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青北白”是唐代形成的一个大致制瓷格局。其实,这也并不是绝对的,还同时存在着“南中有白”和“北中有青”的情况。但能把白瓷烧好的南方窑口不多,能把青瓷烧好的北方窑口也寥寥。陕西的耀州窑却是一个例外,其青釉刻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被誉为“北方青瓷刻花之冠”。
刻花装饰技法为耀州窑青瓷的主要特色,耀州窑的刻花是在坯体湿度比较大的状态下,用刀进行刻划,力气要用得恰当好处。力气一用大或者压得过重,就会把坯体挤压碎或者将坯体刻穿,所以,极其考验匠人的刻划手法。很多地方窑口都有剔刻或者刻花的装饰技法,能够将刻刀用到出神入化境界的非耀州窑莫属。
耀州窑工匠刻花工艺娴熟,刀法犀利,一刀下去,必定见泥,史称“刀刀见泥”,带有陕西人粗犷的特点。有人称耀州窑刀刀见泥的刻花技艺有可能是受到陕西刀削面的启示,入刀角度呈倾斜状,所刻线条刚劲有力、干净利索,从不拖泥带水。这些操作正与西北人削面的手法,如出一辙。
耀州窑的刻花工艺还受到陕西其他民间艺术的影响,当地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皮影等,为耀州窑的瓷器装饰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匠人们通过学习和借鉴这些民间艺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瓷器的装饰技法。
耀州窑的青瓷在唐代初创时期,包括黑釉、白釉、青釉等各种釉色。到了五代时期,耀州窑逐渐成熟,并在宋代达到鼎盛。宋代时期,耀州窑成为宋代八大窑系之一,还负责给宫廷烧造贡瓷。至元渐趋没落,但炉火延续烧造至今。
耀州窑的刻花工艺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化的过程。唐及五代大都是凸雕,整个纹饰凸起来,其刻花轮廓清晰、层次分明、结构立体,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北宋时期开始阴刻,到了金代是线刻,甚至就是素器。
去繁就简的选择可能来自于成本的考虑,但耀州窑的没落是不是也与刻花工艺的简化有一定的关系呢?后来耀州窑出现的印花工艺取代了较为繁琐的刻花工艺,甚至出现了先印后刻的工艺方法,这是一种看起来很高效的选择。但在这种选择的过程当中,也可能失去了最珍贵的那个部分,属于器物灵魂的那个部分。
耀州窑的复兴可能就隐藏在那潇洒而随意的“刀刀见泥”的刻花里。那么,我们的复兴在哪里呢?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是否也曾经弄丢了那些属于器物灵魂部分珍贵的东西呢?或者我们一直都没有找到过这部分东西?这是每一个陶瓷产区非遗传承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END
喜欢我的分享,
请关注“冉有匪”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