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我写了一篇我的2024翻译行业总结。这篇文章无论是在小红书还是微信公众号都爆了。微信公众号文章的留言很正常,这可能跟这个平台的用户垂直度更高有关系,能看出来都是翻译领域或者学英语的人员进行评论。小红书那边就精彩了,四万四的浏览量,超过170条留言,而我并没有回复任何一条留言,因为我看他们好像吵起来了。
吵架的原因正是有关本文的主题:翻译行业会消失吗?这个话题我不想做个是与否的回答,我想反问一下“你希望翻译行业消失?”
上文吵架有个主角,我大致浏览了一下吵得最凶那层楼,是一个在日本做码农的男性,以“爹味”十足的口吻对翻译行业进行大胆预测,是有人评论“人工翻译是硬道理”(这句话本身的validity暂且不论),这位码农对这条留言进行回复,“用过chatgpt再来发表评论”。后来就是其他网友加入讨论,后来他上升到国家层面(对国内指手画脚了一番)以及对选择润到日本的理由。我感觉他甩出来这个理由应该是主要想表达,大概是proud of this decision,然后想要在互联网上进行存在感的找寻。我刚刚又看了一遍,能闻出来浓浓的爹味。
他提到“用过chatgpt再来发表评论”,这反映出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崇拜。在他看来,chatgpt代表了先进的技术力量,他可能认为自己作为码农,身处技术前沿领域,对这类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他眼中,chatgpt的强大功能能够轻易地取代人工翻译,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技术的盲目乐观,以及对传统人工翻译行业的轻视。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技术崇拜可能源于他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码农这份工作让他接触到了高科技,他将这种职业优势转化为对技术的过度推崇,试图通过贬低人工翻译来凸显技术的“优越性”,进而强化自己作为技术从业者的自豪感。
他可能在码农这一专业领域内积累了一定的自信。当他看到关于翻译行业的讨论时,就忍不住想要用自己对技术的理解来“指导”别人。这种跨领域的“指导”欲望,实际上是他在自己专业领域内优越感的一种外溢。他可能觉得自己的技术见解在任何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合理的,因为不同行业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诚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AI自然跟码农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他毕竟不是翻译圈的人。语言内部很深刻的细节、连接和情感,我并不认为他在写代码的时候能够深切的感知。他对翻译行业的悲观或许呆了自己的一些“一厢情愿”,而且是带着恶意来的。他对翻译的了解也肯定只是认为是简单的句子之间的切换,但是翻译但是也是个性化和定制化,会催生很多类别。
希望翻译行业消失的还有一类人,而且是翻译行业内部的人士。去年翻译蛋糕的缩小让很多人清闲了一阵子,翻译圈里也是哀鸿遍野。不过我通过观察发现抱怨还是集中于几个人(十几个人)。蛋糕小了,这件事是大家公认的,但是由于很多人的抱怨声音过大,导致形成了风声鹤唳的境地。我在一个翻译小群里,大概十几个人,基本上所有人都还留在翻译圈,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收入下降,大概是三分之一,不过大多数人还能保持在20万上下的水平,最差也有14万。
希望翻译行业消失自然不会是这些人(以及我),而是一些选择逃离翻译圈的个别人。我甚至在群里看到有些人去跑了外包,然后不停地在宣扬着“翻译要完”的论调。翻译市场蛋糕的缩小,直接冲击了他们的职业安全感。过去可能订单不断、收入可观,但突然之间工作量减少、收入下降,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们感到不知所措。例如,一些长期依赖某一特定翻译项目或客户的译者,当项目结束或客户流失后,会陷入一种迷茫和焦虑的状态,对行业的未来产生悲观情绪,甚至希望行业消失来逃避这种困境。
翻译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尤其是在市场不景气时,竞争更是白热化。这些希望行业消失的人,可能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他们看到其他译者能够接到更多订单,获得更好的项目,而自己却订单寥寥,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他们感到焦虑和不满。他们可能认为是同行的“抢食”导致了自己的困境,从而产生了“一损俱损”的极端心理,希望整个行业消失,这样就不用再面对这种残酷的竞争。与一些新兴的互联网行业相比,翻译行业的收入增长缓慢,工作方式相对传统,这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职业选择“错误”,进而对整个行业产生怨念,希望它消失以摆脱这种失落感。
翻译行业的规范和标准也在不断变化。比如,客户对翻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交付时间越来越短,对翻译流程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一些译者可能习惯了传统的翻译模式和工作节奏,对新的行业规范感到不适应。他们可能觉得这些变化增加了自己的工作负担,降低了工作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从而对行业的发展方向产生不满,希望行业能够回到过去简单、宽松的状态,这种不适应的心理也可能导致他们希望行业消失。
这个逻辑同样可以用到刚才那个润到日本的码农,他既然选择了给东洋人打工,可能在日本生活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发达国家的生活,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优越感。通过贬低国内,他们试图在心理上拉大自己与国内的差距,让自己显得更加“先进”和“成功”。而且国内发展的越不好,就说明自己润的抉择更成功。这是一种很不气派的心理,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正直。
这种心理背后,其实是一种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在作祟。他们将自己的个人得失和所谓的“成功”标准,完全建立在与国内的对比之上,仿佛只有国内“落后”,才能凸显出他们选择“润”到日本的英明。他们没有看到国内在不断发展进步,取得的诸多成就,只是一味地放大国内的一些问题,来满足自己内心的虚荣和优越感。
我今日忙了一整天,对比去年的一月,今年翻译行业的开端算是比较顺畅的,本周翻译业务已经开始回暖了。今日处理了很多杂乱的事情,是有关文字转换之后的步骤。这也就说明了译员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文字转换,还有转换后的调整以及对客户反馈的应答等等诸多问题。翻译并没有统一的答案,这也就决定了翻译后的译文并不总是能够一次性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
在翻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像工匠一样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文字转换只是基础工作,后续的调整则如同对作品进行打磨。译员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受众和目的,对译文进行反复推敲,确保其流畅性、准确性和文化适应性。例如,在翻译一篇技术文档时,除了要准确传达技术信息,还要考虑目标读者的专业背景,使用他们能够理解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而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则要注重语言的美感和情感的传递,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学韵味。
同时,客户反馈是翻译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客户可能对译文有不同的期望和要求,译员需要耐心倾听客户的反馈,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多次沟通和调整,直到客户满意为止。比如,有些客户可能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翻译有特定的偏好,或者对译文的格式和排版有特殊要求,译员都需要一一满足。
而且,由于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翻译很难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答案。不同的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风格,给出不同的译文。这就要求译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提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敏感度,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翻译挑战,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翻译服务。
毕(本文用时5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