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I - 译员之间的隔空互殴

文摘   2024-11-27 00:37   江苏  

从上周开始,老外那边已经呈现业务冷清的态势,国内也是零星几个稿子。鉴于我已经完成了本年度的目标,所以比较佛系,也并未将神经绷得很紧张。晚上从健身房回来,我在骤然降温的南京初冬中骑着电车,内心急迫希望踏进家门钻进被窝。因晚上也只需要工作一个小时,我在寒风中已经将内心调节到了下班模式。

洗完澡之后,我已经舒服地躺在被窝里,准备小憩半个小时。突然印度人来了邮件,邮件的标题里带着LQItag。我顿时倦意全无,此等情况在过去发生过。当然LQI如果是一个高分,也是一个无碍的事情,就怕是一个低分。由于我对既往“休息时间段总有扫兴事情”阴影,我就预感不好。打开网站,一看,果然分数不高,78分,not meeting expectations

然后我将这个项目的job ID去搜了一下历史邮件,是上个月月初的一个项目,1500字数,大概分布在接近十个小文件里。然后我的脑海中快速回溯了一个整个模糊的过程,我记得当时看到区区1500个字分布在10个文件,我心生烦恼。

LQI的全称language quality investigation,我的第一大客户没有这个步骤。我所接触的LQI步骤基本上是在印度人这边。之前合作的RWS也向我发布过LQI的表格,以及一两个国内客户。印度人的LQI出现频率很高,高到令人反感。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在发布任务的时候,会提示译员这个项目翻译做完,会有校对人员进行LQI,然后根据LQI的反馈进行修改,然后接下来走排版等步骤。这个时候的LQI属于译员的心理预期范围内。就好像是要迎接一个大考,势必会加倍认真起来。因为所有的LQI分数都会录入到译员的档案里,分数会影响到后续的接稿。我听说有的译员因为LQI分数下降到了标准之外,被中断了合作。所以我每次遇到提醒会有lQI的时候,会如临大敌。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的LQI分数会很高,大多数是90多分。

第二个LQI就是他们这种随机搞出来的,而且会弄一个上个月的稿子。我今天这种LQI就是这种unexpected LQI。这种是最讨厌的情况,也是极有可能发生低分的情况。

再者进行LQI的人员一般都是翻译公司找的peer linguist。所谓的同行是冤家,何况是做了同一个项目同一个稿子的竞争对手,所以就会发生对方评审的情况下进行恶意打分的情况。今天这个LQI我大概瞅了几眼,发现对方用词比较严苛,我能判断出来不是一个善茬。

印度人一般会告诉你LQI report is available for you to review,然后进行翻译的译员会review反馈,然后进行arguedispute。这个就一个隔空撕扯的过程,不断的撕扯。有时候就一个词语回来邮件的battle,很费时间。不过一般来说,通过dispute会提升一些分数。我的78分数,我明天会仔细撕扯一下,应该能将分数提高到85以上。但是这个撕扯的过程非常累人,如果做稿子的费脑子指数是70,那么这个撕扯的过程就是120。他们那个表格很恶心,因为显示不全,需要十分费劲得才能看出来对方改了哪里。

再说这个LQI的评分机制很严苛,很容易产生低分。首先是字数少的稿子,稍微指出来几个错误就是一个低分;而字数多的稿子,很容易出高分。这个应该是样本量的问题。问题的type分为minor, major, critical。有的reviewer会喜欢选择critical,比如一句话也就一个单复数的问题,他也会来一个critical。这种也极容易带来低分。

翻译的质量评论是在主观和客观因素下进行的,当reviewer偏主观的时候,势必会导致分数的降低。

最终回到终极大问题:Can linguists consistently deliver top quality all the time?这个要看译员对客户维护、翻译速度以及翻译单价等方面的权衡了。我记得有个翻译,曾经在自己的介绍里说“堪比母语的中英翻译”。我猜测她就是走低速磨质量的路线。直到我上个月看到ta在群里自爆收入,月收入一直没破过一万。还有一次,ta在群里说自己打了药监局的电话去要一个文件的更为方便对照观看的中英版本进行学习,其实ta手里有了不太便捷的双语版本。看到之后,我陷入了一种很滑稽的沉思之中。

我在翻译时间中发现了几种质量反馈的情况:1.不累脑子进行翻译,最终效果很好;2.费脑子的翻译,最终效果也很好;3.最可怕的是投入时间最长、自我感觉最好,然后被反馈,这种挫败感最为强烈。

毕(本文用时1个小时)


一个十几年的自由翻译
一个10年自由翻译的生活日常、行业见闻、翻译技巧和行业吐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