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关注缓慢思考!
-----------------------
1978年,伯克希尔和多元零售公司终于合并了。这让会计报表变的像个大杂烩。不同经济特性的业务,包括纺织、保险、糖果、报纸、印花交易的数字简单的合到了一起。此外,有的业务是拥有100%,有的只是拥有58%。
这样合并的报表对业务的理解其实没有任何用处,就像把牛奶和汽油放在一个桶里称重。
1978年的业绩不错,和1972年的最高净资产回报率相差无几,达到19.4%。真正的业绩要比这个更好,因为两家马车之一的投资的未实现收益部分只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体现在利润上。
因此,长期看,每股净资产的增长会比上面的数字更高,比如过去三年每股净资产的增长是25%, 每股净资产增长会是以后巴菲特用的指标。不过这个指标到一定时候也会出问题,这是后话。
巴菲特说伯克希尔的前身是三家小破公司,除了伯克希尔本身和多元零售公司,还有藏在多元零售下面的蓝筹印花。1978年,蓝筹印花公司只有58%属于伯克希尔,剩下的换股要到1983年。蓝筹印花公司的历史里面其实藏着另外一个投资巨头:瑞克·格林。
巴菲特在1984年的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级投资者们》里展示过他的业绩:从1965年到1983年,标普500指数的复合收益率为316%,而瑞克的业绩为22200%,你没有看错,19年222倍。
瑞克拥有的蓝筹印花的股票本来可以让他成为像芒格一样的巨头,但是由于他的投资风格过于激进,在1974年市场大跌的时候,他因为使用了杠杆,被迫把10万蓝筹印花股票以5美元一股的价格卖给了巴菲特。如果没有卖出,按照1983年和伯克希尔换股得到的股票,2020年的价值差不多30亿美金。
2007年,巴菲特回顾这段历史,他的评价:查理和我一直都知道,我们会变得非常富有。我们并不急于变得富有,因为我们知道它会发生。瑞克和我们一样聪明,但他总是太急了。
放一个彩蛋,瑞克后来和芒格一起控制了一家小上市公司,你可以去研究一下。
一
好几年没有讨论纺织业务,因为除了教训还是教训。
1978年的纺织业务的回报: $17M的净资产, $1.3M的盈利,你可以自己计算投资回报率。这还没有考虑账面的净资产已经是折旧后很小的钱,如果购买新设备净资产要大的多。
为什么纺织业的净资产回报率这么低?答案就是净资产回报率的杜邦分析:销售低毛利,资产低周转率(因为除了设备投入,还需要大量应收款和库存)。
巴菲特把纺织业定义成教科书一般的坏生意:没有任何差异化的产品,重资产,低投资回报率(除了特别供给短缺的时候)。
只要产品的供大于给存在,定价就只能反应运营的成本,而不是所需要的资本。而这种供大于给的状况是行业的常态。
巴菲特列举了种种可以改善的途径。但是最后,不忘绝望的补充一句:问题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也非常勤奋的这么做。
还记得硅谷的投资人Peter Thale的话吗?商业最重要的是逃避竞争。
二
1978年的保险承保业务总体不错,除了”本州“保险业务比较令人失望。
自1967年伯克希尔收购国民保险公司进入保险业以来,巴菲特尝试了各种方法进行扩张,包括地域扩张和产品线扩张,但是到目前为止,保险业务最好的板块还是原来国民保险公司的传统业务。
买到一个好的保险公司不容易,但是相比于自己从头建一个,买还是更容易一些。但不管如何,巴菲特还是会坚持两手都用。
相比于经营生意,投资对巴菲特要简单多了。所以,他的经营风格就是让信任的人经营。他做慈善也是这个思路,把钱给最擅长的比尔.盖茨去干。他自己最擅长的就两项:识人和投资。
他重复了投资的四条原则,但是把顺序修改了。
1) 能理解的生意
2)长期向好的经济性
3)诚实和有能力的经理人
4)非常有吸引力的价格
把能力圈原则放到第一条,看似微小的调整,实际含义巨大。95%的投资,用这一条就可以否定掉。
对于普通人,最难的是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因为即使像巴菲特这样有定力的人,他自我评价说也会偶尔走出能力圈。关于巴菲特的定力,你可以用这个例子感受一下:1998年,巴菲特买入了一些银,发现这个机会,他跟踪银的价格和库存长达40年。
对巴菲特真正难的是第四条,发现非常有吸引力的价格。
1971年,市场大牛市,伯克希尔的股票持仓按成本只有$10.7M。作为对比,养老基金的投资经理在股票资产上的投资占净资本的122%。
到了1978年,伯克希尔的股票持仓按成本是$129.1M,而养老基金的经理们作为长期投资人,只有9%的净资本在股票资产上。养老基金的投资经理们真正喜欢的是价格,而不是价值。
这一年,巴菲特新买入最大的股票是SFECO保险。巴菲特认为这是当时美国最好的保险公司,比伯克希尔自己现有的保险公司都要好,比能收购到的任何保险公司都要好。
然而买入SAFECO保险的价格连它的账面净资产都不到,这是公开市场的魅力所在。公开市场是价值投资人的朋友,因为市场先生存在而导致的价格波动,让你能用私有市场难以想象的价格买到好公司。公开市场本质是一个拍卖市场,而私有市场是一个谈判市场。
私有市场唯一的缺点是你不能买到全部的公司,因此如果净资产到一定程度,伯克希尔就很难通过二级市场来驱动内在价值了。到了2000年以后,伯克希尔的价值驱动都是通过在私有市场收购铁路和电力公司这样的巨无霸来实现的。但是也有例外,比如2016年在公开市场购买苹果的股票。
虽然只能购买少数股权,巴菲特展示了他对投资的二级市场公司和自己运营的公司一视同仁的思考。他不在乎占很少的股份,不在乎对管理决策有没有控制权,不在乎公司利润有没有并到自己的报表上,只要被投公司管理层足够优秀,他愿意看到利润被留在公司获得更好的被投资机会。
事实上,对于100%控股的下属公司,巴菲特采用的是同样的态度。这种基于信任和高度放权的文化,是伯克希尔能持续扩张很重要的基因。
信任是顶级的能力,既需要自信,还需要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