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读书总结

文摘   2024-12-21 10:16   江苏  

今晚除了发生了工作上的事情外,还有一些私人的事情。各种事情,如同生活洪流扑面而来。我在呼应着记忆的潮水,既往残酷的伤痛已经似乎已经弥合了,我并未在人生洪流中退缩。

2014年可谓是我30多年人生中过得最好的一年。尽管收入是最近五年来最低,我得到的心性成长是最浓厚的。心性的成长得益于两个东西:昆曲和读书。昆曲我会专门写一篇2024年昆曲回顾。读的书会在本篇进行阐述。

我的生活跟自己的工作粘合度很高,高到“稿件情况”足以影响我的喜怒哀乐,以及我的生活节奏。我当初选择以赚钱作为人生基调就决定了我要保持这种粘合度,不过今年的成长在于我在忙碌工作的同时足以美好地生活。

“美好”体现在发生戾气填胸的日子少了很多。遥想在大四的时候,困扰我的一个身体状况就是戾气会经常性填胸。我甚至在听一名“唐僧式”的老师讲课也会莫名地发生内瘀气滞,感觉胸口会填着一股戾气,有些易怒。这种事情在择业进入自由翻译行业之后,就好了很多。因为我屏蔽了大多数的外界干扰,外部侵扰因素也就没多少了。后来我忽略情绪这种内在因素,尤其是自由翻译在孤独地进行码字时会应对内心你的彷徨,后续我也开始频发戾气填胸,我在百家湖租住的时候最为明显。今年这种发作的情况少了很多,发生的几次主要在暑假带孩子出门在外的情况下,所以“带着稿子”和“孩子”出门在外旅游,极易招致情绪的崩坏。

压住这种戾气升腾的法宝就是读书和听曲。今年我读(听)了大量的书,大多数在工作的情况下听书,或者在江边骑行的同时听书。

年初的时候,我在读儒家经典,从中庸到传习录,我通过文本阅读结合听老师授课的形式完成了一个大概的轮廓熟悉。这里要谈一下中庸这个词语。现代人谈及中庸,似乎倾向于将其看为中性词或贬义词(骑墙)。真正“中庸”强调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这意味着在处理事务和人际关系时,应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寻求最合适、最恰当的方法。今年我心性一直是想着“中正平和”的目标行进的,我喜欢坐在南下的高铁上,看着苏南地区井然有序的景致,内心有一种静水流深的恬淡。“中庸”强调“诚”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是人道的第一原则。它认为只有完全释放自身本性的人,才能够将自身的能动性完全发挥出来。这也我今年写文章和为人处世所秉持的原则。今天晚上出现的人让我再次强化了这种想法,我也曾经与虚假和堂而皇之的人员发生过密切接触。在习得了中庸的至诚之道之后,我明白了自己的内心。正如杜丽娘的呼喊一样“我这一生爱好是天然”,“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其实孔子特别不喜欢“骑墙”,孔子最讨厌的一类人就是乡愿,乡愿是指那些表面上忠厚老实,但实际上与流俗同流合污的伪善者。“骑墙”就是他们执行伪善的工具。不过我后续更为感兴趣的是宋代的新儒学。新儒学突出了心性之学的重视,认为心性和生命是独立于时空的精神实体。这也是我这篇文章的主题。

今年我听李娟的访谈谈到自己对文字的切合感,我也找到时候自己在做稿子以及骑行过程中节奏相合的文字类型,也就是哲学类的。所以我听了很多西方哲学家的论著,比如康德、尼采、以及叔本华。我非常喜欢叔本华思想的冷厉,他的文字洞悉人性,非常透彻但冷漠。他独处、对世间万物能够鞭辟入里,带着悲观,叶嘉莹说“哲人之冷眼,指出人世间凡夫俗子的愚昧,其口吻乃是冷漠的,有时还带一点讥讽的意味,他自己则是狂傲的,自命不凡的,对于人世是无所爱、也无所关心的”。这段文字出自叶嘉莹的《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我对王国维的兴趣出自他的《宋元戏曲考》,不过这本书的文字不适合我听书,所以我还尚未通读过,但是我在B站看过有老师讲过相关课程。后来读了精读他的《人间词话》。我对诗词的兴趣还主要为了服务我看昆曲,昆曲的唱词基本上就是诗词。看完《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以及央视的王国维纪录片之后,我有了对他初层次的膜拜。王国维有很多身份,比如词人,“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镜”;溥仪的老师;国学大师;甲骨学家;金石学家等等。我个人最膜拜的是他的“文艺理论批评家”,也就是literary critic (a person who writes critique)。我很喜欢的另外一个英国作家是弗吉尼亚沃尔夫,也是一个critic。我今年年初写文章的时候,就曾经仿写过她的意识流。在初夏交际的一个日子,我骑着车子在江东南路、江东中路往着元通骑去,万春尚未热透的小风拂面,耳朵里流淌着意识流的文字,整个人处在一种很绝佳的状态,干净清爽。“沉思--给它一个它不配拥有的更高贵名称--己经把它的线索垂入河中。思想的线索摆动着,一分钟又一分钟过去了,它像钓鱼丝线一般在河中倒影与水藻丛中摆动,随着水波浮沉,直到突然有一个观点在思想线索的末端凝聚;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拉上来,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摊在地上。”

今年我也看了几本有关戏曲(昆曲)的书籍,从曲律、曲牌、词牌等一些理论知识,我也习得了不少。今年我深切感受到了爱好对读书的推动力。因为我深切喜爱了某个东西(昆曲),导致我在看昆曲的过程中会生发很多思考和疑问,带着这些疑问我有深刻的探究精神,于是在网络上进行搜索,进而进行昆曲(戏曲)知识的学习。这是一种很良性的循环,我也乐在其中。


今年算是我大规模读书的一年,说来实属惭愧。以前更多的碎片式读书,这里读一段,那里掐一段,发个朋友圈,凸显自己的某种“素养”。这是年轻时候大多数人喜欢给自己制造的场域,说直白一点,就是构造人设。今年我从苏轼展那里就开始思索,如何摆脱自己的主观构像。后来发现,只有读多的书才能让自己摆脱“秀”的浮华之心。文字流动起来之后,内心就会喜悦,从而估计心性的涵养。


毕(本文用时1个小时)


一个十几年的自由翻译
一个10年自由翻译的生活日常、行业见闻、翻译技巧和行业吐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