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开放包容与LGBTQ:来自公众号读者的观点

文摘   2024-08-01 20:39   英国  

我前几天发布了【投稿征集】巴黎奥运开幕式,开放包容还是觉醒病毒?这篇文章,希望能听听我这个公众号的读者们对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中争议元素的看法。这几天来我收到了将近20条私信,其中有许多详细、认真的分析。我在此感谢每一位发表观点的读者。本篇文章是对部分读者观点的展示。由于篇幅有限,我不可能选取所有读者的投稿,也不可能将每一位读者的回复完整地呈现,但我希望至少能大致呈现出来自不同立场的读者的观点。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激化对抗,而是试图达成一些共识。

有不少读者认为这个开幕式“过了”,认为虽然不应该反对性多元,但应该反对在这种面向全世界的舞台输出这种文化,比如一位名叫何皓天的读者就认为:

所谓多元文化如果持续霸屏,那就是强制主流。平权平过了头就是优先。极左和极右就如同黑条纹的白马和白条纹的黑马一般,本质没有区别。奥运开幕式来说,这种世界级的交流大多都会寻求一种求同存异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地理人种文化风气的差异客观存在,你可以展示世俗共识上的美,但你不能按着头强迫别人欣赏一些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东西你说要是在中东某些国家给你在这种舞台上表演个戴头巾的妇女被抽鞭子,你能接受吗?肯定有人就会说落后了。那么问题来了,裸体lgbt和戴头巾抽鞭子,极左极右在这种场合下有什么区别吗?

但也有读者反对这种“我不歧视,但你不要宣传”的论调,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如这位叫幾何學模樣的读者就指出:

不歧视,意味着将LGBT+与传统二元性别认同、异性恋一视同仁,承认二者拥有相同的宣传权利。但这是非常奇怪的,如果在开幕式中加入性少数的演员和元素是宣传LGBT+,那么,过去在公共媒体上出现的顺性别演员和表现异性恋恋爱、拥吻的桥段,不就是在宣传顺性别和异性恋吗?保守顺直男性共同体将女性主义、有色人种、同性恋等性少数者全部斥为政治正确版本t0”,以致于他们的世界只剩下男性政治正确两个部分,这本身就是一种霸权。

还有更多读者表达了对这次事件折射出的非我族类、虽远必诛的民族主义狂热的担忧,如这位叫欸乃。的读者就认为:

多元开放,即允许并接纳我自己的思想不是他人世界的边界,在我之外有许许多多与我不同的其它事物和人存在这个事实。允许和接纳拒斥多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开放的表现。反过来说,把多元二字化为执行暴力的抽象空洞符号,其实是把多元推到同一的窠臼里了。 但是,非要在脑海中制定单一标准、划定世界的唯一边界,继而强行把多元夷平为同一,这不仅是暴力的,在操作上同样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捍卫不认可、不接受法国思想LGBT文化这种观点的存在;但我们反对持这种观念的人对认可者接受者的辱骂和网暴,比如但凡说一句对巴黎开幕式的正面评价,都会被拒斥者骂成洗、跪、狗、舔……

当然,上述批判同样适用于一听到有人不喜欢开幕式就给对方扣上“封建落后”“大清”的帽子的网友,这本身就是对他们捍卫的开放包容的践踏。

还有些读者提醒我们,LGBT运动、文化并不等于性少数群体,跳出“包容-保守”的单向度叙事,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在捍卫性少数群体的权利的同时反思、批判LGBTQ文化。比如这位匿名的读者就认为:

就我观察不论是反对的LGBT+的,还是认同LGBT+,都自行将LGBT+和性少数群体进行强捆绑,忽略了LGBT+可能只是套叙事而已。LGBT+膨胀到现在已经有九十多种了。这种现象到底是因为真的有这么多种类,还是只是很多人为了赶时髦硬搞出来的?如果因为基本的物质基础无法再支撑社会稳定而造成大规模混乱的话,会有多少原本为赶时髦而加入到LGBT+的某些人反水,去诬陷那些真同性恋和做过变性手术的人?我一直觉得国内性少数群体的诉求不明确,很多人就只是跟着欧美走,好像觉得欧美的骄傲月就是自己的目标。但是与异性婚姻关系有相同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不才是性少数群体的诉求吗?

性少数呼吁平权,但它需要在现实社会当中进行斗争才能获得,一个群体脱离物质生产圈地自萌的群体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平权。如何平权,我想从一个词——统战——入手。性少数群体应该将自身的诉求置于更普遍的追求,如生活保障、劳动尊严、劳动权益之中,在物质的矛盾斗争中获得自身的主体性 与其说性少数在自由王国中处于什么位置,不如想想在追求自由王国的过程中,性少数要做出什么贡献。

对于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批判,博主有些担忧。但我倒觉得性少数群体同样可以立场鲜明的批判甚至反对这场开幕式,这场开幕式当中充满了刻板印象。性少数和性多数一样,都是生活当中的一般人。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相当于把骄傲月游行给搬上来了,可是骄傲月真的骄傲吗?它难道不是在制造刻板印象,性少数陶醉于放纵之中,然后缴械投降吗?如果性少数群体只是在文化上非常耀眼,可是在政治上实质缺席,那么这种文化能持续多久?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LGBT+叙事?这就很值得思考了。

