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和英文的大脑分区:工作时的一脑多用(multitasking)

文摘   2024-11-13 07:23   中国  

中文和英文的大脑分区:工作时的一脑多用(multitasking

两点钟,我上传了今日最后一份稿件,疲惫袭来。但是今天的脑袋很活络,充盈了很多思考后的沉淀,我需要用文字将其捋一捋。

如今这个年代,大家热衷于考公,很多人主观性或被动地卷入追问稳定的工作。刚才我交掉的那个稿子的终端客户今年对业务进行了基于AI的调整,我的收入在上半年大受影响,不过近期我看到了回暖的趋势。前几年我也是致力于追求一种稿件类型、数量以及客户来源上的稳定,我总是在“盘算着”未来的业务来源。所以,当年初接到通知,AI引入之后,我对未来的预见性遭到了侵蚀,可谓是职业生涯的振荡,不过下半年我重新看到了一种平衡。

此类业务的行为可以说是我在自己的工作小世界里追求的一种稳定。提交完毕那个稿子之后,我闭目养神,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我作为自由译员的工作的踏实感源于哪里。然后我想到了一个词语:动态的稳定。我的客户很分散,倘若将合作过一次的客户都计算在内的话,qq和微信上的客户至少有上百个。后疫情时代,80%的客户都已经消失了。所谓动态是说,除却几个常规来的客户之外,我无法预知是哪个客户会发出具体什么类型的稿件,而所谓的稳定是我用客户编织的工作网络是一个互补的局面,会形成“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格局,在大环境不太险恶的情况,总体上收入会维持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中。

我这种工作模式会有一种快乐:等稿子的快乐,具体来说是未知的快乐,但是这种未知又是朦朦胧胧可触摸的。尤其是加入了抢稿这个环节中,我的乐趣徒增了很多。抢到稿件,尤其是大稿件,我有时候甚至会大叫起来。当然也有没抢到的失落感。

有时候我甚至在想,略带一些宿命论的意味。在某个空间,某个层面,其实应该是有一个上帝视角,某个神秘力量是左右着我们接到的稿件大小和数量。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运势在平衡了几年之后可能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经历过一些事情和事变之后,就会笃定对某种模糊势态的肯定。

今天的做稿进度很顺利,其实我本来要些“如何保持翻译过程的流畅?”。晚上我在切换两个稿子的时候,我突然想捋一捋今天的工作模式:“工作上的一心二用”。

这个切换是从中英切换到英中。切换前,我一遍做稿子,一遍听“中国宋元明戏曲概论”,是B站的上课视频。我如同海绵吸水一般听着新鲜的信息。期初我选择这个视频的时候,还略微嫌弃视频画质的古早,不过内容极为优质。教授的语速极为贴合我的做稿节奏。

当这个稿子做完之后,我切换到另外一个英中的稿子。做了几分钟之后,我感觉不对劲。我无法输入恰当的中文译文,脑袋像是堵死了一样。然后我听了一下耳朵里的文字,然后看着屏幕上我输入的文字,恍然大悟,原来是我做英中的时候不适合听这种中文类的音频。这就好像是一种信号冲突,大脑的高速公路发生了堵塞。于是我将B站的视频切换到了一部新美剧。其实我这也是一种尝试。于是接下来,我就是在postedit英中的稿子,脑子在听一部全新的美剧(名叫Liar),那种舒服的做稿节奏重新会回来了。

我想了想,大概是我的大脑分管中文和英文的区别不相同。我继而去搜一下,在知乎上看到这篇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65296557其中谈到:

布洛卡区(broca-area)和威尔尼克区(Wernicke-area)是人的大脑中的两个语言功能区。布洛卡区(有时也被译作布鲁卡区或S区),1861 年由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是语言的运动中枢,主要功能是编制发音程序。布洛卡区域与大脑的运动区紧密相连,记忆主要靠“运动”。因此,要想学好中文要多看、多写、多说,靠“运动”来记忆。

威尔尼克区是1874年由德国学者威尔尼克发现的,位于大脑左半球颞叶颞上回处,靠近听力区,主要功能是分辨语音,形成语义,和语言的接受有密切的关系,记忆主要靠听说。因此学习英文则应注重营造一个语音环境,注重多做听说的练习。

