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激进左翼四剑客”那篇文章发布的当天(2月25日),本公众号的关注者已经达到10000位(由于那篇文章的爆火,截止本文章发布的时间,已达到16406位)。在此郑重感谢各位的欣赏。本篇文章将回顾我写作这个公众号这一年半的心路历程,公众号当前的定位以及近期内容的规划。关于2023年公众号文章的分类整理,详见【年终总结】有理想、不麻木、爱智慧
回顾与反思
这个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发布于2022年11月3日。我本人比较喜欢阅读和思考,但并不是一个勤快的人,因此想到用面向公众的写作来督促自己的学习。早期的文章大多理论性不强,更多是自己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朴素思考,内容比较零散,也没有明确的立场。我做的第一个专栏是23年寒假开始的“在哲学中成为女性主义者”,对我自学的女性主义理论进行了整理,但现在看来写得太冗长,对材料的选取也比较杂乱。随着哲学学习的深入,我开始写“哲思随想”系列的一些哲学随笔。这一阶段的写作比较缺乏读者意识,更多是我个人的思想日记。
一篇转折性的文章是23年6月20日发布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十个误区”。那阵子我开始阅读马克思的文本,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深刻地感受到懂马克思的人眼中的“马克思”和大众眼中的“马克思”根本不是一个东西,甚至很多对马克思的批评者完全不了解马克思,因此我写了这篇普及性质的文章。这篇文章成为了这个公众号第一篇破万阅读的文章。这篇文章的爆火让我意识到,虽然互联网不缺左翼思想的学习材料,但至少在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真正面向普通读者的、高质量的普及仍然有限。因此,我开始写作如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四个范式、什么是马克思的“辩证逻辑”?、对教材马哲的系统性批判等文章。
另外,无论是不那么理论化的思辨还是基于左翼立场的批判,我一直坚持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评论。(详见“现实观察”和“青年困境”这两个栏目)这些文章中有的大火了,也被骂惨了,有的10w+阅读量后被举报删除了,有的则发也发不出来。但从去年11月开始,我就没有写过这类文章。其中一个原因是,我意识到有时这类文章获得很高的传播度,只是因为立场而非内容。许多骂我的或支持我的人可能根本没有读完文章,就大谈自己对这个事件的看法。这并不意味着之后我就不再写这类文章,不过我会要求自己真正提出一个新角度,而不只是赚流量。
我曾尝试过做一段时间b站,目前停更了。主要原因是我不会剪辑,而b站目前主流的知识分享视频大多有很好的呈现形式。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不太喜欢讲东西准备逐字稿或者直接念公众号的文章,比较喜欢在讲的时候有一定发挥,但因为视频这个形式(不像平时的展示和报告)会让我只要有瑕疵就得重新录制,因此比较耗费时间。如果有会剪辑的读者或者有什么视频建议,都欢迎联系我。当然目前主要精力肯定是放在公众号这边。
关于广告,我之前本来打算开始接广告文章,但由于公众号本身体量还不够大(不能把一些广告放在副栏,而我希望我公众号的主栏一定是我的文章),加上我希望保证读者的阅读体验,所以接过一次后就没有再接了,最近的文章连文中插入的广告都取消了。我写作的初衷本身不是为了收益,但有一定的激励肯定是好事。因此如果您阅读我的文章觉得有收获,希望您可以通过转发和打赏的方式进行支持。我始终觉得,“知识付费”应该是后付的,因为如果你不阅读完一篇文章,你怎么知道它有没有给你带来智识的长进呢?
