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和昆曲

文摘   2025-02-05 00:48   江苏  

上个月在东南亚旅行时,我的思绪突然飘向了一个与昆曲相关的话题,这让我萌生了做一次文献追溯的念头。这个议题是“戏曲作者在创造经典时对前辈的借鉴”。这一灵感源自于我观看江苏省昆剧院演出的《南柯记》时的联想。我进一步思考后发现,《牡丹亭》和《长生殿》也都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它们的作者都是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主题借鉴,随后通过笔墨的重新雕琢和新思想的注入,成就了新的经典。

今晚我进行了探索,试图获取深度分析。一开始我输入的指令是“现在的背景是昆曲创作,剧目是南柯记、牡丹亭和长生殿,你展开说说么”:

它的答案如下:

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其创作背景与文学底蕴密不可分。你提到的《南柯记》《牡丹亭》《长生殿》三部作品,恰好代表了昆曲发展史上不同阶段的巅峰之作,且在主题、结构、艺术表现上各有突破。以下从创作背景、文本内核与舞台美学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到这里,我就按了暂停键,因为不是我想要的答案,现在从结果为导向来看,这个指定就过于笼统。然后我继续输入“方向不对,我的意思是这几个著名剧目分别都是对在借鉴前任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创作,南柯记、牡丹亭和长生殿,请分别说一下”。于是就得到了如下的答案,还听详尽的。我得到了一个答案的大概。如果要想让这个话题形成一个论文,还可以继续引诱它进行输出其他更为详细的观点。

一、《南柯记》——汤显祖对唐传奇的哲学化重构

1. 素材来源

唐传奇《南柯太守传》(李公佐):故事框架直接沿用——主人公淳于棼醉后入槐安国,历经荣华后梦醒,发现所谓“槐安国”实为蚁穴。

2. 改编策略

主题升华:

原作为讽刺功名虚幻的世俗寓言,汤显祖注入佛道哲思(“人生如梦”),赋予其“顿悟解脱”的宗教维度。例如结局淳于棼出家为僧,而非原作中仅感叹世事无常。

结构创新:

增加《情尽》《转情》等出目,以“情”为线索串联梦境与现实,形成“入梦-历梦-醒梦-悟梦”的闭环结构,暗合禅宗“破执”思想。

(这个破执,我继续让DeepSeek进行了深度探索:

南柯一梦照破执:从幻境到觉醒的禅宗启示

汤显祖在《南柯记》中构筑的槐安国幻境,恰似禅宗公案里当头棒喝的机锋。当淳于棼从槐枝蚁穴中惊醒,那个金印紫绶的南柯太守,不过是枝头几只忙碌的蝼蚁。这场惊心动魄的梦境,恰如临济宗"当头棒喝"的禅机,将世人执迷的功名、情爱、生死之相层层剥落,最终照见"本来无一物"的清净自性。

一、我执之妄:槐安国里的身份幻象

淳于棼在槐安国经历的宦海沉浮,正是"我执"在世俗世界的显影。当他以驸马身份迎娶金枝公主时,"驸马"这个身份标签便成了禁锢真我的牢笼。就像《楞严经》所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世人往往错把社会角色当作真实自我。禅宗六祖惠能初见五祖时直言"佛性本无南北",正是要破除这种身份执着。

金甲将军的赫赫战功与朝堂权谋,恰似《金刚经》所云"如露亦如电"的梦幻泡影。当淳于棼在瑶台城头指点江山,殊不知那不过是蚁穴中的游戏。这种执相为真的迷障,正如永嘉玄觉禅师警示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二、法执之虚:权柄构筑的空中楼阁

槐安国的宫殿城池看似巍峨,实则是依附槐树而生的脆弱存在。这种外相执着在禅宗看来恰是"法执"的典型。当淳于棼陶醉于"南柯郡守"的权柄时,已陷入《坛经》所斥的"着境生灭"之妄。德山宣鉴禅师棒喝"佛是干屎橛",正是要打破这种对名相权位的迷信。

剧中"大槐安国"的兴衰更替,暗合禅宗"成住坏空"的宇宙观。从琼楼玉宇到蚁穴倾覆的过程,恰似沩山灵祐禅师所言"事理不二,真佛如如"的示现。当权柄化作尘土时,方知《信心铭》"大道无难,唯嫌拣择"的真谛。

