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昆版牡丹亭”:昆曲中的静以及各版本牡丹亭之不同

文摘   2024-10-13 11:06   浙江  

昨日我来杭州听浙昆的牡丹亭。演出的演员是浙江省昆剧团的最年轻一代。全国八大昆剧团,浙昆的最新一代比较成熟。我在漫游网络的过程中发现,他们这一代的演员已经积累了不少人气,鉴于我尚未看过浙昆的戏,遂购票前往观看。

本次杜丽娘的扮演者是方莛玉,柳梦梅则是罗轩,算这一代人中的翘楚。首先在外貌上就非常出彩,男才女貌,男子如白玉书生,女子婉约缱绻。罗轩还唱京剧,前段时间还随着浙江的程派演出了《春闺梦》。

牡丹亭是明代大师汤显祖的巨作,一开始演绎它的戏种并非是昆曲,是江西当地的弋阳腔,后来才融入昆山腔。“唱腔与曲律分属演唱与创作两个范畴,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时,并无考虑唱腔问题,只是按照南曲曲律填词写剧,即使沈璟认为其用昆山腔演唱不顺口,似乎也并无理由指责《牡丹亭》不合曲律”。所以在将牡丹亭适配昆山腔的过程中就会有调整。自然版本也会所差异。

现在全国八大昆剧团的牡丹亭都会有些许差异,但是总的框架是统一之剧情。我现场看过的牡丹亭版本有:省昆的南昆版牡丹亭、苏昆的白牡丹(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上昆的牡丹亭(罗晨雪拿梅花奖的这个版本)以及本次的折昆。看后的确感知不同的差异,此等差异体现在引入主唱词的念白的不同、开场曲的不同、个别曲牌的不同、甚至在皂罗袍的呈现方式大合唱和主仆合唱的不同。青春版的开场曲和浙昆这次版本都用了《标的》里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开始,但是似乎用的不同的套曲(可能不是这个术语)。

我有阵子习惯听昆曲里面的合唱,其中花神合唱的唱词版本每个剧团用的还不甚一致。我搜了一下:

梅兰芳1960年电影版

【画眉序】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督春工珍护芳菲,免被那晓风吹颤,使佳人才子少系念,梦儿中,也十分欢忭。

【滴溜子】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妍,惹下蜂愁蝶恋,三生石上缘,非是梦幻。一阵香风送到林园。

【五般宜】一边儿燕喃喃软又甜,一边儿莺呖呖脆又圆。一边蝶飞舞往来在花丛间。一边蜂儿逐趁眼花缭乱。一边红桃呈艳,一边绿柳垂线。似这等万紫千红齐装点,大地上景物多灿烂!

北昆 北方昆弋

【出队子】姣红嫩白,竞向东风次第开。愿教青帝护根荄,莫遣纷纷点翠苔,把梦里姻缘发付秀才。

〔旦〕催花御史惜花天,〔众〕检点春工又一年。〔旦〕蘸客伤心红雨下,〔众〕勾人悬梦彩云边。

【画眉序】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督春工珍护芳菲,免被那晓风吹颤,使佳人才子少系念,梦儿中,也十分欢忭。

【滴溜子】湖山畔,湖山畔,云缠雨眠。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惹下蜂愁蝶恋,三生石上缘,非因梦幻。一枕华胥,两下蘧然。

【鲍老催】单则是混阳蒸变,看他似虫儿般蠢动把风情扇。一般儿娇凝翠绽魂儿颠。这是景上缘,想内成,因中见。呀,淫邪展污了花台殿。〔末〕待咱拈片落花儿惊醒他。(唱)他梦酣春透了怎留连?拈花闪碎的红如片。 

【画眉序】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督春工珍护芳菲,免被那晓风吹颤,使佳人才子少系念,梦儿中也十分欢忭。

【滴溜子】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妍,惹下蜂愁蝶恋,三生石上缘,非是梦幻。一阵香风送到林园。

浙昆 五代同堂版

【出队子】姣红嫩白,竞向东风次第开。愿教青帝护根荄,莫遣纷纷点翠苔,把梦里姻缘发付秀才。

〔旦〕催花御史惜花天,〔众〕检点春工又一年。〔旦〕蘸客伤心红雨下,〔众〕勾人悬梦彩云边。

【大红袍】梅占百花魁,春到须先放。耐冰霜傲骨嶙峋。有多少诗人吟唱。到二月春光畅。沾衣杏雨,映垂杨飘荡,映垂杨飘荡。小夭桃花如浪,伴鱼郎泛远航,同入仙乡。总不似牡丹富贵,端合号花王。多子石榴,做作端阳相,蒲艾同欢赏。嗳,羡荷花在清涟之上,好似洛水神悠扬。过七夕气候新凉,近水芙蓉,淡抹浓妆。金凤爽,个个要折得蟾宫丹桂香。满城风雨近重阳,把黄菊开停当。冬月萧疎难算花开帐,雪满寒江还让腊梅时尚。

