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清华窑:曾经对景德镇窑形成引领作用的古代名窑

文摘   2024-12-21 18:00   重庆  

    阳春三月,油菜花开的季节,是婺源最美的时侯。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徽派古建筑掩映在油菜花海里,宛如一幅幅绝美的水墨画卷。这个季节也正是婺源游客最多的时候。

    婺源以地近“婺水之源”而得名,是古徽州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婺源与景德镇比邻接壤,相距约70公里,以其明清徽派古建筑村落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环境与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景观‌。通常情况下,婺源的游客会前往景德镇参观古窑博物馆和御窑厂等知名景点,了解陶瓷的制作过程和历史‌文化。但殊不知,在一千多年前,景德镇的制瓷业可能还受到过婺源的影响。

    叶喆民在《中国陶瓷史》里提及:陈万里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曾写过“景德镇的烧瓷是从婺源发展而来”这样一段话,并在同一篇文章内提到:“……就是在鄱阳、婺源两县县境以内,也还有不少窑址。”

    据当地人讲:50年代这里曾出土过完整的碗、瓶等物,还有匣钵、垫饼之类的窑具,一部分窑具被嵌入墙内及地上。在当地花园大队一带还有不少黑洞,村人多不敢冒险进入,并有池塘,传说都是过去挖瓷土之地。

    在传说为窑址的土地上及县城工地上,散落着不少瓷片:有唐代白瓷唇口、玉璧底碗片和一些青瓷片,北宋影青碗底,元代黑釉器底,明代青花瓷片,以及匣钵、垫饼一类的窑具等物。如此看来,婺源不仅有窑业,而且其烧瓷历史相当早,推测其上限至晚不会下于唐代。

    在散落唐代瓷片的周围百米之内,有一棵大楮树,树干有三人合抱那样粗大,据当地群众说是唐代遗留下来的。此外在公路两旁还见到唐墓和两座石虎。这些均可看做是唐代婺源已有窑业的历史旁证。

    婺源在唐代曾烧制过白瓷一事,从上述到处散见的残片、窑具以及民间传说足以为证。唐代江西婺源窑的具体位置‌位于江西婺源县清华镇东园一带,窑址名为婺源清华窑‌。婺源清华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之一,以其精美的瓷器而闻名。婺源清华窑的瓷器在唐代青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产品与越窑和瓯窑相似,具有丰富的乳浊釉窑变,精美程度不亚于其他著名窑口‌。

    那么,又有什么可以证明婺源清华窑曾经对景德镇窑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呢?

    一个依据来源于景德镇与婺源同样存在着相似的“蹈火”焚身传说。

    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窑工童宾在烧造大龙缸的过程中以血肉之躯蹈火焚身以示抗争,陶工们尊称其为“风火仙”,清廷也敕封为“广利窑神”。

    据婺源民间传说:以前庙里曾有菩萨像,女神姓齐,专管瓷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因为当时为皇帝烧瓷未成,齐姓窑工之女跳进窑里,瓷器才得烧成。

    婺源齐姓女神蹈火焚身的传说比童宾蹈火焚身的传说早了600年,是否由此可以看出婺源窑对景德镇窑形成的影响呢?

    另一个依据则来源于景德镇祭奠窑神时提到的“清华古镇”一词的玄机。

    在景德镇民间曾有一种传说和习惯,即每当窑工们祭奠窑神时都必须提到“清华古镇”一词。虽然《浮梁县志》内并未见到有“清华镇”的记载,但是在邻近的婺源县却有清华古镇的遗迹,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记载:“婺源县,唐置,以婺水绕城三面,因名。故城在今安徽婺源县北25里,即清华镇。后移治统商,即今城也。”这段文字说明清华镇为婺源唐代故城。

    结合婺源的另一个传闻:“在宋代,有三口窑同时烧造,第一、二窑都有女人跳火才得烧成,第三窑至今未开。老板弃窑逃走,窑工们也纷纷逃往景德镇。”是不是由此可以证明景德镇的窑口当中有些陶工来自于婺源清华窑,而且这些来自婺源的陶工还具有一定的领导力,所以在祭奠窑神时提到“清华古镇”一词就解释得通了。

    时至今日,婺源的窑火已经熄灭了快一千年,景德镇的窑火却越烧越旺。没有了窑火燃烧的婺源以其古朴而宁静的人间烟火气息吸引了诸多游客的驻足,景德镇也以“世界瓷都”的姿态接纳着八方来客,二者相互补足而又各得其所。

END

喜欢我的分享,
请关注“冉有匪”微信公众号
往期回顾:
化妆土:古往今来,淡妆浓抹总相宜
高足盘:这该死的仪式感
隋朝白瓷: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魏晋南北朝美学:从人间回到内心
彩绘陶:时代遗忘的陶瓷艺术品
瓦当文字:陶瓷书法早期的表现形式
商周时期:古人煮饭用的炊具长什么样?
商周时期:印纹硬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当代陶艺作者:古人把该做的事情都做了,我们还能做什么?
商周时期:发现釉,发现原始瓷
新石器时代彩陶的艺术审美

冉有匪
手作陶瓷制作者。 器物故事讲述者。 生活美学营造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