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四点半,我在PM的邮件提示音中醒来。身体很疲惫,我的灵魂已经有了意识,但是我就是不想睁开双眼。我眯着眼缝瞅了一眼手机邮件,叹了口气,“又是一个催final eye query”的邮件。
其实早晨九点半我将一个稿子提交之后,就一直补觉到了11点半,接下来就是吃饭+做稿和回复邮件,一共持续了到三点半,我又睡了。入秋后,人没了夏日狂热所带来的闯劲,我似乎在跟疲惫妥协。
这周很累,但是稿件并不是很多,赚了中等程度的钱,A公司的收入大概是5000刀,但是劳累程度依旧很高,究其原因就是本地化工作的繁琐,近期铺天盖地的邮件似乎让我喘不过气来。一个邮件刚回复完毕,另外一个邮件再来,就像是打地鼠一样,永远打不尽的感觉。四点半,我的身体处在“不愿因工作的状态”,强迫自己动员起来,因为在上私教课之前需要交掉一个稿子,以及回复三四封邮件。我经常性将一些不愿做的工作(比如回复PM的邮件)放在临门一脚的时刻,这样能够调动自己,将在清闲时刻不愿碰的东西放在“非做不可”的时刻,催着自己走动起来,这样就是一种心理拿捏。
我从17年进入本地化市场,足足有七八年的经验了。合作的是两三家国际型翻译公司,不过他们现在也都在国内设有分支机构。何为本地化,就是让一种语言翻译成适合目标语地道表达的过程,本地化的过程更为individualized,以及client-based,所以人在其中的作用很大,会涉及to and fro Emails。
A公司经常占据全球翻译公司榜首,现在估计是市场份额最大的翻译公司。去年我被他们赋予了QM的权限,至此为止我已处理了他们公司所有的本地化工作类型。根据他们公司网站的页面显示,我所涉及的本地化步骤有:Translation, Translation 2, PE(postedit, 其中还有light PE这个分支), Proofreading, Proofreading 2, QM, QM2, Migration, Screenshot Review, QM PDTP, Proof DTP Round, QM DPT Rounds, FE for Migration, FE for Proof, FE Qs for QM, Proof SSR Rounds等。其中所有带2的步骤均为免费检查排版的附属步骤。
本地化公司的PM来着全球各地,工作语言均为英语,所以跟本地化公司合作日常需要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我个人层面跟有时差的PM经常性合作,鉴于他们大多数不会说英文,所以有些中文上的批准还是需要directed到译员这边,所以就会有无数的邮件。
期初我跟A工作合作的时候,有些不适应。之前跟国内公司合作,习惯了交完完毕之后,翻译流程就结束,最多一年有几次客户投诉,涉及返工的形式。本地化工作是一个精微的翻译工作,这里所说的精微不止在翻译层面,程序正确更为重要。A公司以前说过他们的翻译流程是基于国际性的翻译ISO所设立的,流程似乎大于一切。
刚开始合作的生活,我的不适感极为强烈,术语要跟glossary保持一致。做完进行跑QA,相同句子要翻译成一模一样,甚至嵌套在某个句子的半个句子也可以被QA软件发现是否一致。当然现在来看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但是一开始合作的生活对我的冲击还是很大的。刚合作的生活,大概一多半的稿子都会有PM的Final eye query。那个时候,一看到带有FEQ的标记的邮件第一反应就烦躁,主要原因是很多PM非中文speaker,会问一些unnecessary queries。这两天我分析了一下劳累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动员自己去理解PM所表达的话特别累,然后还有组织语言让他们明白回答里面的道理。最终还是因为人的交互所产生的劳累,这种劳累要比翻译itself整个过程要累多了。
