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从3000亿跌落!

文摘   2024-12-11 20:01   山东  


乳制品行业的上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在乳制品行业,常用“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的三分之一、亚洲平均的二分之一”的逻辑,来证明行业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


但现实却是,从2021年下半年至今,原奶价格下跌了3年,下行周期伴随竞争加剧,整个行业都处在低谷中。

 


伊利股份,作为行业的绝对龙头,纵然自身拥有极强的盈利能力以及极高的行业地位,但也难以抵抗周期的影响。


今年三季报,伊利股份在收入下滑8.61%的前提下,净利润大涨15.87%,达到108.7亿。


但值得注意的是,伊利股份的利润大涨,很大程度是因为上半年获得了25.75亿的资产处置收益,若是单看扣非净利润,伊利股份前三季度实则下降了4.55%。


行业巨头尚且如此,其它企业的境遇可想而知。


同样作为乳制品巨头的蒙牛乳业,中报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滑12.61%和19.03%;区域性龙头光明乳业三季报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滑10.89%和63.94%。

 


可问题是,原奶作为上游原材料,其价格的下跌,不应该是利好乳制品企业吗?伊利股份的业绩为何会下降呢?


对于大型乳企来说,为了稳定奶源和质量,往往都会向上游扩张,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控制上游奶源,比如伊利的奶源自给率均达到40%左右。


当原奶价格上升时,可以充分发挥成本优势;当原奶价格下降时,也确实会提升一定的利润空间。


从伊利股份的毛利率中也能看出,自2021年原奶价格下跌后,伊利股份的毛利率持续上升,到今年三季报,34.81%的毛利率已经较2021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原奶价格长时间的下跌,其背后的关键逻辑并不是给乳企带来成本利好,而是整个行业的供需失衡。


从供给端看,2018年开启的上行周期,让扩张成为乳企的主基调,特别是随着低温奶市场的崛起,涌现出一大批区域性企业参与竞争。


从需求端看,“口罩”事件后,下游消费市场增长乏力,乳制品需求萎缩。


一边是上游盲目扩产,一边是下游消费不振,其结果就是供需失衡。2021—2023年,国内牛奶产量年增速均在6.7%及以上,而消费增速只有2%-3%。

供大于需,行业进入去库存阶段,原奶价格大跌,乳企竞争加剧。要么增加销售费用,提振业绩;要么通过促销、价格战抢夺市场份额。反映到业绩上,今年上半年,行业80%的企业都面临亏损。


所以伊利股份的业绩下滑,其主要原因是行业供需失衡下的周期性下滑。


同时,受到市场、行业、业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伊利股份的市值也从2021年3000亿的高点跌落,如今已经跌去了近4成。


那么,伊利股份还有希望吗?


不仅有希望,甚至会更好。


首先,伊利股份作为中国第一、亚洲第一、全球第五的乳企,拥有着无可匹敌的规模优势。业绩连续十余年正向增长,其盈利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2011年前后,蒙牛与伊利尚可平分秋色,但如今,伊利的业绩体量早已远超蒙牛。2023年伊利股份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是1257.58亿和104.29亿;而同期蒙牛的业绩分别是986.24亿和48.09亿。巨头之间亦有差距。

 


其次,主动去库存后,伊利股份业绩重回增长轨道。


在业绩会上,伊利股份管理层表示,7月完成渠道库存梳理后,8月和9月,液体乳部分的渠道库存回到20天水平,下游经销商的盈利水平也有所改善。


三季报的业绩下滑,很大一定程度是上半年伊利股份主动去库存的结果。单看三季度,随着渠道库存清理完成,伊利股份虽然收入下降了6.66%,但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已经回到了增长趋势,分别同比增长8.53%和13.42%。

 


对于伊利股份这种大型乳企来说,完全可以通过向渠道压货来实现业绩的表面增长。但乳制品保质期有限,大量的渠道库存积压不仅损害渠道商的利益,渠道商非常规手段的去库存也会损害品牌价值,所以主动清理库存是非常有必要的。


