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己的翻译速度:构建自己的一套做稿体系

文摘   2025-01-14 23:37   江苏  

很久没写翻译题材的文章了,今天来写一写。这个议题是今天做稿子时想到,过程很模糊和朦胧,我准备用文字来捋一捋。

有很多人留言问过我如何提高速度,我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以前得到的结论很浅显,不值得大写特写。或许今天思考得出的这个“体系”是值得一写的,但是具体能写成什么样,我还不得而知。

人在什么时候做事情最顺利,大抵是在找到最适合自己内心节奏的时候。这个节奏很难把握,是需要靠着自己的摸索和试探,也会经历一些失败。今天刷抖音,看到一个视频,是憨豆先生从空中过马路,各种车辆接龙为其铺路,这是一种极端顺利的案例,也是顶部理想的境界。人在大多数情况是一般化的运气,而且生命中充满了各种不顺心和坎坷,抵抗不确定因素的一个利器是构建自己的体系。

我们作为译员,在做翻译的过程都是与未知打交道,各种未知的文字和题材。译员若想在提高翻译速度,深耕于一个领域是非常好的策略,这也是一些译员的现实选择,比如我,我的百分之95的稿子就来源于医学领域。不过各个领域都有细分的次级领域,有时候做的越细致,细分的领域会越难。去年我做的最难的一个稿子就是将各种细菌和病毒的英语(拉丁语)翻译成中文。在医学领域,如果按照医院科室来划分的话,牙科、骨科算是比较难的领域;如果在药物注册领域(临床、非临床、药学(CMC)等等),CMC是最难的。

回到体系这个话题,何为体系:

体系是指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或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功能和组织形式,能够实现特定的目标或任务。体系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各要素之间通常存在协调和配合,以形成一种有序的、统一的功能表现。

体系的特征:

整体性:体系是一个整体,其功能不是单一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各部分的协调作用实现的。

有序性:体系内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或逻辑关系组织起来,形成有序的结构。

目的性:体系的存在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或功能。

动态性:体系是随环境和内部变化而调整的,具有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层次性:许多体系是由多个子体系组成的,每个子体系又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部分。

译员的做稿体系是指译员在翻译工作中所遵循的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法、流程和工具集合,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效率和质量。这一体系是译员长期实践和总结的结果,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翻译需求和工作环境。这也是兼容了自己的翻译实践中所习得的习惯,因为习惯是一个人所熟悉的comfort zone,所以这种兼容了自己习惯的体系就会让自己舒服地找到自己的节奏。

译员对各种翻译环境和工具都有不同的需求,甚至有的译员对灯光和座椅都有需求。我个人层面来说,我已经将自己舒服的做稿环境简化到不那么苛刻了,这样才能适应我在不同旅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和酒店环境。

译员对文字的感知力也是一种很有力的手段。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将一段话(一句话)映射到自己脑中而获得一种隐隐的领悟(翻译过程中这种隐隐的领悟就足以生发出来对英文的选择),这也是一种很独特的能力。今天我在做QM的过程中,我就发现自己在QM的优势就这种感知力,对文字逻辑、reader friendliness、和术语的前后一致性有敏锐度。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嵌入到自己的做稿体系中的。

我最近在做一个很大的CMC中英稿件(26万字数),我就在思考“我如何用自己的做稿体系让这个提交过程顺利”。每个人拿到一个稿子都会分析自己的做稿策略:这是多少字数的稿子,我是否需要进行预翻译,我该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预翻译,我在预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什么路径,我改采用什么样的术语表等等。这些前期的铺设工作做的好,都会给自己后续的工作减少很多麻烦。如果采用了机翻,还是需要分析里面的错误用词的规律,从而进行替换。其中会涉及如何采用筛选等feature找到problematic sentences。在替换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数学上的数学上的排列组合。这些都是很细节的过程。

我这个稿子属于专业领域的稿件,其中蕴含着诸多行业特有的表达模式与逻辑架构。在翻译的征程中,我陷入了层层深入的思索。专业领域的知识架构宛如一座错综复杂的迷宫,我必须化身为勇敢的探险者,深入其中。其次,原文的逻辑框架宛如一座精妙绝伦的建筑,其结构的稳固性与合理性是专业稿件的核心魅力所在。在翻译过程中,我需像一位资深的建筑师,仔细剖析这座建筑的每一个梁柱、每一处连接点。专业稿件往往通过严谨的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以及并列关系等逻辑纽带,将复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例如,在工程领域的技术文档中,对于一个复杂的机械系统的描述,会先介绍系统的整体架构,再逐一阐述各个子系统的功能与相互作用。在翻译时,我不能随意打乱这种逻辑顺序,否则读者将难以理解整个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我需运用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与表达习惯,巧妙地重塑这种逻辑框架,使译文在流畅自然的同时,完美复现原文的逻辑之美。

现在很多人一听到“你是做翻译”,就来一句“现在都有人工智能了么”。我曾经在多个场合被问及这个问题,期初我是气愤的,后来我慢慢就组织了一套回答来反驳他们。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越是学历不太行的人越容易发出这种疑问。

翻译是一个精细化的工作,推动它前行的一个动力就是译员,现在的翻译过程中译员更像是一个舵手,而且推动这个舵手的内在驱动力就是个人的做稿体系,体系越成熟,译员的做稿也就越成熟,可能在翻译市场也会更为如鱼得水。


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的生命情感如何提高对文字感知的锐度。中国哲学的主题是生命感受,北宋新儒学中有个心性结构和心性情感的学说。在北宋新儒学中,心性结构和心性情感的学说强调了心与性、情的关系,认为心具有性和情两个层面,未发为性,已发为情

。这种观念架构为“性—情”架构,其基本含义是“性本情末”“性体情用”,甚至“性善情恶”

。通过这种心性结构,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文字中的情感和意义。这一点图书翻译可能更能敏锐感知,有些译员得到自己满意的译文之后内心会升腾一种愉悦之感,获得一种前后文字之间的融洽和和谐。

这种体系不但在做稿方面有辅助功能,在接稿也会有一些帮助。接稿其实是翻译业务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其实有部分译员水平很高,但是不擅长接稿,就会阻碍收入的增长。接稿是一个人际互动(平台抢稿也可以被定性为人机互动)的过程,与人互动就会有各种社交技能,情商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我就见证过水平一般,但是靠着情商在去年那种大环境下仍然保持稿件源源不断的案例。另外,人和人之间是有气场的融通的,如何把握这个度,不太退缩同时也不太冒进,保持一种中和的状态,这也是有利于接稿。

毕(本文用时46分钟)


一个十几年的自由翻译
一个10年自由翻译的生活日常、行业见闻、翻译技巧和行业吐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