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巨轮搁浅!

文摘   2024-12-28 20:01   山东  

五粮液的报表里,藏了多少秘密?


在五粮液的报表里,有一个数据很不起眼,但却很好地反映了其产品销售的现状。


这个数据就是预提费用


预提费用,是五粮液对经销商的补偿以及销售返利。奇怪的地方在于,五粮液上半年销量在下滑,而预提费用在猛增。


2024年上半年,五粮液预提费用的期末余额为43.47亿虽然相较于上半年超500亿的营收,这点钱不值一提。但要注意的是,五粮液在上半年公司整体销量下滑15.5%的同时,预提费用却较上年同期增长了63.5%,增长了将近17个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因为核心产品价格倒挂。


价格倒挂,指的是产品的零售价比出厂价还要低。近几年,白酒价格倒挂一直是行业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三大高端白酒,除了茅台外,五粮液和国窖都出现了价格倒挂的现象。而在这个过程中,最苦的自然是经销商,赚不到钱,甚至还要搭点进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五粮液在今年1月份上调了核心产品“普五第八代”的价格,出厂价从969元/瓶上调至1019元/瓶,试图通过提价稳住终端价格,提高渠道端利润。

但结果是,普五第八代的价格勉强支撑了5个月,之后又快速回落至960元/瓶附近。普五甚至一度沦为某些直播间补贴引流的工具,在某些电商平台的价格打到了800元以下(可能是假货)。


对于经销商来说,960元/瓶的售价比提价前的出厂价都要低,怎么卖都是亏。所以为了安抚经销商的信心,五粮液只能通过销售返利和补偿的方式,来降低渠道端的亏损。


为什么会出现价格倒挂呢?


因为品牌商将风险转嫁给了经销商。


白酒行业进入下行阶段是不争的事实。2023年,全国白酒产能为629万吨,相较2019年下降了两成,较2016年下降了超5成。而20家白酒上市公司存货总额为1491亿,相较2019年增长了65%。


产能大幅下降,库存反而严重积压,说明市场消费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口罩”期间,餐饮、商务宴请等主要白酒消费市场纷纷受阻。


如此环境下,白酒企业的业绩理应下降,但奇怪的是,越是消费不足、市场受阻的这几年,头部白酒企业反而增长的异常的好。销量增长的同时,价格还在上升。


五粮液的业绩从2020年到2023年,不管是收入端还是利润端,每年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速。2023年甚至达到业绩新高,收入832.72亿,净利润302.11亿。

 

我们不禁疑惑,这酒都卖给谁了?


只能是压给了经销商。


五粮液的经销模式是“先款后货”,这部分预收的货款在2020年以前放在“预收款项”科目,从2020年开始,放在“合同负债”科目。


从“预收款项”和“合同负债”的变化可以看出,近些年经销商提货热情依然高涨,2021年五粮液的合同负债最高达到了130.59亿。

 

经销商又不傻,下游消费萎靡不是看不到,与其说是经销商“主动提货”,不如说是五粮液“主动压货”。


对于经销商来说,上游在不断的压货,下游又卖不动,可谓苦不堪言,为了完成销售目标,只能降低销售价格,因此使得五粮液价格出现倒挂。


究其本质,通过向经销商压货,五粮液在实现了自身业绩增长的同时,也将部分库存风险转嫁给了经销商。


经销商不是铁做的,自身承受能力有限,价格倒挂越卖越亏,还不如不干了,所以从2023年开始,五粮液的合同负债出现了明显下降。


同时,在压货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回款。


“先款后货”不是百分百打款,特别是在压货过程中,五粮液的应收账款更是越积越多,2019年账上147.78亿的应收账款及票据,到2021年上涨到239.23亿。但奇怪的是,2022年五粮液的应收账款及票据突然变成了1.56亿。


应收账款不是消失了,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了五粮液的报表中,它就是“应收账款融资”,可以看到,五粮液的“应收账款融资”一项在2022年突然变成了289.04亿。

 

“应收账款融资”是一种资产证券化的方式,以自身的应收账款为抵押,获取贷款。


五粮液这么做,是因为缺钱吗?五粮液并不缺钱,至今账上躺着超1200亿的货币资金。


这正是五粮液的厉害之处。通过压货,在实现业绩增长的同时,把部分库存风险转嫁给经销商;再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把经销商回款的风险转嫁给银行。


那么,五粮液可以一直通过压货实现增长吗?