三、破执之悟:从蚁国幻相到真如自性

淳于棼最终在契玄禅师点化下顿悟,这个觉醒过程暗合禅宗"顿悟"法门。当他看见槐枝上忙碌的蚁群,刹那间照见"诸法无我"的实相,正如香严智闲禅师击竹悟道时的"一击忘所知"。这种超越语言思维的直观体验,正是临济义玄所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剧中"情了为佛"的结局,暗含禅宗"烦恼即菩提"的智慧。淳于棼经历情天欲海后的彻悟,印证了永明延寿"转识成智"的修行次第。当一切执着消融时,《碧岩录》所言"日日是好日"的平常心自然显现。

南柯一梦终成空,这个中国版的"庄周梦蝶"故事,在禅宗智慧的观照下焕发出新的哲思光芒。从槐安国的权力游戏到契玄禅师的木叶渡河,汤显祖用戏剧语言演绎了《楞伽经》"诸法如幻"的深意。当现代人仍在名利场中追逐幻影时,这个四百年前的东方寓言,依然在提醒我们:破除对"我相""人相""众生相"的执着,方能照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生命本真。)

意象深化:

将“蚁穴”从单纯的讽刺符号扩展为宇宙隐喻(“大千世界皆在蝼蚁”),呼应晚明“三教合一”思潮。

3. 突破之处

汤显祖以戏曲为载体,将世俗故事转化为哲学寓言,使昆曲突破“才子佳人”窠臼,成为文人思想的表达工具。

二、《牡丹亭》——汤显祖对话本小说的“至情”再造

1. 素材来源

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南宋):提供基本情节——少女因梦生情、感梦而亡、还魂成婚。

2. 改编策略

人物重塑:

原话本中杜丽娘形象单薄,汤显祖赋予其主体意识(“一生爱好是天然”),以“情”对抗“理”(礼教)。例如《惊梦》中她主动追求爱情,超越被动“慕色”设定。

主题超越:

将“还魂”情节从志怪奇谈升华为**“情至论”宣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使爱情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

语言革命:

大量使用诗词化宾白(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突破南戏俚俗传统,开创昆曲“雅部”典范。

3. 突破之处

通过“情本体”哲学,汤显祖使昆曲从通俗文学跃升为文人抒情传统的巅峰,直接影响明清“主情”文学思潮。

三、《长生殿》——洪昇对《长恨歌》《梧桐雨》的集大成整合

1. 素材来源

诗歌《长恨歌》(白居易):提供爱情悲剧基调与“仙界重逢”母题。

杂剧《梧桐雨》(白朴):借鉴安史之乱背景与政治批判视角。

2. 改编策略

主题融合:

将《长恨歌》的浪漫爱情与《梧桐雨》的政治反思结合,提出**“情悔”双线结构**——上卷写李杨爱情导致政治崩坏,下卷写唐明皇忏悔后重获真情。

历史重构:

削弱杨贵妃“红颜祸水”色彩(如删除“洗儿”等秽史),将其塑造为情志坚贞的悲剧角色,平衡历史批判与人性关怀。

音乐创新:

全剧50出严格遵循昆曲宫调曲牌,但引入北曲激昂风格(如《惊变》),突破南曲柔媚传统,实现“南北合套”。

3. 突破之处

洪昇以**“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史诗格局,将昆曲从文人书斋推向历史宏大叙事,成为清代“曲中巨擘”(梁廷枏评)。

总结:昆曲改编的创造性脉络

《南柯记》:从唐传奇到禅宗寓言的哲学化

《牡丹亭》:从话本小说到“情本体”的形而上升华

《长生殿》:从诗歌杂剧到史诗性综合

三者共同体现昆曲“旧瓶装新酒”的传统——在继承中突破文体界限,将前代文本转化为承载时代精神的戏剧经典。

我看过它的分析过程,很感慨,AI的文献搜索能力以及进化到如此地步了。它的厉害之处是用一个闪光的点子就可生成很棒的观点。它得出的结论是令我满意和信服的。

去年年底,星空剧场石小梅老师演出了昆曲六道图,我一直在网上找不到其文本,我去Deepseek问了一下,“江苏省昆剧院有个六道图的昆曲演出,是石小梅老师和李政成老师联合演出的,你能找到演出的文本么”,它的答案如下:

这个答案不太好,不过有些信息还是相关的。于是我进行信息的补充“《六道图》是由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扬州市扬剧研究所联合出品,江苏易森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参与创作的小剧场昆剧,李政成是扬剧演员,这次是唱的昆曲,小剧场昆剧《六道图》取材于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重构了画圣吴道子创作惊世之作《六道图》的心路历程,在叩问追逐艺术理想过程的牺牲中,直面人性的复杂幽微,别具震撼力和感染力。你还能找到文本么”,答案如下:

