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承压,第二增长曲线乏力
海信集团旗下共有5家上市公司,分别是海信视像、海信家电、三电控股、乾照光电、科林电气。除了黑电业务的海信视像外,其余四家都是收购来的。
这其中,海信家电的前身是科龙电器,2006年由海信集团收购,随后将自身白电业务注入。如今海信家电已经是海信集团旗下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市值超过400亿。
2003年,海信与日立共同投资设立海信日立,进军中央空调业务;2019年,海信家电并表海信日立。自此,空调业务成为海信家电最核心的业务,收入占比将近5成。
除了白电主业外,近些年海信家电也在积极探索第二增长曲线。2021年,海信家电斥资13.02亿元,并购日本三电株式会社,进入汽车空调、汽车空调压缩机、整车热管理系统领域,希望借此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那么,一番布局之下,海信家电的业绩如何呢?
纵观海信家电近些年的业绩情况,虽然收入在加速上升,但净利润却非常的不稳定,在2018年和2021年都出现了大规模的下滑。
尽管自2021年后,海信家电净利润恢复增长,且今年三季报27.93亿的净利润已经几乎达到了去年全年的水平,但增长之中却透露着隐忧。
单看三季度业绩,海信家电的表现并不好。在营业收入同比下滑0.08%的同时,净利润大跌16.29%。与之对应的是,头部企业美的、格力、海尔三季度净利润都实现了正向增长。
业绩的困境,充分反映了海信家电自身竞争力的缺乏。同时,第二增长曲线的打造,也没有如预想般对业绩起到推动作用。
汽车空调等业务被归类为其他主营,今年上半年,海信家电其他主营产品收入为60.73亿,相较上年下降0.73%。相对于暖通空调和冰洗产品,不仅体量小,且毛利率要更低,难以成为业绩增长的驱动力。
并且,家电企业跨界汽车零部件这件事,格力在很早之前就进行过试水,同样难以产生很好的协同效应。
业绩承压,第二增长曲线乏力,海信家电该如何挽回颓势?
海外业务毛利率低,缺乏竞争力
当内需消费不足,出海成为企业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家电出海更是成为近几年行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全国2024年前8个月出口重点产品中,家用电器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4.7%,在连续实现18个月正向增长的同时,其增速也在不断加快。对比2023年全年3.8%的增速,2024年前8个月的家电出口增长率提高了10.9%。
目前海外业务,已经成为头部家电企业重点布局对象。截止到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团的海外收入占比超过4成,海尔智家的海外收入占比更是超过5成。
海信家电,最早通过OEM代工模式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积累了丰富海外市场经验和资源。
但代工利润率低下且缺乏品牌自主性,所以在2006年,海信提出“海信未来发展,大头在海外”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砍掉了大量代工订单,对外输出自有品牌。
目前海信家电的海外业务增长迅速,今年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实现182.05亿,相较上年同比增长27.87%,占到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7.43%。并且海外收入中,超80%都是来自海信家电的自有品牌。
可即便是发展自有品牌,海信家电依然没有摆脱海外业务利润率低的困境。
海信家电的国内业务毛利率常年在30%左右,而海外业务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只有11%,差了将近三倍。即便是在同行业中对比,美的集团和海尔智家的海外业务毛利率都在30%左右。
可见,海信家电在国外的盈利能力真的很低,随着海外业务占比的提升,反而拉低了整体利润空间。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海信家电自己的解释是销售模式不同,海信家电的海外业务是买断模式,不承担海外拓展费用,所以毛利率低。
但即便是对比净利率,海信家电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率为5.9%,而同期的美的和海尔分别是10.08%和7.61%。在盈利能力上,海信家电和头部企业存在明显差距。
所以推测海外业务毛利率低的实际原因:一方面,海信家电海外生产能力不足,需要通过国内工厂满足海外订单需要,这大幅增加了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受到品牌竞争力限制,海信家电在海外很难以高价竞争,只能以价换量,以牺牲部分利润的方式,打开市场。
内销外销发展的不均衡,反映出海信家电出海之路的坎坷,也是海信家电当下主要矛盾点之一。
海信换帅,能否并购破局?
结语
海信家电的现状,显示出了二梯队品牌的尴尬境遇。当行业增长乏力时,二梯队品牌缺乏竞争力的劣势就会充分显现出来。
出海、产品升级、第二增长曲线、并购,海信家电拥有很多路可以选,但每一条路都不是那么好走。
此次换帅,“年轻化”的管理层登上舞台,能否带领海信家电焕发新机呢?我们拭目以待!
给大家推荐个优质的公众号「新能源投研所」,这里有最深度、最前沿的新能源领域垂直投研,覆盖锂电、光伏、风电、氢能等主流细分行业的投资机会挖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最后,别忘了点“在看”。
您的在看,是我创作的动力。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