显然是不能的。


刚才我们就提到了,白酒消费不足,经销商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在供需失衡、经销商苦不堪言之下,行业巨头们还在不断的扩产。


近几年五粮液的资本开支也在不断上升,从2020年到今年三季度,五粮液累计的资本开支足足有将近90亿。


其中,2023年投资14亿的10万吨生态酿酒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年产能2万吨;二期投资48亿预计2024年达成4.25万吨产能。

 

白酒巨头想通过扩产来抢占市场份额,无可厚非。但这扩出来的产能,在价格倒挂的当下,又指望谁来消纳呢?


当压货泡沫被戳破时,五粮液的业绩,终究还是停滞了增长。


今年三季度,五粮液的营收和净利润仅增长了1.39%和1.34%;泸州老窖的0.67和2.58%,与五粮液不分高低;而贵州茅台这两个数据分别增长了15.56%和12.23%。这时“两强”和“一超”的差距就显现了出来。

 

茅台的收藏价值,让其具备了其余两家所不具备的金融属性,即便今年终端价格也在下降,但依然远高于出厂价。而五粮液的价格倒挂打击的不只是经销商的信心,更为关键的是,其损害的是五粮液的品牌价值。


伴随着业绩搁浅,五粮液的存货周转速度明显下降,从去年三季报的0.96次/年,下降至今年三季报的0.89次/年。存货金额也达到了175.36亿。


不过好在从半年报数据看,五粮液的存货中超过7成都是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占比不足2成,并没有造成库存积压。

 

那么,五粮液还有未来吗?


经济下行,带来的白酒消费不足,影响的也不只是五粮液一家。五粮液的未来,其实就是白酒的未来。


刚才我们有提到,即便是在整个行业下行,行业巨头依然在扩产,短期内,供需关系是难以扭转的。


所以我们重点应该关注的是,当未来行业迎来复苏时,五粮液具备什么样的竞争优势。


首先,是市场份额优势。


2023年,五粮液的市场份额为12.83%,仅次于贵州茅台。而在高端白酒市场,茅台、五粮液、国窖占据了94%的市场份额,其中茅台占比57%左右,五粮液占比30%左右,国窖1573占比7%左右。从市场竞争力来看,五粮液还是比国窖强一些的。

 

其次,五粮液主动“去泡沫”。


从2023年年底开始,五粮液就开始了主动去泡沫,为经销商“减负”。不再追求销量增长,而是稳定价格。


虽然上半年五粮液整体销量下滑了15.5%,但均吨价提高了30%。


从产品结构来看,上半年销量下滑的是其他系列酒产品,而其核心五粮液产品销量并没受到影响,反而上升了12.07%。这说明,只要五粮液主动控货,其核心产品根本不愁卖。

 

得益于中高价位产品销售占比的提升,今年三季报五粮液的毛利率有了明显改善的趋势,达到77.06%。

 

再者,相较于茅台,五粮液也有自己的属性优势。


近些年,五粮液一直想模仿茅台,打造自己的金融属性,但在模仿的过程中,忽略了自身的优势。


买茅台的搞收藏,但买五粮液的大多都喝掉了。在三大高端白酒中,五粮液的地位虽然不及茅台,但强于国窖,因此成为商务宴请的首选。这就造就了五粮液开瓶率高,复购率高的特点。


若是以此优势来稳固价格,想必会事半功倍。


总之,五粮液的基本面还是很健康的,压货后遗症叠加行业下行,短期的业绩承压,并不会改变整体向好的趋势。

结语


“江湖上老大不好当,老二也不好当,尤其是当过老大的老二。”


前董事长李曙光的这句话,道出了五粮液的心有不甘。近些年,五粮液加快了追赶茅台的步伐,但在扩张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系列酒定位不清晰,价格带重叠导致相互竞争,品牌价值受损等等。


好在现在五粮液及时转舵,董事长“曾从钦”也给2025年定下了十二字方针:稳价格、抓动销、提费效、转作风。


与其一心赶超茅台,不如先做好自己吧。

最后,别忘了点击“分享”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投资路上一起成长!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雷达
专注上市公司研究,解析内在商业逻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