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西厢记》:鉴赏和性爱

文摘   2024-10-19 07:45   江苏  

现在是凌晨两点,身子有些疲倦。我有两类疲倦:动态疲倦和静态疲倦,昨天和今天就分别经历了。动态疲倦是日常生活中在行动中产生的疲倦,大多数是外出走形以及与陌生人交互所产生的疲惫,而静态疲倦则较为简单,仅仅是长久伏案工作所导致的。

近些年来,南京都会举办京昆艺术节,顾名思义,也就是京剧和昆剧的集中演出。我连续看了两年的演出,不过我主打还是看昆曲。今年我已经买了八场演出的票。昨天是昆山当代昆剧院(昆昆)演出的《西厢记》,张争耀和由腾腾分别出演张生和崔莺莺。

昨天12点从外归来,感怀于南京金秋天气之异常,我浑身还是冒着汗,索性开了空调入睡,同时回想为啥如此之疲惫。思忖半天,疲惫之感来源于对文本的不熟悉。

《西厢记》可谓是大名名鼎,不过不少人不知道其作者为元曲作家王实甫。当代人对红娘一词颇为熟悉,甚至年至八旬老人都为熟识,却鲜有人知晓红娘作为媒婆的寓意来源于《西厢记》,也就是崔莺莺的丫鬟。所以不少戏种和折子戏则喜欢将红娘一角为重点。京剧有个著名荀派红娘颇为有名,我第一次看西厢记折子戏也是在兰苑看的《拷红》一折(老夫人拷问红娘),8月初我在北京看的迷你版《西厢记》则直接命名为《西厢记·红娘》。另外,“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也出自《西厢记》,堪称经典。一碧一黄,一天一地,境界阔大,极富画面感。《西厢记》分为各个版本,有南西厢和北西厢之分,这个还有待探究,毕竟我看的不多。

对唱词的不熟悉导致听戏的过程中需要不停地瞅着字幕,所以我的观感并不如牡丹亭和桃花扇观赏的投入度。但是我将整个过程看成发掘新鲜艺术品的探索,虽劳累但让我思考了几个主题:一是有关“如何用全新的心态来梳理对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的观赏”;二是爱情。

我落座在第一排之后,做了潜在噪音源的探寻,然后开始整顿安排进入状态。古人写戏,经常设置在几大常用场所,其中寺庙极为常见。在佛家清净之地进行爱情的铺陈也似乎对某种体制的抗争,欲望偏偏迸发在禁欲之地。《玉簪记》和《孽海记》都是类似的套路。昆曲的脉络是徐徐前行的,听众的群众在不觉不知中被缱绻开来,铺设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在撩拨心弦。开场后,我在古文唱词中进行剧情的脑子构造。我在想一个事情,在听一个由家喻户晓的事情所支撑的故事骨架,如何摆脱自己的不经意和对情节的漠视。在第一折结束之后,我得到了答案:是语言填充了很多细节,变化多段的词语和句式,让整个观演的过程横生趣味。比如一开始崔莺莺说红娘抢白张生,这个“抢白”指当面说责备、训斥、讽刺与挖苦的话。我听戏之前已经内化这个词语的意思,随后遇之瞬时理解,就会有一种顺畅之感。又如酬韵一词,我听之大概就有了朦胧的感觉,前几日我在翻译苏轼传的生活,就翻译到了苏轼苏辙兄弟经常唱酬诗词,我就理解了它的意思。加之情节递进所带来的推动力,猜和验证的过程所带来的自洽感也极为美好。另外唱词中典故的运用也在当前的时空中穿插其他时空的故事,用勾勒出来的历史场景来促进对当前故事的理解。

