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宋代美学经典器物

文摘   2025-01-19 19:39   重庆  

    近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宋代称梅瓶为“经瓶”,这个名字与宋代的讲筵制度有关。讲经结束后,皇帝会请大家吃喝,酒就是装在这种瓶子里,因此得名“经瓶”。

    关于梅瓶作为酒器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可以为证。梅梅瓶具有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器形特征,瓶体修长、挺秀、俏丽。梅瓶制作精良,造型优美,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

    后有人发现,将一枝梅花插在这造型独特的经瓶之上,瘦骨嶙峋的梅枝与造型婀娜优美的经瓶搭配起来,更具独特的韵味风情,梅瓶之名由此而来。正如宋诗所云:“公余终日坐闲亭,看得梅开梅叶青。可是近来疏酒盏,酒瓶今已作花瓶。”

    我最早接触到梅瓶是在景德镇学习陶艺的时候,一眼便被这优美的器形吸引住了。随后,我就跃跃欲试的产生了拉制梅瓶的念头。但对于刚刚进入陶艺修习之门的我来说,根本没有能力去拉坯制作一个梅瓶。所以在那个时候,拉制梅瓶就成为了我的一个梦想和目标。

    十二月的景德镇寒气袭人,远山的苍翠里夹杂着萧瑟的金黄,云雾在其间游走,明灭起伏。电动摩托车和行人在城市的街道上往来穿梭,音浪被掩藏在寒冷里面混沌不清。但我知道在景德镇这密不透风的寒冷里面包裹着陶瓷器物制作的秘密,因此,我的心却是热腾腾的。

    为了实现拉制梅瓶的目标,我每天都努力练习拉坯,直到深夜方肯离去。而为了积蓄和维持拉坯的体力,每天凌晨六点钟,我就准时从被窝里面爬起来去附近的昌河公园跑步。巧合的是,在跑步的过程中,我竟然看到了路边盛开的腊梅。清晨寒冷的空气里面混合着梅花清洌的芳香,真是沁人心脾啊!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梅花是寒冷里面生长出来的花朵,梅瓶也是寒冷里面熬出来的器物。 因为熬的时间不够,临离开景德镇的时候我都没能够把心心念念的梅瓶拉制出来,但直到现在,我依然怀念那段一个人在景德镇像梅花一样凌寒盛开的日子。

    事隔多年,我已能够轻松自如的拉制梅瓶了,但却少有这个念头了。我知道,我对梅瓶那份最初的悸动永远留在景德镇了。

END



喜欢我的分享,

请关注“冉有匪”微信公众号

往期回顾:
大国审美:我们向唐代的陶瓷学些什么
唐代执壶:能饮一杯无?
唐三彩:盛世大唐的艺术瑰宝
鲁山花瓷:别拘一格的唐代名瓷
柴窑:存在于传说中的五代名窑
磁州窑:装饰性强的化妆白瓷
绞胎与绞釉:起源于唐代的陶瓷装饰手法
邛崃窑:好一盏省油灯
探寻:“秘色瓷”的秘密
化妆土:古往今来,淡妆浓抹总相宜
高足盘:这该死的仪式感
隋朝白瓷: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魏晋南北朝美学:从人间回到内心
彩绘陶:时代遗忘的陶瓷艺术品
瓦当文字:陶瓷书法早期的表现形式
商周时期:古人煮饭用的炊具长什么样?
商周时期:印纹硬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当代陶艺作者:古人把该做的事情都做了,我们还能做什么?
商周时期:发现釉,发现原始瓷
新石器时代彩陶的艺术审美

冉有匪
手作陶瓷制作者。 器物故事讲述者。 生活美学营造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