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完没了的胖猫事件,无止无休的流量游戏

文摘   2024-05-25 14:47   湖北  

前阵子闹得轰轰烈烈的胖猫事件终于接近尾声了。其实这个新闻刚爆出来,就有读者想让我谈谈这件事,但秉承着“密涅瓦的猫头鹰黄昏再起飞”的原则,我一直等到现在才动笔。这个事件本身已经无需赘述,也不是我这篇文章关注的重点,我关注的是这个事件牵动的话语场及其折射出的当前互联网的症候。


胖猫事件可以称得上当代互联网中的“事件”的典范:从最初的“纯爱战神”“辜负真心的人吞一百根针”“无良商家送到桥边的外卖偷工减料”以及“男权”们对女性的阴阳怪气,到“这个世界真爱男”“同样重要/更加重要的XX事件怎么得不到关注”“胖猫家人吃人血馒头”,中间还穿插着各种“正常恋爱论”“社会对男性的规训”等等子话题。直到前几天警方通报出来,又是“反转了,回旋镖了”和“没反转”“70-20=50万”之间的男女大战。其剧情之一波三折、战线之冗长、支线之错综复杂,简直称得上一部文学作品。但另一方面,相信有很多普通网民,到了后面再刷到与这个事件相关的内容,只会觉得“还有完没完?”巴不得立刻刷走。

为什么这样一个称不上多重要的事情能占据公共资源如此之久?一些“女权主义者”的答案是,这个世界太爱男了。她们拿出与这个事件类似,但主角是女性的小冰冷事件与其对比,用胖猫受到的关注和怜爱远超小冰冷,论证这个社会有多厌女爱男。女权主义并不是我这篇文章的重点,我也不觉得这些人可以代表女权主义(具体可以参见我写女性主义哲学系列“在哲学中成为女性主义者”专栏合集)。我关注的是,这种解读背后预设了一种对互联网话语的运作逻辑的错误理解。在这些人看来,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所有网民平均而成的“代理人”。因为它爱男,所以它有目的性地对涉及性别不同的事件区别对待。但这并不是现实中互联网热点的运作逻辑。

现实中,互联网话语的运作逻辑是一种故事逻辑,或者说乐子逻辑。这里的乐子是广义的,包括所有能给人带来情绪刺激的东西。胖猫事件之所以爆火,是因为这是一个好故事:舔狗男和捞女(男女对立)、被辜负的纯爱(当代人的情感焦虑)、王者荣耀高手(游戏广大的群众基础)、250万元(对普通人来说扎眼的数字),每一个关键词都精准的刺激着人的神经。简直就是一部标准的悲剧,而悲剧里的反派居然还活在人间!在一个事件中,网友的惊讶、同情、悲伤、愤怒同时被点燃,简直太“爽”了。反过来,这些要素少了一个,这个事件可能也不会引发这么大的关注。更不用说,这个事件的爆火本身又触发了一系列新的关键词:被全民怜爱的男人和被忽视的女人、占用公共资源的无聊事件、别有用心的叙事者(胖猫姐姐)。警方通报的出现又满足了乐子人期待“回旋镖”的心情,提供了“女权主义者”们杀回马枪的工具,给了持最初观点的人最坚实的证据。

因此,这个事件的爆火是因为多种要素混合爆炸才所产生的无限衍义的话语效果。同理,之前的北师大陈志新副教授得到这么多的关注,不是因为他讲的具体知识,而是因为“在名利场里写诗”的好故事;再之前“巴黎捡小学生作业”的剧本之所以爆火,当然不可能因为这件事有多重要,而是因为它足够猎奇,能够激发人们的无数想象。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的是“故事的生活化”,那么互联网热点的逻辑却是“生活的故事化”:现实和虚幻的边界被模糊,个人的生活被征用成了供网友们享乐的故事,一次性使用完都丢掉,对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再也不过问。我相信一年过后,没有什么人会记得谭竹这个名字,毕竟对他们来说,这不过是他们一年前看过的一部悲剧作品的反派名字。

当然,我不会停留在“生活的故事化”。我们需要进一步探问的是,导致这种现象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有很多人会批评,说像胖猫事件这类事件(包括娱乐圈事件)不应该得到这么多关注,应该把版面留给更值得得到关注的事件。事实上,这句话的逻辑和“明星不应该得到这么高工资,应该把更高的报酬给科学家”是一致的。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撕裂,一面是我们觉得重要的事件、职业得不到应有的资源,另一方面,那些娱乐性、本应是派生性的东西却得到了“过多”的资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决定工资的是劳动力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的价值分配从来不服务于贡献标准(或任何应然标准),而只服从于价值增殖的规律。我们固然可以作出规范上的判断,资本家不应该不劳而获,没有真材实料的明星和哗众取宠的网红不应该轻松赚到普通人一辈子赚不到的财富。但这种“不应该”却是现实,是资本逻辑中的“应该”。同样,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金钱、资本。流量的运作逻辑和分配逻辑也是资本逻辑。一个事件被分配到多少流量,不取决于它是否重要,是否需要被关注,而取决于它的流量能不能增殖,它能不能让营销号赚钱,能不能让平台坐收渔利。这正是为什么胖猫事件这样的故事可以享有这么多的流量:它能刺激网民的情绪,能制造对立、争吵;但它又足够“安全”,不会触及任何敏感问题。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剥削呢?数字劳动理论就认为,刷手机是一种知识文化消费,也是一种免费劳动:它消耗我们的注意力,用我们的关注赚取利益,却没有向我们提供任何报酬。福克斯认为,在同一数字劳动过程中,用户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方面,用户为自身和他人生产了使用价值,即创造出了一种用户与公众能见度之间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用户为资本生产了使用价值,即广告产业的目标广告空间。对于媒介资本家们来说,上述两种使用价值都可转化为交换价值,即转化成广告产业所需要的广告空间和用户所生产的信息。当一个人认真跟进胖猫事件,全情投入于各种相关辩论时,或许他已经在无形中被剥削着。(关于平台资本主义和数字劳动理论的更详细介绍,详见数字资本主义批判导论

看到这,你应该明白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胖猫事件本身不重要,它延伸出来的(大部分是)低质量的讨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之后还会有数不胜数的胖猫事件被推上热搜第一,供无数网民消费。胖猫事件总会有被人遗忘的一天。但如果流量至上、乐子至上的底层逻辑不改变,这无止无休的流量游戏就不会因为任何一个胖猫事件停止。

晕眩 Schwindel
一个左翼哲学社会科学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