另外叠字的运用看成绝妙,如玉扣珠连,铿锵,婉转。【雁儿落】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剌剌林梢落叶风,昏惨惨云际穿窗月。 【得胜令】惊觉我的是颤巍巍竹影走龙蛇,虚飘飘庄周梦蝴蝶,絮叨叨促织儿无休歇,韵悠悠砧声儿不断绝。痛煞煞伤别,急剪剪好梦儿应难舍;冷清清的咨嗟,娇嘀嘀玉人儿何处也!我在听这一段唱词的时候,简直拍腿叫绝。昆曲曲牌的音律有依字行腔的原则,叠词将文字的平仄凸显出来。

虽然看词重叠的音节(声,韵)完全相同,但音节的语音轻重念法不同,如"莺莺”,"姐姐"后一音节为轻声,"快快""慢慢"前一音节略轻,后一音节略重,ABB 式如"昏邓邓”,"赤力力"第一个 音节都较重,最后一个音节次重,中间音节较轻。KABB式如"是是非非""娇娇滴滴",第一,三音节次重,中间音节较轻,最后一个音节较重这样,在音节的连读中,既有字音重看(声,韵)相同的一面,又有语音轻重念法不同的一面,显示出语音的和谐悦耳:不同的一面则显示出语音的参差错落,而看词本身的音乐美,正好由同与不同这二者体现。绝对的相同,必然音调乏味:绝对的不同,又缺乏回环和谐的美感,除以上共性外,四种类型的看词又各有个性。ABBKABB式由于其音节里有两个不同的音节,字调的平仄就可以出现四种(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不同的配合,而其中以平仄交替使用为最佳,这样能使语言产生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美,反之,如果一平到底或者一仄到底,在节奏上较为逊色,只有声调时高 时低,时扬时抑,读起来,听起来,才会感到流畅。-周义芳 (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昆曲的主题经常是才子佳人,往往涉及情之所往,和情之所亡。我有个情感缺乏就是爱情的情感共鸣点极低,往往会对婚礼等形式上的爱情仪式叹其“俗套”。不过昆曲似乎在慢慢填补我这些缺乏,让我有了对真挚爱情的“假想体验感”。我初次有这种新鲜之感来自于另外一场昆曲,《浮生六记》,而本次的《西厢记》有点加深这一体验的意味。

人之情感多为复杂,理想的爱情是人之爱慕的情愫迸发出来之时,能得以回应。《西厢记》里的崔张情感被王实甫添加了波澜,不过这终将是一场喜剧,有别于桃花扇之悲剧。“喜”就来自于圆满和团圆,人之情得到抒发,爱情波折中叹和惊没有被“辜负”。病染沉疴时内心的独白我有过类似的经历,只不过我这方面悲的色彩更多一些。其实我在观演过程中还在想一件事:你需要把情寄托在他人身上么。叔本华认为:爱情的幸福感是一种错误的幻觉 爱情带来的幸福感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使人误以为本来只对种族有价值的事情也有利于个人,让人误以为爱上一个人能使自己感到快乐和幸福。性欲是一种最激烈的情欲,是欲望中的欲望,是一切欲求的汇集,而且,如果获得个人式性欲的满足,针对特定的个体,就能使人觉得有如拥有一切,仿佛置身于幸福的巅峰或已取得了幸福的王冠;反之,就感到一切都失败了。

目前的我尚摇摆在两种之间。

谈到情爱的描述,西厢记写得露骨: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更为露骨则有:

【胜葫芦】我这里软玉温香抱满怀。呀,阮肇到天台。春至人间花弄色,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

【幺篇】但蘸著些儿麻上来,鱼水得和谐,嫩蕊娇香蝶恣采。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

古人开起车来风雅而狂野!

昆昆这个版本的西厢记今年是首演,第一次演出是五一在苏州的戏曲节。但是据说当时恶评很多,就是因为首演时安排了床戏。可能编剧看恶评太多,已经删掉了这个场景。改而换之为男女共绕一条粉色丝绸含情脉脉的场景,我倒是感觉听唯美的,符合昆曲的含蓄之美。



一个十几年的自由翻译
一个10年自由翻译的生活日常、行业见闻、翻译技巧和行业吐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