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做中英还是英中?

文摘   2024-10-12 02:28   江苏  


一开始我想把这个标题列为“英语学习对中文学习的投射”,后来想了想,还是换成这个标题,这似乎更为贴合翻译行业中的实际性。待到有了新体验之后,我会再从另外一个层面来写““英语学习对中文学习的投射”。

本文,我会以英语翻译为例来阐述这个论题,小语种的译员可以自动替换成对应的外语语种。现在翻译行业,有三类人,只做英中,只做中英,以及中英双向。我在12年入行到17年期间,几乎只做中英(百分90为医学类的),17年之后开始做中英双向,一直持续到现在。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是13年到17年,几乎只做中英(百分90为医学类的)。我在刚毕业的半年(也就是12年后下半年),我是一个全科翻译,全科意味着中英英中都做。我现在的耳鸣就是在12年国庆节做一个英中的鳄鱼纪录片所导致的。后来选择医学为主导方向之后,发现我在中英方面速度更快,单价更高,而且翻译公司给我的中英稿件的量足以喂饱我,我就一直做着。

17年我出海之后,发现大多数的海外公司只招目标语是母语的译员,也就意味着“born and raised在中国大陆的我”只能接到英中的稿子,我遂重新进入了英中领域,期初有些不适应,最终慢慢也做得还算不错。虽然他们主要派英中的稿子给我,但是有一次被我找了一个机会通过了中英测试,进入了一个稿量的项目库,稳定地接着单价非常好的中英(大概是千字5560美元)。18年的八月份,我的稿件突然骤减,我研究发现这个中英项目库的稿子消失了很长时间。我遂发邮件问询,结果发现他们把我踢了。我一问,原来他们以我的英语不是母语为理由,将我剔除了。“我的母语是无语”!我写了一封巨长的邮件进行了辩解。原来剔除我的是他们的VMPM并不知晓。PM看了我的邮件之后,跟他们的VM讨论了一下,他们决定make an exception for me,重新把我拉回去了,后续我又得到了稳定的稿量。这个项目我后续一直在做,后续我慢慢做到了priority的位置,PM都会优先派给我。

作为英专生上学的时候,肯定中英英中都练习。遥想在翻译的初期,我更为喜欢中英,经常经翻译的作品发到人人网上,题材有散文和流行歌曲,每每翻译完毕都会陶醉一番。这种自我编织的陶醉其实像是一种假象,是自己英语学习知识储备(尤其是文学类)的局限性所致。所以等到我大三的时候再看自己大二时候的中英翻译作品就会感觉到一些幼稚。后来到了大四在准备考研阶段,我开始意识到了“母语目标语”在翻译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自己在母语的环境中所习得的文学标准厚度要远远高于英语的厚度,所以在大四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做英中比做中英要笃定很多。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开始隐隐感觉到中文的美好。

现在想想,毕业之后进入医学领域,选择做中英是基于一种稳妥和性价比的考量。技术类的翻译,尤其是医学,对于我们那个年代英语学习模式的人来说,中英很容易模仿。无论是句子模式还是用词,中英医学对来我来说很容易上手。当然也跟我的毕业院校背景有关系。容易上手就意味着我翻译的速度很快。在刚进入翻译行业的时候,中英原文1000字数,跟英中译文1000字数,前者我可能只需要一个半小时,而后者我则需要两个小时。中英的单价千字中文80,而英中的单价是千字中文60。所以在金钱的趋势下,我自然会选择中英。也就是这种职业方向的选择脉络让我获利不少。

我现在回想过当初在做中英和英中的时候,脑子中的思维逻辑是不太一样,跟中英文的行文逻辑有关系。待到17年我重新杀入英中市场的时候,我一开始甚至感到一股吃力感,主要原因是在遣词造句的时候感觉到一种乏力,选词的乏力和空洞。后来做多了,同时在做中英的时候特意多看几眼原文。比如以前一个中文的偏旁步骤就可以让我想到一个术语如何翻译成英文,我那个时候会特别将这个词语看完整,让自己的脑子加深对这个术语的中文印记加深一下。后来,慢慢地我的英中也上手了。

机翻的出现解放了我的翻译脑力,我不再将自己的体验拘泥于很局限的文字游戏。长期的伏案翻译很容易让人陷入片面的境遇,在很局部的文字上进行纠结和内耗。我开始将文字的学习升腾到一种文化层面,制造一种很整体的语言学习landscape。于是慢慢就是越来越喜欢中文,那是一种很自然的文化归属感,我开始进行文字创作,也就是我为啥频繁更新的原因。

8月份我在北京呆了一周,在崇文门一个古戏台看了一场昆曲《墙头马上》。演出结束之后,我在路上听到一位女性跟她的伙伴聊到自己的听后感,她“还是我们自己的戏剧听着舒服,虽然我经常去看西方的歌剧,但是总感觉听得不彻底。归根到底还是这种戏符合我的语言体系”。我听后会心一笑,立刻讲给友人听。他说,“这就是见过世面之后,才知道自己文化的好”。

我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一直都在进行,只是近两三年才开始有了进阶的感觉。我初期的学习很浅显,正如很多人说自己是苏迷,而他们最多也只是会几句子瞻的诗词,并在去看了苏轼展之后用几句浅表的话做个总结一样。这是一种自我制造的域境,大部分的功能是做给别人看的。我在喜欢传统文化的初期也有类似的趋势,但是没那么明显。一方面是工作忙,所看的东西很少,见到一些东西就会分享到朋友圈。近两年,我能明显感到自己沉下去,有了很深层次的一些研习和感悟。语言是承载这一系列活动的载体和工具,所以学习中文是我每日都进行的工作。所以我现在显然更爱英翻中,所以翻译《苏轼传》的时候我有发自内心的愉悦感。

现在是凌晨2点,文字先行进到这里,下次再写。明天要早起去杭州看戏。


一个十几年的自由翻译
一个10年自由翻译的生活日常、行业见闻、翻译技巧和行业吐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