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和情绪小世界

文摘   2024-11-26 07:37   江苏  


旅游回来之后,看了两场京剧。我本以为周五是昆曲,所以提前从江西回南京。无奈记错日期,索性看了两天京剧。周五当天尚处在工作日,所以我带着自己的设备前往剧场。在去剧场的地铁里,我在体会自己节奏的变化,能明显感觉是匆忙起来了,尤其是我会下意识地去“抢点”,要是在列车关门的那一刻进入车厢,会感觉“匆忙的价值”翻倍,自己似乎占了什么便宜一样。这可能就是“到了特定的场域,人会被动地卷入整个环境所设定的模式”。

周末我没怎么忙碌,获得了充足的休息和一些思考。我记得每年的1月份非忙碌期,我在稿件寡淡的日子会计划着自己的休息,比如看个什么美剧,然而往往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会感觉到恍然和怅然,总有一种休息地不恰当的感觉。这个周末我想明白了,是自己对休息的预设点过高,或者目的不纯,才导致感觉自己休息地不彻底。其实休息就是kill some time,甚至是可以说waste some time。不过我有了新的体会:需要让自己所在一个情绪小世界获得一种欣然且不自责的体验即可。

刻意的安排和长期的谨慎会损害休息的质量。周日我选择躺在家里一天,在下午汲取了彻底的休息之后,内心有个需求,是干点什么。但是在休息的context下我并未动用自己的主观动能性去做一个谨慎的选择或者并未去刻意思考我应该做什么。当时的状况是纯属spontaneous,身体的倾向趋势会让我做一些动作。这是一种对休息的尊重,放弃刻意的思考。下意识的手机操作习惯让我点开了抖音。抖音能跳出来什么内容也是一个即刻的事情,在一个视频所逗留的时间长短会改变抖音对你喜好的判断,他们的算法会根据不断变化的算法来推荐接下来的视频。昨日的抖音差点被我刷成了听泉赏宝的专场,同时也穿插着考古和连云港博物馆(作为一个徐州人,隔壁邻居城市名称连云港+博物馆这两个词语还真是第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出现)的视频。然后就刷到了一本电子书:“来自一位盗墓者的自传”,先是在抖音上听了一段,突然引发了我的听书欲望,于是就找到了对应app进行聆听,同时索性直接打开电脑一边做稿子一边听,不过是慢速做稿,因为不能破坏休息的氛围。之所以又做起稿子来,是因为单单听书我会感觉自己大脑一部分过于“闲得慌”而感到无聊。

最终我通过无目的的方式找到了一种休闲的方式。听书跟读书还是有些不同,听书会让脑子的文字有种流动感,音频进入脑海带来一些思绪碰撞,同时脑中会构造一些画面。这是一种有些被动的信息摄入方式,而读书是靠着双目而主动摄入信息。我感觉是后者的信息在脑中的牢靠度更高,因为是主动且是能看得到文字的。不过平时对着电脑看文字太多太多,懒得再去看文字。

这种自传体的小说会给自己的情绪小世界带来一种覆盖,能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人在日常生活中在构造自己的情绪小世界,在维持自己的边界、保护其不受他人的惊扰,以及倘若被惊扰后如何处理小世界外界保护情绪的伤害。我感觉人所谓的“动感情”就是邀请了其他人进入了自己的情绪小世界,放下了戒备心。所以情伤之所伤人,就是因为其中的私密性被破坏了。

在听他人故事(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的)都是安稳的,不用担心自己也会陷入其中故事性中。盗墓的文字的确听起来很过瘾。作者的笔墨很有感染力,似乎就是作者构造的一种故事贴自己的情绪小世界里带着自己体验别人的生活,这也就是小说电影等叙述性媒介的魅力。


一个十几年的自由翻译
一个10年自由翻译的生活日常、行业见闻、翻译技巧和行业吐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