最近两篇关于法兰克福学派和激进左翼的文章取得了惊人的关注(关注者翻了整整一遍)。我想,这至少反映了这些内容在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相对是稀缺的。我之后也将尽力为对这类内容感兴趣但没有渠道的朋友提供桥梁。(之后的分享性文章都会附上推荐阅读)
当前定位与将来规划
前阵子我修改了公众号的简介:
分享改变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包括但不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政治经济思想、社会学与社会批判理论、哲学杂谈。同时也会基于本人立场对一些社会热点进行评析。(本人b站账号:晕眩_Schwindel)
我希望分享的是“改变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这些思想曾经深深刻入人类历史的轨迹,又与我们今天的世界仍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当然属于这样的思想,但我也不希望我的公众号仅仅是一个传播马理论的平台,我始终觉得,马克思主义思想要有生命力,就必须被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论域中被关照,必须要与它的外部进行交流。因此,即使我知道超过八成的读者关注我都是因为马克思或者西马相关的文章,但依然会分享一些非马克思(但肯定不是反马克思)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社会评论不再是这个公众号的重点,但如果有让我很想发声的内容,我也会尝试给出我的角度。
我将于近期开启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新栏目。这个新栏目很大胆,我筹备了很久,希望能够给各位读者带来收获。公众号有了这样的体量,在内容上自然也需要更加审慎。我个人的学识和涉猎终究有限,因此我将增加约稿,专业的人写专业的内容,我自己没有研究过的话题就不随意写。同时,我也非常欢迎想分享自己学习或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或自己的独到想法的朋友向本公众号进行投稿。关于更新频率的话,大概会在每月三更左右,当然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如果我没时间写作也会转载一些我觉得值得一读的文章。
Q&A
Q1:我的专业/学历/院校是什么?
A1:暂时还不想透露太多个人信息,大家也不用问啦。
Q2:如何进行哲学自学?
A2:我之前其实写过一篇文章()。最基本的建议肯定还是先读一本西方哲学史+一本专题性哲学导论(比如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所罗门《大问题》),之后就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专题阅读。由于有许多新朋友因为近两期西马的内容关注我,因此再次推荐一下衣俊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关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吉登斯在《资本主义与现代理论》中介绍马克思的部分是一个不错的导论。何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教科书,但体量巨大,各位读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当然现在互联网上也有很多学习资源,但还请大家仔细甄别。就我个人感受,真的要“走进哲学”还是需要直面书本的。
Q3:哲学/马哲在当今的意义?
A3:上面那篇文章其实也回答过了。我不想再重复“提供看待世界的新视野”“批判性思维”“思想境界”这种标准答案。至少,学哲学可以知道哲学不是什么,真正有价值的思考不是什么,以免被一些借哲学/思想之名的话语俘获。
关于马哲,如果你刚关注我,你会收到一句“不是看见了希望,而是看本身就是一种希望”。或许这个时代让许多人感到无力,看似学不学习马克思并不会对许多人的生活造成什么实际的变化,但不能将一个阶段的特征上升为永恒的定律,是历史唯物主义教会我们最基本的道理。只要我们还愿意去看、去相信、去坚守,本身就是最大的希望。我们不可能预见到未来会怎样,因为未来与我们有关。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意义,就是它当今的意义。
Q4:是否有建读者群的打算?
A4:目前是没有的,因为我可能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管理。有问题直接私信和我交流即可。
Q5:我接触哲学的契机
A5:说来惭愧,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高中的时候觉得什么现代主义、存在主义、解构、规训听起来特别厉害,于是选了相关专业。后来,我发现这些词好像都和一个叫“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词相关,遂开始了专题性的学习。(想来高中在食堂排队的时候捧着本尼采或叔本华读,现在想来并没有读懂多少,大抵是一些文青的附庸风雅吧);
(2)“异化”,虽然马克思最早用于雇佣劳动,但我想所有在中国参加高考的学生都或多或少体验过这个词。虽然那时还什么都不懂,但总有一个倾向,我想弄明白人为什么会“异化”,我想“反思”、“批判”,这或许是我选择学习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3)我(至少以前)是一个自持甚高的人。高中时我最想选的专业有两个,一个是数学,一个是哲学,因为我觉得这两门学科是“道”而非“术”,而且是最基本的“道”,是人类智性的巅峰。(当然现在我改变了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