的发明人Black和Scholes教授说的很清楚,这个公式的只能对短期的衍生品定价。但是,到了会计的世界里,没人管内在的实质,要的是精确的数字。
一旦把这个公式用到长期的衍生品定价,大概率就会出现套利的机会。巴菲特举一个例子。
假如伯克希尔出售一个100年10亿美金的S&P 500指数的看空期权,行使价和2008年12月31号的指数903点一样。
使用上面的布莱克-舒尔斯公式,得到这个合约的定价应该是250万美金。
这个定价合理吗?用概率想想就知道了。核心的问题是:100年后,S&P 500指数会低于2008年的903点多少?
指数上涨有两个动力。首先是通货膨胀,按照每年2%,1美元100年后才值14美分,因此指数要维持购买力自然会上升。其次是美国企业的留存利润再投资,这是上个世纪道琼斯指数上涨176倍的最重要原因。
考虑到这些事实和历史,S&P 500指数100年后下跌的可能微乎其微,我们假设1%。 再进一步假设,如果下跌了,会跌掉50%。基于这两个假设,这一份合约的期望损失是500万美金。(10亿美金X1%X50%)
理论上你卖出这份衍生品合约会收到250万美金,你只要把这笔钱去投资实现年化0.7%的复利回报就可以保证稳赚不赔了。超过这个数字的回报都是你的利润。这本质上就像:有人借你100年的钱只要每年0.7%的利息,你会不愿意吗?
考虑最极端的情况,假如你不懂什么概率,反正最后这10亿美金都赔掉,那么只要你能每年实现6.2%的投资回报就不会赔钱。换句话说,最差的情况是借款的利息变成了6.2%。
这所以会出现这么滑稽的事情,在于这个公式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基于过去一段时间的价格波动性做的一个计算而已,和美国公司100年以后的价值的范围没有一点点关系。
历史的波动性不是一点用没有,只要时间短,还是有价值的,这是现在整个金融世界里流行的量化预测和投资的基础。但是,只要时间一长,这个定价公式就没什么效果了。
数学,终究是数学,不是现实世界。
三 其他
最后,放一个彩蛋。
2008年,伯克希尔买了中国公司比亚迪10%的股份,这是芒格的杰作。在2009年的股东会上,一个股东问:请问投资比亚迪是价值投资还是风险投资? 巴菲特回答:世界上除了价值投资,难道还有非价值投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