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本是上一篇文章资本:工具还是主体?的一部分,但因为内容独立性强所以独立出来,主要适合对经济学有一定了解的读者阅读。
资本总是和利润(利率)挂钩,那么为什么投资能够带来利润?主流经济学提出了三层解释:
(1)从生产过程来看,利润来源于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总产出的贡献(不同要素的价格又取决于其稀缺性);
(2)从投资过程来看,利润源于投资者的节欲:主流经济学认为当下花100块钱的效用比明年花的效用更高,因此利润是对投资者忍着不花着100块钱的奖励。
(3)从成本来看,主流经济学在生产成本中加入了“企业家的正常利润”这一项,换言之,他们认为利润是企业家有权索取的份额,是对企业家管理才能以及承受风险的企业家精神的奖励。他们宣称企业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经济利润为0,其实无非是把政治经济学看来属于剩余价值的那部分提前划归到了成本里而已。
在政治经济学看来,主流经济学为资本家占有利润率的辩护是站不住脚的:
(1)主流经济学衡量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的标准是资本的边际贡献率(生产函数对资本品数量的导数),但这一概念只具有数学意义,并不能证成这部分产出是资本家的“应有份额”。与之相对的,政治经济学认为工资和利润的分配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2)节欲的观点看似符合我们日常生活的观察,但它并没有真正指出利润的来源,资本家的忍耐本身并不创造财富。“钱生钱”不是节欲论的结果,而是节欲论预设的前提。
(3)关于成本,“正常利润”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正如安瓦尔·谢克在《资本主义》中指出,在残酷的资本主义竞争下,“没有任何资本可以保证其利润,更不必说‘正常’利润率了。事实上,所有的资本在某些时刻都会遭受损失,并且在每一个给定的时期都会有某些资本深陷赤字。”
与主流经济学对利润问题的讳莫如深相比,政治经济学对资本和利润的解释是简单清晰的:利润来源于生产过程中的剩余劳动,即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和他们的实际报酬的差额。而资本正是在用货币雇佣劳动——生产商品——出售商品获得货币(价值实现)这一循环中实现自我增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