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碗,因其形状像倒置的斗笠而得名,具有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的特点。斗笠碗始烧的年代有说是唐代,有说是五代,但普遍的说法是在宋代。宋代的斗笠碗不仅流行,而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斗笠碗在宋代创烧和流行与高型家具的普及和茶文化的兴盛是分不开的。斗笠碗的造型使其在宋代高桌大椅的环境下能够确保使用者拥有极佳的视线高度和单手把持的便利。在茶文化繁荣的背景下,斗笠碗的高度和斜直壁设计不仅扩大了容量,还便于碎茶末滑入饮茶者口中,同时其细圈足设计也适应于中指指肚对茶碗的卡放,使得端茶、饮茶、食末等一系列动作更为流畅便利。除了作为茶具使用之外,斗笠碗也常用于盛放面条等食物。
此外,斗笠碗的精神寓意也对其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宋代理学强调道器合一,器物不仅实用,还需有所寄寓。斗笠作为渔翁的标志化意象符号,象征着悠然自在的田园生活。在内外交困的社会背景下,士大夫阶层愈发倾慕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在,斗笠碗因此成为了他们精神寄托的象征。
北宋斗笠碗以定窑最为精美。后来,南宋龙泉窑和景德镇湖田窑也烧制出了著名的青瓷斗笠碗和影青瓷斗笠碗,质薄而色白,艺术水平极高。斗笠碗不仅在宋代盛行,此后历代也均有烧制,但艺术水平一直没有超越宋代的斗笠碗。它在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宋代瓷器中的璀璨明珠。
斗笠碗在明治时代被日本引入。日本斗笠碗的主要用途包括盛装食物、饮料和进行茶道活动。日本人对待食物和茶道有着独特的审美观,斗笠碗独特的设计与这种观念十分契合,在日本特别受欢迎,斗笠碗也因此成为了日式餐饮和茶道文化中的标志性器物。
就此,一些不明就里的人误认为斗笠碗是日本的传统器物,这是对器物文化的误读。如今,斗笠碗在中国同样被视为一种古朴而时尚的食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