(白)我等千红万紫,正宜他惜玉怜香。

【滴溜子】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畔。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惹下蜂愁蝶恋,三生石上缘,非是梦幻。一阵香风送到林园。

(白)柳秀才,梦毕之时,好生送杜小姐仍归香闺,吾神去也。

省昆 1986年电影版(传承版)

【滴溜子】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竞开遍。湖山畔,湖山畔,云缠雨眠;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惹下蜂愁蝶恋,三生石上缘,非属梦幻。一阵香风送到林园。

〔净上〕【鲍老催】单则是景驰应变,看它春官值令,把时序迁,一般的娇凝翠绽把情牵。这是景上缘,想内成,因中现,恰柳暗花明白日晴天。他梦酣春透了怎留连,待拈花闪碎的红如片。 

(白)待我拈片落花惊醒他。

【双声子】柳梦梅,柳梦梅,梦儿里成姻眷。杜丽娘,杜丽娘,勾引得香魂乱。两下缘,非偶然。梦里相逢,梦儿里合欢。

注:传承版【鲍老催】一作“单则是混阳蒸变,看他似虫儿般蠢动把风情扇。一般儿娇凝翠绽魂儿颠。这是景上缘,想内成,因中见。呀,淫邪展污了花台殿。咱待拈

片落花儿惊醒他。他梦酣春透了怎留连?拈花闪碎的红如片。”

省昆 精华版

【滴溜子】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竞开遍。湖山畔,湖山畔,云缠雨眠;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妍,惹下蜂愁蝶恋,三生石上缘,非因梦幻。一枕华胥,两下蘧然。

【双声子】柳梦梅,柳梦梅,梦儿里成姻眷。杜丽娘,杜丽娘,勾引得香魂乱。两下缘,非偶然。梦里相逢,梦儿里合欢。

苏昆 青春版

【画眉序】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督春工珍护芳菲,免被那晓风吹颤。使佳人才子少系念,梦儿也十分欢忭。

【滴溜子】湖山畔,湖山畔,云缠雨绵。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惹下蜂愁蝶恋。三生石上缘,非因梦幻。一枕华胥,两下遽然。(作者:雁過聲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114197/ 出处:bilibili

当然我最喜欢还是江苏省昆剧院的版本,听得最多的单雯版本。成熟的昆曲演员是能让人听后升腾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是缱绻、惊叹、遗憾,疑惑是悲悯和悲伤,某些折子可能会让人潸然泪下。方莛玉在这方面还是有一点点的欠缺。我听后的感觉是演出板板正正,唱念做表都不错,但是总感觉缺点什么。

当前演出免不了剧场特色-噪音,我换了两次座位才找到安静的角落足以令我“静”下来听戏。“静”这个词今年是我生活的主题。

年初的时候我在学习儒家的经典,儒家追求的是圣贤人格,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必由之路便是“静坐”,已达到“内省,致中和”。关于致中和,《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致中和”乃儒家之最高境界,是君子必须遵循去用一生追求的准则。所以待当以儒为文化主调的文人进行文化文艺创造的时候,自然会纳入这一主题。昆曲是水磨调,天然适配儒家这种的文化基因,徐缓缱绻。人在听得过程涵养自我。很多人说“听不下去昆曲,容易睡着”。这说明涵养不够到位,这个涵养是一个动词,是滋养心性的意思。慢斯条理的曲调和音乐中会给带理顺心绪,让人达到一种“儒家的中和之境”。

儒家的静坐是一个孤独的与自己对话的过程,而听昆曲是有音乐为伴,是某种曲牌插着文字的语翼带着听众进行涵养和生发,而在此中进行“悟”的思维活动。

此次的浙昆版本不带英语字幕,所以个别唱词还是有些吃力,不过会随着剧情和基于前后唱词,进行猜测,有些过于高深的词语会将其当做一个神圣的意象,摆在某个需解决的空白处,待到后续挖掘。

鉴于我平时在家不会深入听戏,我全全将全身心听戏这一活动带来剧场来进行,往往会达到很美妙的体验。我的最大体味是每每听一次牡丹亭就会加重对某一折戏的喜欢,本次喜爱程度提高是《写真》这一折。这一折简直是昆曲、书画、独处、静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活动的综合体现。最后杜丽娘将“这形模则合挂巫山庙”,听罢我仿佛在脑中画了一副春闺行乐图。

400多年前,《牡丹亭》一出现所造成的轰动效应,在今日看来,简直就是一个事件。在昆山,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俞二娘,读完此剧后为之迷恋,在剧本上写满批注,后来竟伤心而死。而据鲍倚云《退余丛话》记载,杭州一个叫商晓玲的艺妓,一天在演出《寻梦》时,唱到“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梅根相见”一句时,竟随声倒地不起。

此次演出最后一折是离魂,这个版本的离魂跟省昆和苏昆的差别太大了,我的体验是过于平淡。《离魂》是省昆和苏昆我最喜欢的部分,浙昆这边我最喜欢《写真》部分。




一个十几年的自由翻译
一个10年自由翻译的生活日常、行业见闻、翻译技巧和行业吐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