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国家的语言观察以及有趣的Tiktok refugee

文摘   2025-01-15 02:33   江苏  


今年的头三篇文章是有关我的东南亚两国游记,周六晚上我回到南京的家中跟友人谈到这次旅游的其他感受,我想到了一个有关英语语言的沟通跟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语言教育体系的关系。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曾为英国殖民地,英语长期作为行政和教育语言。然而,独立后,政府推行了以马来语为国家语言的政策,特别是在1970年代,英语逐渐被马来语取代为公共教育的主要教学语言。

尽管马来语是主要的教学语言,英语在教育体系中仍被视为重要的第二语言。英语科目是小学和中学教育的必修课程,且国际学校和私立院校多使用英语教学。英语作为沟通桥梁的重要性体现在商业、科技和高等教育领域。

新加坡:

历史背景:与马来西亚类似,新加坡也是英国殖民地。然而,由于多民族、多语言的社会结构(主要是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新加坡在建国后选择英语为主要工作语言,以促进种族间的沟通。英语是新加坡的主要教学语言,从小学到高等教育均以英语为主。

政府实行“双语政策”(Bilingual Policy),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掌握母语(如华语、马来语或泰米尔语),以保持民族文化认同。

英语在马来西亚教育体系中的角色有一定的双重性:在公立学校中,英语更多作为第二语言教授,其重视程度受到政策变化的影响。高等教育中,尤其是科技、医学和工程领域,英语仍是主要教学语言。政府近年来推动“科学与数学英语教学政策”(PPSMI),试图增强学生的英语能力,但此政策也引发了对民族语言保护的争议。

新加坡教育体系中,英语不仅是教学语言,也是沟通的主要媒介:从小学开始,学生接受严格的英语培训,确保能够流利使用英语。学生通过学习“母语科目”保持与民族文化的联系,但英语在就业和高等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无可撼动。新加坡的语言教育政策更倾向于通过英语连接全球,同时通过母语维护本地文化。

我虽然作为翻译(确切说是笔译),一年到头在国内基本上不讲英语,偶尔会在梦里说一些完整的对话(我不知道为啥)。我的英语口语显然不如英语书面语的能力,所以会出现一种现象:我在出国沟通中会用一些大词(比如有次在泰国买票,我问有没有几个景点的套票,我脑子第一反应是用package这个词,泰国人听不懂,一头雾水)。其实在落地槟城之前,我已经做了心理建设进行了语言的调动,而且也有了一种笃定之感。

在旅游的途中我会经常性刷小红书,其中刷到一个中年女性因为廉价航空的行李重量超额问题用英语大闹机场。有个留言很有趣,ta说:这个女的一看就不是大陆人,她这种口语能力的大陆人肯定不会做廉价航空,而坐廉价航空的大陆人也不会有她这种口语能力。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个女性,好像是TW人。去年,大陆放开了72小时免签,大批量欧美等外国人进入中国,好评如潮,不过他们经常吐槽的一点是大陆人的英语口语普及程度太低,英语标记也不多。小红书的评论跟外国人的吐槽都在揭露大陆的英语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口语交流和英语实践话题。

新马两国的英语教学模式显然会令外国人感觉到语言层面的友好,因为我在旅游的过程中感觉到几乎每人接触到的人都会讲一些英语,口语层面沟通完全没问题。但是我深究了一下里面的用词、口音以及跟英语国家的地道程度对比都有一定差距。用词的话,但是谁又是标准的。一个用词在一个区域广泛得到了使用,它的沟通性就体现出来了,跟欧美英语国家的用词标准进行对比也是毫无必要的。今天在抖音看到有教英语的老师让大家去小红书上跟美国人多交流学习地道的表达,我心想“这种网络用语的学习倒是不太有利于中国式考试”,进行跨国交流倒是挺好,看看另外一种生活常态。

我在新马两国所接触的所有人都是带着当地的口音,但是同样也无可厚非,因为口音并不是一个stigma,反而是一种文化和身份的体现。语言的使用总是与环境和背景息息相关,而口音则是一个人所处地域、成长经历以及语言接触的自然产物。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这样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口音更是多样性和融合性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带有马来西亚式的拉长音,还是新加坡特有的Singlish语调,它们都反映了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语言演化的过程。口音并不会削弱沟通的有效性,只要能够清晰表达观点,语言的核心功能就已经达成。而且,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往往能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具亲切感和地域特色。

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有个老师就做过错误的引导,认为说英语就要往英音和美音来靠。我有个室友考试能力极强,专四86优秀的那种,口语带着浓重的盐城口音就被这个老师搞得很自卑。

我在新马也有几个朋友,通过我跟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发现了几个有趣的现象。新马两国都算是multilingual country,我认识的都是华人朋友,他们都基本上会中文、英语、马来文、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甚至是印地语。当英语是一种主流语言之后,这个学科就不太成为一个人在多语言国家的一个优势。

其次,我也观察了当地华人的中文,发现其使用方式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多语言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在马来西亚还是新加坡,当地华人的中文往往夹杂着英语、马来语或其他方言的词汇,这种语言现象被称为“混语”或“借词”。例如,新加坡的华人经常在中文中加入Singlish中的短语,而马来西亚的华人则可能使用一些马来语的表达。我在新加坡的亚洲文明博物馆跟着一个降解看展览,是一位华人阿姨(55岁的样子)。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有些磕巴的讲解员,而在大陆博物馆看展,几乎所有讲解员讲话都是行云流水。不过这位阿姨应该是volunteer,是自己爱好。因其不生活在中国大陆,对中国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不了解。当时我们浏览的过程中,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在图片上将林徽因的名字写成了林徽音。后来我查了一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1822146373096198&wfr=spider&for=pc(林徽因(原名林徽音)的改名,显然和男性作家林微音有关。但改名的具体原因,是一桩公案。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是这样看的:林微音的作品格调低下,有很多色情描写,堪比流氓文人。林徽因鄙视其作品和为人,怕别人把他的作品当做自己的,于是改名自保。其实,只要读过林微音的作品,就知道这种说法并不靠谱。我们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讲解员也是一头雾水,显得很不自信。


不少华人的中文显然没那么好,表达的时候有一种磕巴,他们经常性会为了想一个词语而停顿一下。我跟几个华人朋友沟通的过程中,也会缺乏一种畅快之感,经常性需要将一些比较严肃的用词改得比较口语一些。另外我发现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大陆的友善(亲密)程度要大于新加坡的华人。

今天的热点话题是大量美国人因为Tiktok被禁涌入小红书,这是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足以载入互联网的史册。当英语正统国家跟中文正统国家发生语言碰撞时,会有什么样的火花,这是非常值得观察的。

毕(本文用时50分钟)

一个十几年的自由翻译
一个10年自由翻译的生活日常、行业见闻、翻译技巧和行业吐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