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我住在百家湖畔的一间出租屋中,当时浮生六记便是我的床边读物。在积累了一定的人生原始财富之后,我开始觉察精神生活的贫瘠。每日目光所及皆为医学词汇和术语,后偶得此书,这本书可谓是我打开古文阅读的拓荒本。每日工作结束后,躺在床上读上几页,从当代的语言环境中抽离出来,给自己编造一个古朴清丽的文字空间,人也不会被工作逼得那么焦躁。
当时的我还没有喜欢昆曲。23年的时候我开始大规模进剧场看戏,在搜索演出剧目的时候发现省昆有《浮生六记》的演出,于是立马买了票跑上海去看,是施夏明和单雯的版本。昆曲有个特色:主要演绎才子佳人,所以昆曲+《浮生六记》是天然很搭配的。昆曲传统戏里没有这出戏,所以这是省昆的新编戏。
此次版本的《浮生六记》是昆山当代昆剧院(昆昆)的版本,主演是张争耀。《浮生六记》应该有不同版本,第一个版本时候,张争耀正是第一位出演沈复的小生。按照时间推测他出演沈复的时候应该还在省昆。
今天在进剧场看戏之前,我料想的是跟我第一次看的施单版本的一模一样,看完我就知道我搞错了。施单版本的《浮生六记》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折:盼煞;第二折:回生;第三折:诧真;第四折:还稿;第五折:纪殁;余韵。这些部分构成了昆剧的整体框架,通过“五折一余韵”的结构,展现了沈复与芸娘的爱情故事。而今天昆昆版本的框架是:《浮生六记》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又名“风花雪月”版,分为【花粥】、【风赏】、【走月】、【绣雪】四折,缀以序和尾声。后来我问了一下AI,原来张版的《浮生六记》这么具有多样性:
园林版:又名春夏秋冬版,包含【序】加【春盏】、【夏灯】、【秋兴】、【冬雪】、【春再】五折。
舞台版:又名“风花雪月”版,分为【花粥】、【风赏】、【走月】、【绣雪】四折,缀以序和尾声。
厅堂版:又名“布衣菜饭”版,分为【叠布】、【换衣】、【买菜】、【造饭】四折。
海上版:甲本融合剧场版的“花粥”、“风赏”、“走月”、“绣雪”四折,乙本融合厅堂版的“叠布”、“换衣”、“买菜”、“造饭”四折,甲乙两本既独立成篇,连看又相互照应。
游园版:以《浮生六记》原作中,沈复与芸娘中秋夜在沧浪亭游园赏月一事为蓝本勾勒情节。
突然感觉浮生六记也是一个宝库版的戏曲源泉,可供编剧取材创造不同版本。去年我也看了张争耀的园林版,而且正是在浮生六记的发生地沧浪亭。移步换景式的演绎。开头沈复就乘舟从桥边而过,将观众带入到各个场景中。也会有NPC引导观众进入不同的场景。观众大概只有20人,一张票1800。因为是走步式观演,而且当时我尚未形成在观演过程进行品评记录的习惯,所以当时只顾着体味文字、人物和实景的结合感。
今天除却对人物情感细腻的感知,我最大的感受是时间怎么这么短。我掐指计算了一下时间,大概只持续了一小时20分钟,或许是贴合小剧场的主题。后来我将其跟我另外一个感受进行对比,似乎也能说得通。我在观看的过程,觉察演员的唱词有些快,也可能是时间段的一个原因。年初的时候我在写1699桃花扇的文章时候,我研究过里面唱词和念白的字数,发现比想象中要少很多。之所以感觉比想象中少,是因为念白和唱词的徐缓。昆曲讲究将字头、字腹和字尾交代清楚,其实跟英语拼写中syllable有点像。区别是字头、字腹和字尾只是一个声母或者韵母,而英语的syllable是已经拼写完成的组合音。
所谓顶级的恋爱模式也就是沈复和芸娘的这种模式了-琴瑟和鸣。他们会斗诗、勾文,玩最文雅的文字游戏,谈最切合的爱情。今天尤为深刻的一个场景是,沈复在“天地闭了眼”(夜幕降临)之后,说“芸娘,月色在你的面容之上”。这个何等高级的恋爱密语。然而,天妒有情人,最后的甜蜜只能在在时空里完成。浓情蜜意,抱憾残缺。
林语堂说,芸娘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可爱的女人。这种可爱是基于她读书所沉淀下来的内涵,各种典故信手拈来,“不易白居,红泥炉小”。
最后要夸夸耀耀,真的很稳。他本身的气质也很符合沈复的气派,所在在舞台所呈现的形象是很具体的,很有文人的气场。不过他在跟芸娘合唱的那一段,我倒是感觉两者的声音有些不搭配,他似乎在故意压低,我一度认为是唱磁了还是咋的。但是独唱的时候,声音又是正常的美好。
我准备在接下来的几年集齐各个版本的浮生六记。
毕,本文用时4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