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点茶、挂画和插花”为宋人的四般闲事,而插花用到最多的陶瓷器物当属胆瓶。胆瓶或许也是最早被称为“花瓶”的瓷器了。
胆瓶,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胆瓶始烧于唐代,但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蕴含丰富的花器。
胆瓶在宋代十分盛行,是陶瓷器型中的经典。宋代哥窑、钧窑等名窑均烧制有精美的胆瓶作品;宋代文人特别喜爱胆瓶,许多宋人都愿意为它写诗作画。例如,宋人虞俦有诗云:“犹有一枝秋色在,明窗净几胆瓶中。”李弥逊的《声声慢·木犀》中也写道:“睡梦里,胆瓶儿,枕畔数枝…”等等。在传世的宋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胆瓶的身影。目前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胆瓶秋卉图页》描绘了胆瓶插花的场景;江苏武进前乡南宋五号墓出土的戗金仕女游园图朱漆奁,描绘了宋代胆瓶的使用场景;目前收藏于日本南禅寺的传南宋马公显《药山李遨问答图》石桌右侧的胆瓶内便插着一只花。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为胆瓶增添了自我磨砺、时刻警醒的精神内涵。宋代文人喜欢胆瓶,很大程度上也是看重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如励志、养心、坚忍不拔等品质,这些正是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
胆瓶圆腹底厚、颈长口小、简洁流畅、稳定挺拔,特别适合于清供单枝长茎花草。在宋代,胆瓶也被引人佛堂斋室,成为清净之地超凡脱俗的灵物。在佛教文化中,胆瓶被视为具有神奇力量的法器,经常被用于驱病、消灾和增福等活动,成为人们心灵寄托的象征。
胆瓶由于造型典雅优美,又寓意深远,为宋、元、明、清历代朝野各界所追捧。乾隆皇帝曾赞誉胆瓶:“芝为华彩玉为肌,火气全无古气披。”诗人纳兰性德也在诗中描绘了胆瓶的雅致:“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END
喜欢我的分享,
请关注“冉有匪”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