去库存下,今年三季报,伊利股份账上的存货较上年同期明显下降,存货周转率显著提升。随着库存清理结束,轻装上阵的伊利股份,基本面将更快迎来反转。

 


而从经销商数量来看,今年三季度末,伊利股份的经销商数量为17,249家,相较上年同期减少了2,359家。


不管是伊利主动清理经销商,还是经销商因行业环境问题主动退出,经销商数量下降并不是一个好信号。


不过从合同负债看,去年三季报是51.13亿,今年三季报是49.98亿。如果平摊到每个经销商上,今年伊利股份平均每个经销商的合同负债相较上年增长了11%。这是积极的信号,合同负债反映了订单数量,代表经销商提货意愿在增强。

 


再者,基本盘稳固,产品结构升级增强了伊利股份的盈利能力。


伊利股份的产品结构主要由液体乳、奶粉及奶制品和冷饮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液体乳是最主要的收入贡献点。


液体乳是伊利股份的基本盘,季度收入在200亿以上,较为稳定。但从2023年三季度后,液体乳收入连续三个季度下滑,今年二季度下降至166亿,这也成为伊利股份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但从三季度数据来看,随着渠道库存清理结束,液体乳收入已经回到正常区间。

 


值得关注的是,从2022年开始,奶粉及奶制品的占比显著上升,今年四季度占比将近24%。这其中的原因,是2022年伊利股份收购了澳优乳业。

 


澳优乳业是一家全球化布局的奶粉企业,而奶粉业务被视作伊利股份的第二增长曲线。


相较于液体乳产品,奶粉业务的盈利能力更强,2023年奶粉业务的毛利率和冷饮产品相近,超过38%,都要优于液体乳产品。奶粉业务占比的提升,也是近些年伊利股份毛利率提升的重要原因。

 


今年前三季度,伊利股份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实现收入213亿,同比增长7%,是伊利股份唯一正向增长的业务。


目前伊利股份在婴配粉市场占有率上升至16.9%,奶粉业务整体销量跃居中国市场第一。


奶粉业务在提高伊利股份整体盈利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液体乳收入的下滑。


最后,行业产能出清后,作为巨头的伊利股份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当行业周期性下行时,巨头尚且存在抵御风险的能力,但对区域性中小企业而言,却是毁灭性打击。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2022年,包括阳光乳业在内的十余家乳企对上市发起冲击。其背后反映出区域性乳企面对竞争压力,试图通过上市获得资金支持,求得一线生机。


行业下行、产能出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乳业周期类似于猪周期,当整个行业都在亏钱的时候,就说明已经见底了,活下来的便是赢家。


而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而它们的市场份额最终都会进入到行业巨头的口袋中。


目前市场上很多研报一直认为,2025年乳业将迎来拐点。


从上游看,牧场在加速淘汰产能,截止到2024年9月末我国奶牛存栏量624万头,较二季度末减少5.7万头。


从下游看,8月我国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1.1%,月度产量在年内首次实现同比正增长。9月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2.1%,增幅进一步扩大。下游乳制品加工环节回归增长,意味着乳制品行业已经逐渐步入上行轨道。


当行业反转,作为行业巨头的伊利股份有望取得更多市场份额。


结语


强者恒强。


即便是面对行业周期下滑,伊利股份依然展现着龙头企业强悍的盈利能力。随着行业产能出清,乳制品行业再次迎来上行周期时,伊利股份自然也会站在山巅。


给大家推荐个优质的公众号「新能源投研所」,这里有最深度、最前沿的新能源领域垂直投研,覆盖锂电、光伏、风电、氢能等主流细分行业的投资机会挖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最后,别忘了“在看”。

您的在看,是我创作的动力。

投资雷达
专注上市公司研究,解析内在商业逻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