Migration和Screenshot review(SSR)是一个目的的前后步骤,先migration后SSR。Migration是涉及将纸质量表等材料migrate到电子设备的应用上。因为纸质量表是翻译好的,所以大多数只需要migration,然后剩下一些minor translation。A公司的migration最终花费时间要看他们自己prepopulate的效果如何。有的很好,有的很不好。单价大概是千字10刀到15刀。Screenshot review是一个高阶版的formatting check,里面还涉及consistency以及一切glaringly obvious error的检查。还有一类叫做consistency check的工作,也是大概是在screenshot找一些button的consistency问题。
去年我被赋予了QM的权限。其实在claim搞稿件的过程,我发现有些QM费用还挺高的,经过今年的体验之后,我发现这些都是有代价的。举个近期让我头疼的例子。一个QM稿子,是e-learning的类型,目标读者是临床试验的医生和读者,内容涉及一些测试和试验。这个项目很多稿子是需要延续以前的表达和句子模式。他们直接assign给了我QM这个步骤,费用也不太行,大概是6000单词40刀。我在QM的过程发现执行翻译这个步骤的译员在糊弄,首先是里面X-compare(跟既往文件的对比)没有看,根本没有沿用以前的内容。于是QM就成了擦屁股的人。40刀的费用我也只能大概将一些明显的既往内容给重新覆盖掉,还得改这个人的语言表达,总之听不划算的。结果这个项目PM不停给我final eye query,基本上都是在说很多内容没有跟客户的reference file保持一致。
其实我猜测大多数译员都不喜欢后续邮件的沟通和擦屁股。有次我有个稿件超时,被PM提醒。我立马道歉,然后赶工提交。字数很少,做的很快。做完,收到一个人(女性名字)的邮件,我期初瞅了两眼,感觉她用词在谴责某件事,我吓一跳以为在骂我。我一看她在address PM。我还没看完,同一封邮件她又发了一遍,然后连续发了五遍。原来她是被误拉到这个对话 chain,不过大概也是服务这个客户的翻译。PM没有回复,我心想还是安抚一下,毕竟发了五遍。我心想这位翻译肯定也不喜欢PM发邮件给她,只是一个误发就如此暴躁。
DTP的全称是desktop publishing,百度的介绍是:“DTP”是“Desktop Publishing”的简称,而所谓“出版(Publishing)”是指印刷(Press)、裁切・出品・宣传,直到流通等(也就是“后出版工程”)整个过程,实际上DTP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指制版前(也就是“预出版”工程)的过程,所以有人主张改用Desktop Prepress 即“桌面预出版”这个词汇。另外,近年来苹果公司也不用DTP,而使用“D&P(Design And Publishing,设计和出版)”这个词。翻译领域的DTP核心也是排版检查,不过都是以PDF的格式交由翻译进行检查。所以在PDF进行操作(比如批注)的技能就很重要。A公司的DTP感觉五花八门的,冷不丁的就冒出来一个步骤。
本地化工作秉持的宗旨是稿子负责终身制,我偶尔会被客户追问去年甚至前年某个稿子的问题。Client’s review和client feedback也非常重要,通常PM会发过来客户修改后的文件让翻译进行确认,并问有没有introduce objective error,如果有,还得clarify 并进行reverse。
我近期的疲惫就来源于需要QM擦屁股的动态太多,一周有两三年一天得有10封PM的擦屁股邮件。
我合作的另外一家本地化公司就是印度人的公司,当繁琐的本地化流程遇到脑袋不清楚的印度人,给翻译带来的心灵创伤是很大的,以后可以专门写一篇。印度人公司有个有别于A公司的流程是LQI,就是找人给你的译文进行打分。以前是90分过关,最近发现他们好像80分也可以了。我猜测之所以降低,是他们那个标准特别容易产生低分。LQI很影响情绪,因为有个双方纠缠的过程,battle,最终形成一个分数,被印度人记录下来,最终计入译员的档案。说起译文bottle,A公司也有一个机制,就是让译员互相厮杀、举报。不过有些译员特别爱好举报,甚至会私底下说别人的译文哪里不好。其实作为翻译一个很好的素养是不要对别人译文指手画脚,除非质量太差,有时候得饶人处且饶人。
毕(本文用时1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