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亿家电巨头,进退两难!

文摘   2024-12-14 20:01   山东  

房地产行业的持续低迷,让所有家电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在激烈的存量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换句话说,家电行业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海尔智家的答案是“出海”,格力电器的答案是“跨界投资”,美的集团的答案是“出海+多元化布局”。


头部企业,尚且可以凭借自己的规模优势、竞争优势、品牌优势,保持业绩的正向增长。


但对于处在二梯队的海信家电来说,目前的处境却异常尴尬,到了业绩承压的关键时刻。

三季度承压,第二增长曲线乏力


海信集团旗下共有5家上市公司,分别是海信视像、海信家电、三电控股、乾照光电、科林电气。除了黑电业务的海信视像外,其余四家都是收购来的。


这其中,海信家电的前身是科龙电器,2006年由海信集团收购,随后将自身白电业务注入。如今海信家电已经是海信集团旗下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市值超过400亿。


2003年,海信与日立共同投资设立海信日立,进军中央空调业务;2019年,海信家电并表海信日立。自此,空调业务成为海信家电最核心的业务,收入占比将近5成。

 


除了白电主业外,近些年海信家电也在积极探索第二增长曲线。2021年,海信家电斥资13.02亿元,并购日本三电株式会社,进入汽车空调、汽车空调压缩机、整车热管理系统领域,希望借此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那么,一番布局之下,海信家电的业绩如何呢?


纵观海信家电近些年的业绩情况,虽然收入在加速上升,但净利润却非常的不稳定,在2018年和2021年都出现了大规模的下滑。

尽管自2021年后,海信家电净利润恢复增长,且今年三季报27.93亿的净利润已经几乎达到了去年全年的水平,但增长之中却透露着隐忧。

 


单看三季度业绩,海信家电的表现并不好。在营业收入同比下滑0.08%的同时,净利润大跌16.29%。与之对应的是,头部企业美的、格力、海尔三季度净利润都实现了正向增长。

 


业绩的困境,充分反映了海信家电自身竞争力的缺乏。同时,第二增长曲线的打造,也没有如预想般对业绩起到推动作用。


汽车空调等业务被归类为其他主营,今年上半年,海信家电其他主营产品收入为60.73亿,相较上年下降0.73%。相对于暖通空调和冰洗产品,不仅体量小,且毛利率要更低,难以成为业绩增长的驱动力。

 


并且,家电企业跨界汽车零部件这件事,格力在很早之前就进行过试水,同样难以产生很好的协同效应。


业绩承压,第二增长曲线乏力,海信家电该如何挽回颓势?


海外业务毛利率低,缺乏竞争力


当内需消费不足,出海成为企业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家电出海更是成为近几年行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全国2024年前8个月出口重点产品中,家用电器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4.7%,在连续实现18个月正向增长的同时,其增速也在不断加快。对比2023年全年3.8%的增速,2024年前8个月的家电出口增长率提高了10.9%。


目前海外业务,已经成为头部家电企业重点布局对象。截止到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团的海外收入占比超过4成,海尔智家的海外收入占比更是超过5成。


海信家电,最早通过OEM代工模式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积累了丰富海外市场经验和资源。


但代工利润率低下且缺乏品牌自主性,所以在2006年,海信提出“海信未来发展,大头在海外”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砍掉了大量代工订单,对外输出自有品牌。


目前海信家电的海外业务增长迅速,今年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实现182.05亿,相较上年同比增长27.87%,占到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7.43%。并且海外收入中,超80%都是来自海信家电的自有品牌。

 


可即便是发展自有品牌,海信家电依然没有摆脱海外业务利润率低的困境。


海信家电的国内业务毛利率常年在30%左右,而海外业务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只有11%,差了将近三倍。即便是在同行业中对比,美的集团和海尔智家的海外业务毛利率都在30%左右。

 


可见,海信家电在国外的盈利能力真的很低,随着海外业务占比的提升,反而拉低了整体利润空间。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海信家电自己的解释是销售模式不同,海信家电的海外业务是买断模式,不承担海外拓展费用,所以毛利率低。


但即便是对比净利率,海信家电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率为5.9%,而同期的美的和海尔分别是10.08%和7.61%。在盈利能力上,海信家电和头部企业存在明显差距。

 


所以推测海外业务毛利率低的实际原因:一方面,海信家电海外生产能力不足,需要通过国内工厂满足海外订单需要,这大幅增加了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受到品牌竞争力限制,海信家电在海外很难以高价竞争,只能以价换量,以牺牲部分利润的方式,打开市场。


内销外销发展的不均衡,反映出海信家电出海之路的坎坷,也是海信家电当下主要矛盾点之一。


海信换帅,能否并购破局?


面对当下困境,海信最近有一个大动作。


11月12日,海信家电发布公告,原董事长代慧忠先生辞任,选举原财务负责人高玉玲女士为新的董事长。

 

不同于代慧忠的技术背景,“80后”的高玉玲不仅更年轻,且拥有丰厚的资本并购经验。早在2018年海信收购欧洲Gorenje时,高玉玲就担任财务组负责人。


所以,三季报业绩承压之际换帅,叠加海信之前层出不穷的并购动作,很多人都认为,此举是为了加速海信家电未来的并购步伐。


对于大型家电企业来说,在存量竞争之下,通过并购的方式,接入新的产品、新的技术,进行规模扩张,无疑也是破局之法。


但就目前海信家电的情况来说,并不是并购扩张的好时机。


刚才也讲到了,海信家电业绩不稳定、第二增长曲线乏力、海外缺乏竞争力,即便是对外并购扩张,也需要足够的资金和优异的业绩作为支撑。所以相较于并购扩张,当务之急是稳定基本盘,提高产品力、实现业绩稳定增长。


另外,从目前的资产结构来看,海信家电存在很高的经营杠杆,盲目扩张无疑会增加财务压力。


从报表看,海信家电的财务状况还是相对健康的。但比较引人注意的是,海信家电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3%。


而在负债中最大的一项是应付账款及票据,2024年三季报达到286.05亿,占到总资产的比例是41.72%。也就是说,海信家电的资产里,有超4成都是欠的供应商的款。


 
占用供应商货款用作自身经营,说明海信家电对上游有充足的话语权,同时,也说明海信家电利用了上游货款给自己不小加了经营杠杆。


这就需要海信家电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以应对上游结款。但与同行业对比,海信家电的流动比率并不高,2024三季报只有1.03,流动资产勉强能够覆盖流动负债。

 

所以,如此高的经营杠杆下、对流动性又有着较高要求,海信家电似乎并没有那么多钱拿去并购。

结语


海信家电的现状,显示出了二梯队品牌的尴尬境遇。当行业增长乏力时,二梯队品牌缺乏竞争力的劣势就会充分显现出来。


出海、产品升级、第二增长曲线、并购,海信家电拥有很多路可以选,但每一条路都不是那么好走。


此次换帅,“年轻化”的管理层登上舞台,能否带领海信家电焕发新机呢?我们拭目以待!


给大家推荐个优质的公众号「新能源投研所」,这里有最深度、最前沿的新能源领域垂直投研,覆盖锂电、光伏、风电、氢能等主流细分行业的投资机会挖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最后,别忘了“在看”。

您的在看,是我创作的动力。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雷达
专注上市公司研究,解析内在商业逻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