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失传”的昆曲?-以“六道图”来看昆曲的传承和新编戏

文摘   2024-12-02 19:44   江苏  


先上图,大概就是一个附庸风雅之人看了一场演出,加之看到一些骇人听闻的新闻,比如“乾隆时代,在京剧的流行下源远流长的昆曲为何差点失传”,就开始无病呻吟在网上大肆宣扬“昆曲要失传”。这种论调我在抖音和B站上看了四五次了,这类人有“鸣高立异”之嫌。

从昆曲的历史上来看,它的确在某个阶段差点“失传”。昆曲的兴亡历史可以分为如下阶段:

昆曲的兴盛:

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明代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形成了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

明代天启初年到清代康熙末年的一百多年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昆曲从江浙一带逐渐流播到全国各地,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

昆曲的衰落:

清代乾隆年以后,昆曲逐渐衰落下去。这与昆曲自身的发展有关,艺术形式相对成熟后,逐渐陷入了固步自封的境地,缺乏创新和突破。

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人们的审美趣味在不断变化,昆曲那种优雅、含蓄的艺术风格逐渐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新兴的戏曲形式如京剧、黄梅戏等逐渐取代了昆曲在剧坛上的地位。这里有个著名的历史术语,叫“花雅之争”。“花”就是以“京剧”为代表等地方戏,“雅”就是昆曲。最终“雅”部逐渐式微,昆曲甚至以“寄居蟹”的形式在京剧班的中生存着。比如一天晚上,演出四折戏京剧,搭配着一折昆曲。

昆曲的复兴与再次衰落:

1921年,苏州昆剧传习所的成立,培养的艺人为后续昆剧的发展贡献良多,这可以看作是昆曲的一次复兴。

1956年,浙昆昆曲《十五贯》演出的轰动效应,使昆曲再次绝处逢生。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社会变革剧烈、文化政策失误、文化市场挤兑等复杂状况,昆曲再次陷入危机。直至,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形成文化轰动现象,主要的观众是大学生。上周末,连续三天,青春版牡丹亭重回南京(南大)。不过根据小红书上的观众普遍反应,演员的嗓音已经大大不如从前了。我看的第一场大剧场牡丹亭就是2022年江苏大剧院的沈俞版本,虽然我当时还算昆曲小白,但是我明显感觉她的嗓子有点问题。看来这个问题一直持续至今了。

回到“传承”的问题上来,上周末可谓是南京的昆曲盛典,多出戏同时开演。省昆和扬州扬剧研究所在距离我家不远的星空剧场进行连续三场师徒传帮带的演出。第一天是扬剧,第二天第三天是昆剧的。我没看扬剧,看了昆剧的。第三天进剧场我才知道为啥跟第一天安排扬剧了。第三天剧目是《六道图》,是扬剧老师李政成和石小梅老师的合演。中国很多戏曲演员很多都是跨剧种的,拜师也可以跨剧种拜师,南京越剧团的李晓旭就是石小梅老师的徒弟。之前我看过一次牡丹亭拾画叫画的合集,有个留言挺好玩的,他说“这个合集很有趣,一眼就能看出来谁是谁的学生”。小明的风格就跟石小梅老师的风格很贯通。

看完《六道图》,解决了我以前的一个困惑:昆曲(或者说戏曲)的剧情的悬念感过于低潮,这部戏让我有了新的思考。这似乎是一种很先锋的尝试,看完之后我跟同行的伙伴谈到,这个剧本完全可以移植成电影或者短的网剧。剧情大概是唐代宫廷画家吴道子,在慈恩寺作画六道图,留到是佛教的术语,分别是:

天道:指的是天界众生,生活安逸,享受福报,但福报享尽后仍需轮回转世。

人道:即人类世界,苦乐参半,适合修行佛法,是诸佛贤圣多出之处。

阿修罗道:阿修罗道的众生虽有神通和福分,但常因嫉妒天部而争斗。

畜生道:指除了人类之外的所有动物,因愚痴昧于因果而受奴役、鞭打及惊惧之报。

饿鬼道:因生前贪婪,落于渴求不得、常受饥渴痛苦的果报。

地狱道:即地下牢狱受苦之处,因仇恨与暴力的业行,备受酷刑之苦。

在画地狱道的时候,吴道子作画思绪停滞了,所谓的“停才”了。最终是他的师傅以勾起他的邪念和嫉妒之心的方式,“驱动”他反杀自己,愧疚让他最终进入“苦”和“恶”的心灵地狱,从而重燃创作地狱的动力。整个过程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这种创作理念极为先锋。我个人感觉是非常适合当代人追求剧情“刺激”的心理需求。

在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内,石小梅老师一直在场上,这对一个接近80岁的女小生老说,是一个很大的体力挑战。声音洪钟大吕,身段飘逸洒脱,是非常上乘的表演。好像这出戏本月还要在上海演出,我估计还要去看,因为首看肯定遗漏了很多细节。

诚然,这是一个新编戏。最近两年多,我开始重点看一些戏曲类的视频和文本,我留意了当代戏曲观众的两种观点:“一直演出传统戏,昆曲要完蛋”;“大多数的新编戏都是垃圾”。第一种观众代表的是对昆曲跟现代叙事结构结合的需求。不过我也看到有离谱的发言,说昆曲的念白和唱词需要更白话一点。这一点我是严重拒绝,白话之后,昆曲的“雅”就会荡然无存了。后者这种论调在今年何赛飞老师的那次晋剧事件之后更为多见了。其实想一想,很多传统戏也是在当时是新编戏,只是通过一代一代人的打磨和修改调整最终成为经典的。我感觉时间会帮助我们筛选出来哪些新编戏会成为后世的传统戏。

昆曲的新编戏,基于我所看过的现场(省昆的蝴蝶梦、世说新语、浮生六记等等),我还尚未发现很难看的,不过我倒是在网上看到过恶评很多的昆曲新编戏。我有个人生信条,就是进入一个行业,或者喜欢某个事物或者剧种,要抓住这个事物的逻辑,进入这个事物的实质中,说白就是要让自己懂这个事物。这样就不会说一些标新立异、不懂装懂的话语,也不会评论的过于偏激。

传统戏和新编戏的矛盾是所有剧种的问题。我不太看越剧,但是我还是加了一个越剧群,。很多资深戏迷似乎不太对茅威涛特别感冒,这似乎是跟她过于大胆的改革有关系。我对越剧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仅仅叙述自己的一个小观察。

对于说昆曲要失传的人,我来教他们如何看查看昆曲的演出。有个公共账号,叫“乐上山明”,他会每个月月底贴出来全国各地的昆曲演出时间和地点,简单直白。再者就是各大昆曲院团都有自己的公共账号,都会贴出来每个月的演出信息。对了全国有八大昆曲团:北昆(背景)、省昆(南京)、苏昆(苏州)、昆昆(昆山)、湘昆(湖南郴州)、永昆(浙江温州永嘉)、浙昆(杭州)、上昆(上海)。

最近京昆艺术节看演出,体验好多了。这两天在星空剧场看,几乎没人讲话,特别安静,这对我极度友好,而且百分之70的为年轻人。之前经常看到一句话,最好的昆曲演员在大陆,最好的昆曲观众在台湾,我挺烦这句话的,说的好像大陆人很没文化一样。

毕(本文用时1小时25分钟)


一个十几年的自由翻译
一个10年自由翻译的生活日常、行业见闻、翻译技巧和行业吐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