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以前的烧窑场地大多聚集在长江以南的江浙和长江上游的四川等地区,北方瓷业既无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的古瓷窑址也非常稀少。入隋以后制瓷业在北方开始有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青瓷器明显增多,形成了南北各竞风流的局面。
白瓷的创烧最早可以追溯到北朝时期,但白瓷真正烧制成功的时期是隋朝。可以肯定的是,白瓷是在北方窑场(有特别说明的是邢窑)烧制青瓷的基础上发明的。那么长期烧制青瓷的南方为什么不能发明白瓷呢?
一个重要的厚因是瓷器的颜色基本是由瓷土原料决定的。北方的瓷土原料大多是质量比较好的次生黏土,这类黏土中的含铁量明显低于南方瓷土,只要把这个含铁量的比例降低到1%以下,并将窑内气氛控制为还原焰气氛,就能使青色逐渐变淡而成为白色,所以说最初白瓷的烧制,并不是人为而致,它是由青瓷变种而来。另外一个原因也与南方崇尚青色而北方追求白色的审美倾向有关。
白瓷的烧制成功是隋代陶瓷的一个重要成就。隋白的意义是非凡的,它实现了白瓷烧造工艺从0到1的突破,为唐代白瓷与青瓷分庭抗礼,形成“南青北的”的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中国制瓷业来说,白瓷的发明意义重大。瓷器的发明让中国的陶瓷形成了相互影响而又独立的两个系统,而白瓷与青瓷的分道扬镳又让瓷器衍生出来更多分支系统。后来的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美丽的彩瓷,都只有在白瓷出现以后才有了诞生的可能。
白瓷的烧制技术成熟后,匠人们才开始尝试在白瓷的基础上进行装饰和上色,从而诞生了彩瓷。可以说,白瓷的一小步,是彩瓷的一大步。
END
喜欢我的分享,
请关注“冉有匪”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