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税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一个很直观的数据,2024 年1-6月海南省港口和机场旅客吞吐量为3,568.45万人次,同比增长9.1%;但离岛免税购物金额184.6亿元,同比下降29.9%;免税购物人数336.1万人次,同比下降10%。
数据告诉我们,不是去旅游的人少了,是去免税店消费的人数以及消费的金额少了。
而海南免税市场,正是“免税茅”中国中免的大本营,其在2023年为中国中免贡献了近6成的业绩。市场整体下滑之下,中国中免的业绩可想而知的糟糕。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中免的业绩“溃败”,在收入下滑15.38%的同时,净利润下滑24.72%;若是单看三季度,情况还要更糟,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下滑21.52%和52.53%。
“戴维斯双杀”之下,中国中免到底怎么了?其未来还有发展的潜力吗?
关于中国中免的业绩下降,市场上给出的原因太多。包括稀缺性不再、出境游分流、国货平替崛起、丧失价格优势等等。
但归根结底,其本质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大环境不好,中产“没钱了”。
免税店存在的意义就是花更少的钱,买到大牌的商品,特别是海外的大牌,其消费群体多为有能力消费,但也有省钱需求的中产阶级。
当经济形势一片向好,高收入人群快速增长时,其对大牌奢侈品的需求会同步暴增。
而当大环境下行,人们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双双下降时,作为可选消费的“免税”自然首当其冲。
经过“口罩”事件的洗礼,中产阶级成为最“动荡”的一群人,这直接影响到了中国中免的业绩。
可以直观看到的是,自2019年中国中免剥离旅游业务,全身心专注免税业务后,其业绩经历了两年的飞速增长。净利润规模从2019年的46.29亿,到2021年的96.54亿,两年时间增长了超1倍。
然而2022年,到了“口罩”事件末期,中国中免的净利润却突然断崖式的下跌,仅剩下50.3亿;
即便2023年业绩有所修复,收入规模回归到2021年的水平,但净利润相较2021年的巅峰,还是下滑了30%。
中产阶级“没钱买”,中国中免“卖不动”。其结果就是库存积压,周转率下降。
从2019年三季报到2022年三季报,中国中免的存货规模从69.03亿增长至274.96亿,周转率从2.71次/年下降到1.15次/年。
虽然随着中国中免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清理库存,2024年三季报存货水平已经下降到3年前的水平,但1.45次/年的周转率,仍然不及3年前,销售的乏力感依然存在。
那么,中国中免未来还有发展的潜力吗?
关于中国中免的未来,市场上的担心无非就两个:
第一,随着免税牌照发放,中国中免是否还具备特许经营的稀缺性?
第二,中国中免的业绩,能否恢复增长?
从免税牌照的角度看,中国中免依然具备无可撼动的优势。
算上2020年王府井、海旅投和海发控获得的三张牌照,我国目前共有10家企业拥有免税牌照。
其中,中国中免是国内规模最大,牌照最齐全的免税运营商。除了自身的牌照外,其还在2017年收购了日上,2020年收购了海免。也就是说10张牌照中有3张在中国中免手上。
免税牌照的发放,会导致牌照的稀缺性降低,但中国中免通过牌照积累的规模优势并不会降低。
目前中国中免会员总数超过2800万,在国内免税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常年处在85%以上,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国内其它持牌公司并不会对它造成威胁。
从业绩增长的角度看,中国中免当下的增长乏力并不是公司经营层面出现了什么大问题,而是纯粹来自于经济和消费下行的压力。
所以一旦大环境出现反转,中产阶级钱包再次“鼓”起来,中国中免自然会恢复增长。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中免也并没有完全躺平等待,而是发生着一些改变。
比如,发展有税商品业务。
在2019年以前,中国中免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免税商品,其占比高达95%;但自2020年中国中免开拓了线上业务后,其有税商品销售占比快速上升,甚至在2022年超过了免税商品。
但从盈利空间来说,有税商品的盈利空间有限,毛利率不足20%;相对应的,免税商品的毛利率在40%左右。
所以,从中国中免的毛利率变化来看,其走势主要受到免税产品的销售占比影响。2023年以及2024年三季报,随着免税商品占比回升,中国中免毛利率也有所回升,达到33%左右。
再比如,拓宽商品边界。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中免引进香化、奢侈品、食品百货、烟酒等各类商品品牌165个,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国产品牌数量占比超过40%,可见中国中免也在积极拥抱国货崛起的浪潮。
但就国货性价比来说,中国中免相较于电商平台,确实缺乏一定的优势。
综合来看,中国中免的这些自救动作,在短期内并没有对业绩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也只能说是没闲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中免租金政策的变化。
要知道,支付给机场的租金一直是中国中免的成本中心,2019年中国中免销售费用中的租赁费高达123.42亿,其中,首都机场和上海机场的年保底租金加起来就有90亿。
对比之下,2019年中国中免的利润也才46亿,因此,中国中免一直被戏称是在给机场“打工”。
2023年底,中国中免分别与首都机场和上海机场签订了免税店经营补充协议,“保底+提成”的模式下,将二者的年保底租金降到了5.58亿和7.07亿。
保底租金的大幅下降,租金更多的与机场客流量挂钩,实则是将自身利益与机场利益绑定。由“打工”变成“共赢”。
结语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