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在翻译群里看别人聊天,发现一个现象:有人在暗搓搓地蛐蛐英专生。然后我定睛看了一眼他的头像和名称,原来是熟人。去年的时候,我看过他在其他群发表过类似的论调,与之附和者是另外一个秉持共同理念之人。他们俩有个共同的年龄组群(45+,男性),共同的专业背景,说话带着“年龄上”压迫气势。在其看来,英专生做医学翻译不对口,缺乏专业性。认为“只学英语就是没专业”。无论是英中还是中英,他们会说“语言的构成”和“词汇的选择”不太专业。
我们先从一个谈话者的妥帖程度来谈,这是否是一个“一言而避之”的论调呢?“只学英语就是没专业”,这就是充满对了某个专业十足的优越感。
人是多样化的,而人的人生道路也肯定是多姿多彩的。大学时读任何专业的毕业生都会有一定比例的人不进入“理所当然”的行业,人的境遇和爱好也是多样化的。前年我在置换房产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本科生也在做房产中介,我还关注了几个人的抖音。有几个差不多也都可以做到行业头部。他们在高考报志愿之时肯定不会将“毕业之后卖房子”当做自己的理想工作。这是“不对称”的就业匹配结果。据我对一个头部中介的观察,人家有着职业的敏感度、给人带来不同于一般中介的信任感,以及清晰的逻辑和伶牙俐齿。所以我猜测他肯定也是乐在其中,收入都到了头部自然肯定是很高的。
我们做个反向地类比,前文提到的那些人所说的话,大抵就相当于对这个中介说,“你一堂堂的本科生怎么去卖房子了?”
我们回到翻译这个话题本身。根据我对翻译从业者的观察,英专生做医学翻译的还挺多的。首先我本身就是一个,当然我略有不同,我是医学院的英专生。但是纯英专生做医学翻译,做得风生水起、收入颇高的大有人在。翻译市场考验译员的方式最终还是客户的认可,所谓的行业资深译员的片面之词也只是他们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其实在任何行业,甚至在人生的过程中,人有了学习能力自然什么都不怕。不要忽略人的能动性。几年前的翻译过程还算会让人处在高压的状态下,赶稿,查词,组织语言。这种高压下,人的学习主动性是很强的。一个北外英专生的学习能力能差到哪里,再加之自己的语言类型的偏好,主观能动性加客观的压力,人可能就会像海绵一样滋滋吮吸着知识。大学的专业很重要,但是也没那么重要。人的学习能力最重要。
那天跟一个同行聊到这个话题,他就说,“能思考工作中的得失怎么改进,有这个能力 专业就不重要了,学啥都无所谓”。这个说得多好!而且如今AI已经能够大大磨平英专生在专业领域的差距。
“只学英语就是没专业”这句话其实说的也对,尤其是放在当前AI这个大环境下。近些年来,语言专业似乎到了“狗都嫌弃”的境地,各大外国语院校的分数线直线下降。但是语言学习会被替代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是需要互动的,语言从自己脑子中生发继而从人的嘴巴里发出来,跟通过翻译机发出的转换语言相比,所传达的温度自然是不同的。语言只有嵌入到自己的身体内,才能有自如且真实的沟通感。其实AI在语言领域的应用可能会让人的沟通变得冰冷,而且当很多人都认为AI让沟通变得容易时,人的真实语言能力可能会下降。
当然很多人能看出来:语言专业最好是将一门语言和另外一个专业性强的学科进行结合,这样能让自己有竞争力。
我之前也遇到一个翻译,跟ta的沟通过程中我也能明显感知到其对英专生的某种优越感。最直接的一个例子是几个月之间我拿下的那个口腔学翻译。Ta在获知我拿到那本书之后,淡淡说了一下“自己一个口腔学博士看不上这个报价,都没去测试”,我心想“那ta确定一定能拿下来么”。我之前做过两年翻译团队,有医学、微生物学的博士做出来的稿子的确不如大多数英专生的。我自己作为英专生可以发个声:能进入翻译领域的英专生语言功底的很不错的,经历过系统的翻译学习,接受过高校翻译理论课的培训。虽不用拔尖,但是在这个行业混口饭自然不是难事。
历史红尘滚滚向前,科技的发展自然会淘汰很多专业。我在网络漫游中发现一种就业现象:文科stigma(羞耻感),而且还挺蔓延的。尽管现实中很多文科生的薪资不如理工科,不过有学习能力的人还是会创出一片天的。我曾有一阵子对理工科的专业有好感,后来我领悟到了一个道理:人的精神生活还是需要文科来支撑的,文科所带来的情感也更为丰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