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中恋爱的层次感-京昆艺术节之北昆玉簪记

文摘   2024-11-11 02:37   中国  

今日睡了一天,感觉许久未曾如此嗜睡了。近日稿件也并未堆积,长久睡眠也为产生任何罪恶感。刚刚把苏轼传的翻译中途稿交掉,心想还是需要将昨日的玉簪记写一写。

本次玉簪记是我现场观看的第二次全本演出,上次是省昆钱龚版本,再次感慨经典真的是常看常新,本次最大之感受是恋爱在剧情中递进的脉络,所谓的层次感。

玉簪记是一个剧情听简单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明代,潘必正是潘法成的侄子,因应试落第,寄居在姑母的女贞观中。陈妙常是个姿色出众、诗文俊雅的道姑,因战乱与家人失散,入道观为尼。潘必正对陈妙常心生爱慕,通过琴曲表达心意,最终两人互赠玉簪与鸳鸯扇坠为信物,坚守前盟。然而,他们的恋情遭到了观主的阻挠,最终潘必正被逼赴试,陈妙常在秋江边追赶,两人互诉衷情,最终团聚。

当代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快餐式的审美倾向下,可能会感觉这种剧情的平淡。看管了跌宕起伏的电视剧和电影,带着对大开大合的剧情期待和粗线条的欣赏基调来看玉簪记,估计会感知到一些“寡淡”。不过,正如茶需要细品一样,昆曲也要慢慢咀嚼的。昨晚我看罢之后,感觉到自己头脑的澄澈。我在入场之前的困意和头脑中的混乱已经荡然无存,脑中一种淤泥冲开的感觉。走出剧场我望着不远处的紫峰大厦,内心升腾一种满足和愉悦。

北昆的玉簪记第二折才是琴挑,这是一个以声传情的场景。每一句念白和唱词进入脑中,推进整个剧情的行进,现场传递而来的昆曲本身的声是昆曲本身的字头字尾所拼接形成,这属于技巧型的内容,技巧会生成虚拟的情节声律,那就情和爱意,这就是艺术形式的升腾。当观众从中撷取到了创造者的本意,无论是剧本还是演唱都是成功的。

我当时还尝试了一种观演尝试:鉴于昆曲行字的徐缓,我有大量的反应时间去提前将字幕上的唱词输入到脑中,然后看着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用中州韵唱出来。我输入脑中的时候是用当代普通话,最终演员输出的是中州韵,所带来的差异化效果也是昆曲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能加强我的曲感。

作者高廉用秋来营造氛围感。一开始的秋景,比如“今夜月明风静,水殿凉生”,“更深漏深,独坐谁相问。琴声怨声,两下无凭准。翡翠衾寒,芙蓉月印,三星照人如有心。露冷霜凝,衾儿枕儿谁共温。”等等,均是以“秋夜之萧瑟”来衬托人心的寂寥和孤单,从而变成潘必正和陈妙常在寻情的外在驱动力。

第三折问病,潘斌正称呼自己“这病好似败叶”,这也秋之败叶。

最后一折秋江,此时两次已经表白完毕,两人在江中终偶遇,其他人退去后,潘陈两人互诉衷肠,“看这孤雁秋水,更添离愁也。秋江一望泪潸潸,怕向那孤篷看也”,最终互寄分别之苦,“小生要拜别了,夕阳古道催行晚,千愁万恨别离间,暮雨朝云两下单”

偷诗一折是两人情感表白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层次感最为微妙的一个场景。书生潘必正与尼姑陈妙常情愫暗通,但碍于清规并未表白。一日潘必正进入陈妙常卧室,趁着妙常熟睡偷得小诗一首,并从中品味出妙常对自己也颇有情义,遂在妙常醒后以诗为证剖白心迹,二人突破宗教樊篱定下白头之盟。演员在情感转折处分寸拿捏得极为得体和恰当,我作为观众仿佛能看到两人内心的悸动,层次感分明,整个舞台似乎是一种内心的放大,情的回应是玉软香温的。

其实在偷诗这一折开始之前,我的头脑有些闷闷的。原因是我在开场前在一家咖啡店里撰写上一篇文章。书写完毕,发现只有半个小时就要开场,于是匆匆赶到剧场。这一匆匆让我有些头痛,所以对“偷诗”这个折子标题不记得。直到潘必正在偷看书笺读起来陈妙常的诗词之后,我立马恍然,这是“偷诗”啊。

整个本子的起承转合非常精妙,不让人觉得突兀。两人的感情线层次分明,内心的独白也似乎从声律中传递出来,两个人都拥有的是简单而无邪的灵魂。

8月份我在北京的时候,看了两场北昆的演出,其中第二场是打算看这个版本的玉簪记的,我当时站在梅兰芳大剧场门口等待黄牛的出现。似乎黄牛不太垂青戏曲市场,等了15分钟未见任何黄牛的身影,然后我专场去了鼓楼看了《西厢记红娘》。算上去年看的北昆《国风》,我看了四场北昆的完整演出。我似乎能听出来南北昆的区别。当然最大的区别还是来自于丑角的念白不同,主要是北昆用普通话(京白)念白,而南昆用的是苏州话(苏白)。但是其他角色的念白和唱词我似乎能感觉到一些微妙的不同。鉴于我不太懂曲律,所以我去查了一下:

1)音阶:北曲七声音阶为主,南曲五声音阶为主;

2)读字:北曲遵照《中原音韵》,南曲遵照《洪武正韵》;

3)词曲关系:北曲字多腔少,南曲字少腔多;

4)旋法:北曲多大跳音程,风格比较激昂跳跃,南曲音程多级进,风格比较流利婉转;

5)唱法:北曲断而有连、刚劲雄健,南曲起伏多变、以连为主,入声字要求字断意不断;

相对于一个新戏,我这边的体验是我听北昆的戏要感觉容易一些理解一些,不用过于刻意看字幕;而一场南昆新戏,我需要更加集中注意力。当然这并未意味着我喜欢北昆多一些。我生活在南京,自然看省昆(南昆)多一些。

昆曲是古代文人作品在音乐领域的集大成者,我在听的过程中会感知带“沉入民族意识的巨流”。


一个十几年的自由翻译
一个10年自由翻译的生活日常、行业见闻、翻译技巧和行业吐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