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股东信- 最聪明的投资是生意思维

创业   Finance   2023-10-05 09:26   北京  

谢谢关注缓慢思考!

-------------------------

1984年伯克希尔的新增净资产$152.6M,净资产增长率13.6%,低于历史复合增长率22.1%。

在复利增长了20年以后,净资产到了一定的体量(其实才11亿美金), 巴菲特开始思考未来十年的长期增长率,他的心理预期是:15%。他一直是一个保守的人。

要实现十年15%的复利增长,需要39亿美金的利润,巴菲特和芒格需要几个大的想法。


一  保险赔偿准备金

从1980年到1984年,伯克希尔的保险业务每年都是亏损,综合赔付率从103上升到118。如果一直这样,保险可以不用做了。

和很多其他的生意不同,保险业务的利润数据容易有水分,最多能当个基本参考。

原因在于保险业务的成本是估计出来的,赔偿准备金(loss reserve)是最大的成本。由于其复杂性,很难准确估计, 更何况故意扭曲。

理解了赔偿准备金,基本上就理解了保险。

当年的赔偿准备金一项,并不和当年的收入对应,有时几十年都未知是否存在。

巴菲特这么诚实而有能力的人,从1980~1983年的四年,当年的承保结果在一年后重新评估,误差从20%到100%,而且大都是低估成本。

利润表中当年的赔偿准备金一般包括4个来源:

1) 当年的实际的赔付损失

2)当年发生已经报告给保险公司,但是还有结案的损失的估计

3)当年发生,但保险公司还未知道的损失的估计

4)针对于以上两项的年度调整

意外险和再保险的赔偿准备金尤其难估计。准备金的调整有时是在下一年,有时在下十年,这导致了发生年和调整年的利润都不准确。

有一个故事很像准备金的特点。

弟弟去国外旅行,收到姐姐的电话说他们的父亲意外去世了。弟弟没办法回家参加葬礼,就和姐姐说:”你来处理后事,我来买单。“

回家后,他收到一张几千美金的账单,立即就付掉了。过了一个月,一张15美金的账单来了,他付了。下个月又来了一张他又付了。当第三个月的账单出现的时候,他打电话问姐姐怎么回事。姐姐说:”忘了告诉了你。我租了一套衣服,把父亲葬了。“

由于赔偿准备金估计的随意性,很多的准备金调整是财务操纵。当业务不好的时候,那些本来要倒闭的公司会对要支付的赔偿费用采取乐观的估计,有的甚至故意隐藏当期的赔偿成本。

这样的做法能跑很长一段时间,审计也很难发现。

常规的生意,公司会因为现金流断了而倒闭,但是保险公司不会。因为永远有保费进来,而费用是很久以后支付,所以保险公司不会因为现金流中断而死,直到很久以后净资产都消耗光了才死。

这种行尸走肉的公司在承保的时候,反而会更加激进,仅仅为了拿进来更多的现金。


二 债券投资

巴菲特购买股票的时候,采取的方法和私有市场收购整个公司没有区别。这种用生意思维的方法,在专业基金经理和学院派那里不受待见。

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每一股代表的公司业务经济性不错,股票的表现应该一样。

巴菲特购买债券的思路和购买股票一样:都是看底层的经济性,然后进行机会的比较。

投资说到底,是机会成本的比较。

以华盛顿公共电力系统(WPPSS)的债券为例,总投资额为$139M,每年的完税后分红约为$22.7M,收益率达到16.3%。这样的收益率很少有公司能不采用杠杆实现,即使存在这样公司,收购时也需要支付很大的溢价。 

在私有市场,如果一家公司税后有$22.7M利润,也就是税前约$45M的利润,估计的收购价格在$250~300M之间,甚至更贵。

从风险的角度,WPPS在1~2年内消失的风险很小,有一定的风险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停止支付利息。从收益角度,如果债券恢复全部价值,票面的价值$205M比投资价格高48%。

因此,这个投资的回报有一定天花板是个缺点,但是不要忘了, 大部分公司的潜力也是有限,除非持续投入资本,原因在于他们很难提高其净资产回报率。

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现金流的角度,可以看到其实债券投资和公司投资的内在相似之处:

