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关注缓慢思考!R.I.P., Charlie Munger.
------------------------------------------------
2004年伯克希尔的净资产增长$8.3B,每股净资产增长10.5%。
这是巴菲特掌管伯克希尔整整40个年头,伯克希尔从苦苦挣扎的纺织厂变成了一家拥有强健资产表和优秀盈利能力的多元控股公司。
S&P 500的回报是10.9%,略微领先伯克希尔的业绩,原因主要是巴菲特这一年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账面上的现金已经累计430亿美金了。
从1970年算起,过去35年S&P 500的平均年化回报是11.2%, 远远超过巴菲特6~8%的预测。但是如果用11.2%的上下区间8~14%去看波动性,只有一年是落在这个区间的,可见市场的波动之大。
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投资人,只要承认自己不懂,并且对美国有信心,牢牢的拿住指数,就可以打败大部分的投资人。
看似不劳而获的结果背后有着非常逻辑的原因:
1)指数投资相对于其他基金的管理费和频繁交易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
2)分散持有美国大公司的组合要比根据小道消息或各种热门主题自建组合靠谱的多
3)一直持有不动要比自作聪明的择时进出好,所谓的择时大多不过是受市场情绪影响的追涨杀跌
一 保险的三种成功策略
国内很多人学伯克希尔的保险加投资的策略,实际上这是一个误会。
保险业总体而言,是一个平庸的生意。保险公司卖的是一个标品,客户也不在乎从谁那里购买。客户会说:“我要一瓶可口可乐。”但是绝对不要指望说:“我要国民保险公司的保单。”
保险业的竞争非常厉害,想想航空公司的座位你就知道了。
那么,为什么伯克希尔的保险业务这么成功呢? 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三个不同的答案。
伯克希尔的保险业务有三种。
第一种保险就是像奥玛哈国民保险公司的业务,主要出售商业汽车保险和通用保险。这个行业纯粹标品行业,公司既没有信息优势,也成本优势,产品和别人一样,渠道和别人一样。
公司唯一的优势就是管理层的理性。除非行业的价格足以产生承保利润,否则公司拒绝上门的业务。
看看公司1980年到2000年的承保规模,保费从$79.6M涨到1986年底的最高$366.M,此后一路下降到2000年的$68.1M。21年业务规模不增反降,有哪个上市公司能抵抗这种压力?但是期间除了4年,其余17年都盈利。
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从2000到2004年的4年,保费一下从$68.1M涨到了$605.6M。
之所以敢这么做,因为国民保险不是一个人力密集的公司,因此只要保持团队精干,公司就能在周期中选择合适的时机进攻。
国民保险公司的秘诀就是两条:1)承诺销售下滑也不裁员,让员工保持纪律性 2)只要利润,不要规模。
第二种保险就是GEICO这种有典型成本优势的保险公司。GEICO的高质量客户和非代理的直销模式,给了它损失率(loss ratio)和费用率(expense ratio)的双重优势,从而可以实现比竞争对手低10%以上的价格。
一个客户对GEICO的价值大概是1000美金,只要获客成本低于这个数字,就应该猛踩广告的油门。这是互联网行业还没有出现之前就有的CAC(获客成本)和CLV(客户生命周期价值)的概念。
不难想象,从1996年GEICO并入伯克希尔之后,营销费用从$31M涨到了接近$500M,市场份额从1.9%涨到了6%左右。
巴菲特说:“GEICO CEO Tony Nicely的脚踩在广告投放的油门上,而我的脚踩在Tony的脚上。”
第三种保险是再保险。再保险生意其实不是标品生意。虽然产品也是一张纸的承诺,但是由于数额巨大,周期够长,并且不像普通保险有政府要求其他公司为破产的公司兜底,因此客户非常在意再保险公司的声誉和资金实力。
伯克希尔的资金实力和为数不多的AAA评级给了它承保巨额灾害的能力,从而获得了与众不同的定价权。
举例而言,整个行业都认为全行业发生1000亿美金的损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都不会做准备。而对于伯克希尔,即使发生了,当年的盈利轻松可以覆盖。
2004年,伯克希尔的保险业务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这么概括:客户付给它15亿美金的利润,让它管理452亿美金的浮金,收益归它所有。