这个提供的信息已经很厉害了,提供了很多潜在的查询途径。戏曲专业的研究生估计可按图索骥找一找。

然后我去问了Kimi,也依旧没找到答案。这说明AI的信息网罗范围还是在网络上,网络没有,就没有了。

接着我尝试让它进行昆曲的创作,看看有没有效果。我让它对广大戏迷最为熟悉的牡丹亭进行借鉴,看看它的语言风格和新编情节如下。我准备用牡丹亭的语言风格来改编李渔的拉拉昆曲《怜香伴》。

我本次先进行语料的培养,先输入“请帮我调出来牡丹亭游园惊梦的唱词和念白”

然后接着输入制定“请捋一遍李渔昆曲怜香伴的剧情,重点在两女初见的场景”

然后输入“请你进行一次昆曲创作,故事背景是李渔的昆曲《怜香伴》情节,新婚女子崔笺云上庙烧香,偶遇体香袭人女子曹语花,一番对话之后,互相倾慕。请用“牡丹亭”游园惊梦一折,对此场景进行创作,要严格按照游园惊梦中的曲律和曲牌进行创造,比如绕地游、皂罗袍等曲牌”。得出结果:

【绕地游】

(崔笺云上,缓步拂香帕,顾盼生姿)

崔笺云唱:

“烟笼佛殿,宝鼎沉檀篆。

茜裙轻踏苔藓。

蓦地风回,氤氲一线,

恁无端撩人心眼?”

(注:“一线”暗指异香,伏曹语花登场)

【步步娇】

(崔笺云嗅风止步,凝眸远望)

崔笺云唱:

“袅袅晴丝吹香远,

恍似瑶台现。

待要寻芳转画栏,

却又早粉墙半掩玉人面。

心儿颤,

这相逢莫不是三生愿?”

(注:“晴丝”双关香雾与情思,效《惊梦》笔法)

【醉扶归】

(曹语花执卷自梅树下转出,崔笺云避身偷觑)

曹语花唱:

“怎禁他绣幡风细春犹倦,

冷金经卷对花眠。

素魄暗生兰麝烟,

空负了冰肌一片孤云眷。”

(注:以“兰麝烟”喻体香,化用李渔原文)

【皂罗袍】

(崔笺云窥见曹语花题诗粉壁,提笔相和)

崔笺云唱:

“原来这银钩铁画清词现,

扫眉才子笔如椽!

诗中隐语分明见,

幽情欲诉隔云笺。

梅魂竹影两相念,

禅房忽作武陵源!”

(注:“武陵源”暗指世外情缘,呼应《惊梦》中“锦屏人”)

【好姐姐】

(二人隔屏风问答,曹语花惊觉诗友竟为女子)

曹语花唱:

“乍听得莺声滴溜圆,

却怎生翠袖佳人立阶前?

诗盟偏在香奁畔,

笑痴儿何处觅蓝田?”

崔笺云接唱:

“非关玉杵殷勤献,

自有灵犀透诗简。

且把金樽酬婉娈,

拼今生绣佛共灯前!”

(注:化用李渔原词“共枕同衾”之誓,以佛前盟约避讳)

【山桃红】

(二人携手盟誓,众尼姑暗上作背景)

合唱:

“这一答梅香雪艳,

那一答蕙质仙妍。

早则是神交诗卷,

又何必阳台云烟?

待学个双鸾镜里并蒂莲,

好姐姐,

须信这女儿情不必借龙泉!”

(注:“龙泉”指男子,明点“无男性介入”之女性情谊)

【尾声】

(钟磬声惊破,二人依依作别)

崔笺云念:

“从今休说林下风,

且看闺中连理红!”

(众尼姑合十诵佛,幕缓落)

曲律对照说明

曲牌套式:沿用《游园》【绕地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尾声】结构,新增【山桃红】强化高潮。

字声安排:严守“逢上必顿、去声高揭、入声短促”昆腔吐字规则,如“篆(阳去)”“颤(阴去)”等字依《粟庐曲谱》行腔。

意象承袭:“晴丝”“武陵源”“双鸾镜”等语汇沿袭汤显祖诗化语言体系,确保风格统一。

此创作既复现《牡丹亭》之婉丽,又注入《怜香伴》女性同盟的先锋精神,可供专业剧团按传统工尺谱配笛排练。

看完,我沉默了,然后拍案叫绝。同时我又多了一些以后的学习方向,多学一些曲律知识,进行创作。


一个十几年的自由翻译
一个10年自由翻译的生活日常、行业见闻、翻译技巧和行业吐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