假如债券的年回报为12%,你可以选择每年都利息不分红转为购买更多的同等债券,这样债券产生的收益就会复利增长,就像你让被投资公司的利润留存在公司用作再投资一样。

第一种:债券投资。30年期,每年零利息,年回报12%的债券,1994年如果投资$10M,到了2015年会价值$300M。

第二种:公司投资。一个$10M净资产的生意,每年12%的净资产回报率,利润留存再投资,到了2015年的净资产也是$300M。 

可以看到,债券投资和公司投资没区别。

这种从生意角度看债券投资的角度会让很多人吃惊。但是这种投资方法, 会让你避免很多大的错误。

1946年,AAA级的免税债券的回报才 1%。事实上, 这些债券的购买者类似在投资净资产回报率为1%的公司,并且支付了相当于净资产的价格。

如果债券投资人是生意的思维,就不会接受这样的投资条件。因为,同一个时候,很多未来经济性很好的生意,可以用接近净资产的价格购买,而回报是税后10%,12%,甚至15%。

很可能的情况是,1946年按净资产价格过手的生意没有一个是净资产回报率低于1%的,但是在债券市场,投资人的债券投资习惯让他们接受这么低的回报率。

在巴菲特认为最好的投资书《聪明的投资人》里面,格雷厄姆在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写到:“最聪明的投资,最接近生意思维。” 这一节的标题叫《最后的话》。

大部分投资经理的思维是传统思维,但是传统未必正确。他们没有任何动力去做智慧但是看上去有点傻的投资决定。

因为他们个人的收益损失的比很清楚:如果非传统的决策做对了,他们得到的是背上拍一拍的激励;如果错了,他们可能要被解雇。就像旅鼠一样,这个爱群体思维的动物一直形象不好,但是没有一个个体挨批。

巴菲特和芒格是所有者思维,因为他们的股份占公司的47%, 而不像投资经理都是代理人思维。

购买债券和购买股票一样的另一个问题是投资集中度问题。

由于伯克希尔有强劲的运营业务的现金流,因此保险投资可以非常集中,能够承担一定出错。但即使这样,这种集中也是对极少数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机会而言的:1)极具吸引力的价格 2)严格的基于概率的分析 。 

集中投资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了解。Billy Rose对过度分散化的描述是:“如果你有40个女人,那么你对谁也不了解。”

最后,对于债券投资值得强调的是:大部分的长期债券在大部分时候都是不值得投资的。

债券在性质上更接近美元本身,长期来讲都会贬值,因为有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前景。

只要当前巨量赤字的财政政策不改变 - 事实上非常难改变,严重的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但是到来的时间不好预测,可能会很久以后,但是一旦发生,其本身有失控的趋势。

当通货膨胀在5%~10%的区间时,债券和股票作为两个投资类别都不好挑选,投资回报率差不多。

但是如果通胀失控的情况发生,分散化的股票组合肯定会遭受实际价值的损失, 而已经发行在外的债券损失会远远大于股票。因为:债券的未来现金流是固定的,但好公司在通货膨胀中还有机会提高利润。

考虑到债券这种价值可能被清零的风险,巴菲特认为购买长期债券一定要加上一个特别的回报底线。我的建议是10%。

只有债券投资的回报和其他机会比,有特别吸引力的时候,才考虑购买债券。这样的机会注定很少,并且偶尔才出现。

一个活学活用的例子正在发生。根据《华尔街日报》前天的报道,2023年10月3日的十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已经是4.81%了,黑石资产管理公司联合创始人 Rob Kapito说:“这是一辈子才能遇到一次的债券投资机会。” 

真的吗?


三 回购

70年代巴菲特挑选的几个公司GEICO、华盛顿邮报、通用食品,都有一个特点:公司会大量的回购股票。这实际上是他那个时候选股的方法。

回购体现了管理层的资金配置能力。

当股票的价值和价格有巨大差异的时候,回购是可以考虑的方式。但是,有一种回购是管理层应对讹诈的妥协,并非对股东有利。

这种回购通常是:外部投资人买入股票,然后要求管理层回购,否则发起对管理层的换人要求,管理层迫于个人压力,而不管股票价格如何,花钱回购消灾。

不管敲诈的投资人如何鼓吹“自由企业”口号,还是管理层强调“为了公司利益”,本质上受损的都是现有股东。

而合理的回购对股东有两个方面的价值。

第一:增加了现有股东的每股价值。因为只有股价低于内在价值,回购才是有意义的。这相当于用1美金去购买2美金的东西。

第二:体现管理层的导向。回购体现了管理看重股东利益,而不是个人的管理地盘。投资人对公司未来的看好,会体现到股票的价格上,从而和内在价值更为一致。

除了上面的几个重仓,巴菲特已经有十年找不到价格合适的公司了。连他自己也感慨:“等待,对历史学家说起来轻描淡写,对经历者是度日如年。”