最后,我想分享一位在法国读书的读者Yukiho向我的投稿。我发现国内互联网的讨论,无论是“反思”还是“文化自信”,关注的都是我们自己。“法国”“LGBT”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抽象的符号,不过是用来批判“蒙昧老中人”或者“土殖洋腿子”的工具。因此,我想请各位认真地阅读下面这篇文字,看看真实的法国:

你好,我是在法国上学的学生,我想表达一下我看到的一些文化差异和误解。在看到公众号征集看法的帖子时,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对于法国人而言,什么是政治正确法国部分城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实现了同性婚姻合法化了,也许在街上散步的时候,就会碰到跟同性伴侣以婚姻形式生活的七十岁老人。我曾侧面询问过,他们的家人对此是怎么看待的他们的家人表示对此习以为常。所以同性恋在法国社会中,其实不算是一种政治正确,而是完全被合法合理化的。上到七十岁老人,下到小孩子,都知道异性恋不是唯一的取向。在学生上初高中的时候,老师会教他们如何去面对,如何做安全措施。包括法国的一些政客就是公开性取向的。法国已经很少会有人争议这个事了。和我们想象中有所不同的是,同性婚姻合法化并没有导致同性恋的泛滥。比如全班六十个人,同性恋不到一个,甚至没有都是比较常见的。

但是对于跨性别者,周围的环境似乎就没有那么友好。曾有一位16岁少年,几年前因为跨性别装扮在学校被霸凌,于清晨卧轨自杀。我和我的朋友也接触过一些跨性别者,这个在人群当中的比例更少了。他们并不是受外界环境或教育影响,所以才对另一个性别有向往之情,真正推动他们行为的是他们生而如此。比如一个男生,他很想做女孩子,在着装打扮方面想穿裙子,想留长发,通过服药和手术来改变性别,在这个过程中他承受别人的嘲笑,甚至亲戚因此跟他们家断绝往来,他们的内心痛苦而自卑的,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想再回到原本生理上的性别了。

我不认为多元是一种霸权,参差多态本来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只是互联网兴起了,让我们知道了原本不在我们现实活动范围中存在的人和事,对我们原本的观念产生了一些冲击。从我们古代的小说,到近代的社会调查,都说明这些群体在古今中外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这届奥运会想体现出不同群体之间的平等与爱,但是对我们来说,这是很难的。我们在很多社交场,都在努力掩饰真实的想法,面对父母的时候,都很难表达爱,遑论到把这种感情扩大到无法共情的陌生群体身上。

裸体元素在这届奥运会上比较受争议,但是在法国的艺术表演中是及其常见的。法国几乎每个街区都有剧院,艺术家在各地巡回演出,酒吧里时常有表演,除此之外还有街头艺术表演,每天都会有演出。为了主题的展现,表演者赤裸是很平常的事。就像一个博物馆里的雕塑和绘画,几百个都有裸体元素,看第一幅的时候觉得是淫秽,看了几百幅后重点就变了,即使是个外行也开始观察他们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了。

很多人觉得法国很开放,这种开放是理念的开放,比如很少干涉别人什么时候结婚,很少对别人的私事发表意见。但是每个人的私人界限都很清晰。我周围的法国年轻人,大多只谈过一两次恋爱,在国内大家眼里的渣男渣女,在他们眼中也是渣男渣女。法国有左派和右派,他们眼中的好人是以左派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右派保守的态度对待自己。

这次奥运会蓝色酒神的扮演者是Phillippe Katerine.他很热爱中国文化,他在开幕式上歌唱的是:

Est-ce qu’ il y aurait des guerres si on était resté tout nu ?

假如我们全都一丝不挂,还打仗吗?)

如果不喜欢,尊重就好,因为引战并不是表演者们的本意。这次奥运开幕式,法国社交平台上也有质疑声但大部分人还是持欣赏的态度。比这个表演更有突破性的、尺度更大的演出有很多,这次开幕式上的表演还是相对温和的。主要是普通民众对奥运会的热情不高,很多人认为奥运会是有钱人的游戏。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想法。在当今极化的舆论环境想理性讨论这样一个高度敏感的事情是很难的。当前的人们喜欢短平快,喜欢直奔结论、立场,仿佛一个人只要支持开幕式就是被西方意识形态洗脑,不支持开幕式就是落后蒙昧的民族主义。但现实没有那么简单:LGBTQ不等于性少数群体,性少数群体不只是白左、身份政治、“美西方意识形态”;同时,批判LGBTQ不代表蒙昧封建,批判自由主义也不等于狂热民族主义。面对那些我们不熟悉之物,我希望大家能用倾听的耐心和理解的努力取代简单的标签和敌友划分。这并不是说斗争不重要,而是说我们要弄清楚我们真正反对的对象是什么,不要“误伤友军”。要实现这些转变或许没那么容易,但我想这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


晕眩 Schwindel
一个左翼哲学社会科学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