不是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叫伯克希尔。
二 投资的生意思维
2004年列出的股票持仓,最大的四家公司美国运通、可口可乐、吉列公司、和富国银行占总市值的约65%。
很多人买股票,基于的是价格趋势图、券商的观点或者是近期的利润表现。
这些对巴菲特和芒格都是噪声。如果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就是投资的生意思维,就是从格雷厄姆继承而来的9个词: Investment is most intelligent when it is most business-like。
巴菲特说,这句话是他投资的基石。
前面提到的四家最大的公司,买入的日期在1988年5月到2003年10月之间,加权平均持有时间是12.5年,总成本38.3亿美金。
这四家公司的利润一直在增长,到2004年伯克希尔占四家公司股份对应的利润是12亿美金,接近投资成本的31%。 获得的现金分红也一直在增长,2004年分红4.34亿美金,接近投资成本的11.3%。
尽管四家公司的回报令人满意,巴菲特还是遗憾没有利用好大泡沫年代的市场疯狂卖出。
这固然有生意思维带来的偏见,但是也不要忘了向后看的后视镜总是比向前看的挡风玻璃要清楚的多。
同年也展示了伯克希尔的另一位投资大神辛普森的业绩,从1980年到2004年25年的平均回报是20.3%,而S&P 500是13.5%。
三 看空美元
在2002年之前,巴菲特没有做过任何外汇交易。到了2004年,伯克希尔的外汇投资高达214亿美金。
原因在于巴菲特对美国的贸易政策越来越不安,在2003年11月的《财富》杂志里,他发表观点认为这会导致美元的贬值。
2000年11月美国国会就发表过318页的报告对1999年高达2630亿美金的贸易逆差提出过警告,当时没人在意,到了2004年这个数字变成了6180亿美金。
巴菲特信奉亚当.斯密提倡的贸易自由,需要强调的是亚当.斯密的主张是基于货物交换的,而不是用资产或财富换货物。
2004年美国的进口额高达1.15万亿美金,其中的6180亿美金不是用货物支付的,而是使用了美元。
美元的本质是信用,代表的是外国人可以用美元兑换美国的资产,不管这种资产形式是债券、股票还是地产。
随着贸易逆差的上升,外国人会拥有越来越多的美国资产,而美国人会拥有越来越少。 这种转移的速度以每天18亿美金在进行,结果就是外国政府和国民已经拥有3万亿美元的美国资产。
很多人把美国经常账户赤字(Current account deficit)和国家预算赤字(National budget deficit)并列,认为都是债务问题。
两者天壤之别。
预算赤字是美国人之间分饼的问题,不管预算的场景如何,即使使用了巨量的赤字,所有的美国人还是拥有美国100%的产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通过立法来确定如何分配国家总产出,也就是谁多交税谁多从国家拿补助。
经常账户赤字的结果完全不同, 随着赤字越来越大,美国人拥有的国家总产出这张大饼也越来越小。这就像一个家庭,挥霍无度,消费总是大于收入, 未来的收入必然越来越多的要交给金融机构。
照这个速度,十年以后,外国人将会拥有11万亿美国的资产。假如这些资产的收益率是5%, 美国每年必须送给外国人5500亿美金的产品和服务。相对于彼时18万亿美金的GDP,意味着美国每年必须把3%的国家总产出交给外国人。美国的后代必须为祖辈的挥霍无度买单。
除非美国从此消减消费,或者扭转成贸易顺差,否则每年的这笔上贡会造成巨大社会动荡。
事实上,除了美国,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被如此信任的透支信用。大多数的国家都很清醒,大家知道美国是消费狂,但也知道是一个家底富有的消费狂。
这种情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总有一天贸易逆差问题需要解决。不管方案是什么,美元的前景都不会是升值,否则美国需要上缴更多的购买力。
尽管逻辑很合理,但是宏观的变量很多,少有人真能预测对, 巴菲特对外汇的下注也未必一定能赢。
巴菲特引用凯恩斯的话说:“世俗的智慧教导我们,就名声而言,用传统的方法失败好过用非传统的方法成功。”这是为什么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们紧跟指数配置的原因,毕竟失败了是大家普遍的失败。
巴菲特不是基金经理,他把公司当100%自己的在管,外汇下注对他是非传统的投资,虽然有失败概率,但是胜算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