四 分红的逻辑

分红通常作为公司的一种政策制定下来,但是少有公司真的理解分红背后的资本配置的逻辑。

不管是投资人还是管理层,都应该认真思考:利润是应该留存再投资还是应该分配给股东。

第一个需要理解的是:不是所有的利润都是一样的。 

很多的生意特别是高资产/利润比的公司,通货膨胀会把利润变为虚假的利润。这部分虚假的利润是受限的,因为公司要用来维持现有的经济地位,所以是不能分配的。否则的话,公司就会丧失以下的地位:

1) 无法维持销售量

2)长期的竞争优势

3)财务的实力

有的公司会把这种受限的利润分配给股东,除非净资产有其他路径获得补充,否则公司注定死亡。

因此,受限的利润对股东没有太大价值,必须深度的打折。

再来看不受限利润,这些利润要么被留存要么被分配。 

管理层如何进行资本配置,对股东至关重要。很多管理层为了企业的规模,或者为了财务安全,都倾向留存本来应该分配的利润。

实际上,留存不受限的利润只有一个合理的逻辑:根据过去的历史表现和对未来的仔细分析,每留存的一美元可以至少为股东创造一美元的市场价值。

这个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看留存利润未来的投资回报率能否高于折现率(可以用长期无风险国债利率)。如果我们要求折现率10%,那么增量的投资回报率必须高于10%。 

为了进一步的阐述这个概念,我们假设:投资人拥有一个年化10%的无风险永久债券,这个债券有一个条款,投资人可以把票面的利息进行同等条件的再投资。换句话说,投资人每年有两个选择:可以让债券利息再投资或者套现为现金。 

假如某一年的长期无风险债券的利率为5%(资金折现率), 那么投资人如果选择利率套现就很傻,因为留存在债券的每一美元都可以产生大于一美元的市值。这种情况下,如果投资人需要现金,可以到市场上去卖掉一些债券。这比他直接拿现金利息要多出来钱。假如投资人是理性的,没人会选利息套现。

但是如果某一年的长期无风险债券利率到了15%(资金折现率), 那么理性的投资人肯定不会选择把利息留存再投资于10%的债券,而是选择利息套现,即使他不需要现金。因为再投资于现有的债券,获得的市场价值要小于他能套现的现金。如果他还想这个债券,他可以用现金去市场上去买,这个债券在市场上的价格一定是打折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套用到公司不受限利润的留存问题:到底是现金分给股东还是留存在公司再投资。

相对于我们假设的债券,不太明显的事情是未来公司的净资产回报率是不清楚的,并且是波动的。作为股东,只能去猜测未来的回报。但是一旦做出了这样的合理猜测,结果就很简单了:如果能获得高于市场平均的投资回报率,那么利润就应该留存,如果投资回报率低,那么就应该分红给股东自己处理。

管理层通常在管理下属公司的利润时,是按这个方式思考的。但是涉及到自己的时候,就和股东不穿一双鞋子了。

如果一家有多个业务部门的CEO,旗下A部门的增量资本回报率只有5%, 他会要求A部门把钱都交上来,把资本投资到回报率为15%的B部门去。 

但是如果他自己的增量资本回报率为5%,而如果市场利率是10%, 他会套用历史的或者行业的分红政策,而不会把利润都分红给股东。

类似的,管理层会要求下属A部门解释为什么要把钱留在部门而不是上交到母公司。同样到了他自己那里,他就不会做类似的分析。

特别要警惕的是,管理层拥有一个特别高回报率的明星业务,把这上面挣到的利润投资去发展回报率低的业务,但整体回报率看着还不错。

上市公司的股东一般希望分红政策有一致性并且具有可预测性。分红应该体现对利润和增量资本回报率的长期预期。因为企业长期的展望不应该常变,分红政策也应该稳定。

在利润留存这个决策上不明智的经理人,通常他的存在也是不明智的。

伯克希尔本身而言,历史上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都创造了大约一美元的市值。

因此,伯克希尔任何的分红,对股东都是不利的,应该留在公司继续复利增长。假如这一点不满足了,巴菲特会把不受限的利润分配给股东。

截止到2023年,伯克希尔除了60年代有过一两次分红,再也没有分红过。

你想,这意味着什么?这是巴菲特给你的暗示。



ThinkingSlow缓慢思考
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戴汨的订阅号,分享阅读心得,交流投资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