这项研究从大脑构造和功能上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以中文为母语的人学了多年英文却学不好英文脑机制方面的原因。

我常年工作都是一脑二用,除非在特别极端(极速赶稿)的情况下,我才集中脑力攻坚克难。然后我就会养成一种习惯,习惯同时做两件事,这可能是一种经验意识以及理性的自主和自由。年初时候工作不太忙碌,我有了时间去找美剧观看。我在工作时看国产剧并非难事,而且是常规操作。当时的我尚未练成边工作边看美剧的习惯,所以闲暇了我便想着去看看美剧。然而我在观看的过程中总觉察脑中的一种无聊感,更具体来说是一种空白感。很多美剧情节过于拖沓,总让我不自觉地去同时刷手机。后来我才后知后觉,我是习惯了多任务脑力活动,脑中的一部分区域是跟我闹呢。

回到刚才那部美剧,我的确看懂了,跟进了剧情的节奏。这种发生在小镇、缓慢节奏的家庭式电视剧,还是听适配稿件的行进。我近期在刷抖音的过程也发现我的听力也似乎精进了一些。

今年我开始规模听书,而且愈发感觉到这种模式对我心灵滋养和心性成长的推进作用。当然听书也大多数发生在做稿的同时。自从前些年来,我越发感觉纪录片和电视剧满足不了我的精神需求,我开始在B站看一些讲座。后来友人提醒我,听大学教授的课程并非是自己读书的成果,这相当于一种拾人牙慧,还是需要自己去主动读书。鉴于我没时间读书,我决定听书。我更早一些时间是买了喜马拉雅的会员,里面有很多有声书。不过我发现我感兴趣的很多书,里面都搜不到。我每次发公共账号文章之后,会用平台自带的AI朗读来听一听效果。这就提醒了我,我就去查了一下微信读书有AI朗读的功能,而且电子书的范围更为广阔,我可以搜索到更多我想读的书。

更妙的是,app可以满足我看(听)古文的诉求。对于白话文的书籍,听就足以摄取其中的信息。而对于古文,还是需要看文字的。微信读书app支持边朗读边显示文本。我就可以在做稿的同时,在听不懂的时候去瞥一眼屏幕认一认字。后来我发现我听的信息摄入或者说诱发的思考强度更为强烈一些,我的很多写作灵感也源于这个过程。

前两天我有了更美妙的发现:京东读书app。这款app的书籍范围则更为广泛。

最后分享明初一个王爷撰写的杂剧的摘录:

黄蜂报晓蝴蝶恋。萼檐前看弄蜘蛛巧。恰春朝。又秋宵。寒暄不管疏狂老。美恶都教随顺了。高。也道好。低。也道好。

常无饥饿。不曾折挫。浮名薄利些。娘大眼观,睃脚奔波,红尘世事都参破,得失从天不在我。行也快活,坐也快活。

云埋山麓,雨倾如注。水田欢笑乾田怒。榖才锄麦新𤍨阴晴总是妨农处,庄家看来没分福。晴,也是苦,阴,也是苦。

禾田耘遍麦畦黄。遍麦禾水旱难方便。这村喧。那村喧。祈晴祷雨心无倦。苍空谤言犹未免。晴也怨天。阴也怨天。

水轮高驾。银河斜挂广寒宫。阙堪图画。对光华。恣欢洽。故人来说圃𪢮话。无情素娥吟咏咱。诗也孟撒。酒也孟撒。

羁怀萦挂。人情矫诈。相逢休说妨时话。路波查。事交杂。秋光何处堪消暇。昨日梦魂归到家。田也无瓜。园也无花。

长江东注。夕阳西没。流光容易抛人去。莫嗟吁。任椰榆老天还有安排处。萧萧客囱无伴侣。酒也再沽。琴也再抚。

驱驰何甚乖离忒。恁风波。尢自连头浸。自沉吟。莫追寻。田文

近日多门禁。炎凉本来一寸心。亲,也在恁,疏。也在恁。

田园荒废,箕裘凌替。桃源路渺难寻觅。典春衣,举螺杯,酕醄醉了囫囵睡。啼鸟一声惊觉起。悲,也未知。喜,也未知。


一个十几年的自由翻译
一个10年自由翻译的生活日常、行业见闻、翻译技巧和行业吐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