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章生二所主者为弟窑,即龙泉窑。章生一所主者为哥窑,以兄故也。
这个在龙泉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间接地道出了哥窑的来历。哥窑,作为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窑、官窑、钧窑、定窑齐名。然而,哥窑的真实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学术界对哥窑的产地和性质存在争议。关于哥窑的历史背景和真实面貌,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
有人认为哥窑就是南宋时期的修内司官窑,也有人认为它是浙江的某一个窑。1996年在杭州老虎洞发现的窑址曾一度被认为是哥窑的窑址,但经过深入研究后,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该窑址出土的遗物应为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地层中的遗物则是“传世哥窑”,是仿造前者的产物。
传世哥窑数量很少,大约只有300件左右。这些文物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其他海内外收藏机构。
传世哥窑瓷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哥窑瓷器的器形包括各式瓶、炉、洗、盘、罐等,多见仿古造型。胎色多样,有深灰、浅灰、黑紫灰和土黄等,釉色包括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和米黄等,以油灰和米黄为主。其特点是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即开片。这些裂纹大小不一,颜色深浅不同,由于器形和釉料收缩区域的不同,在器物上形成了不同的外观效果。细小的裂纹被称为“鱼子纹”,细碎的则称为“百圾碎”,而黑色粗疏的裂纹与黄色细密的裂纹交错,形成了“金丝铁线”的效果。
这些纹片与底色形成色泽对比,自然贴切,赋予器物一种古朴、自然的天趣,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哥窑瓷器由于采用柴烧,釉面呈现出类似橘皮的效果,特殊的釉料配方使釉面具有皮肤出油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呈现出酥油光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从历来多数学者公认的传世哥窑器物的表面现象看来,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五点:第一,哥窑釉面有网状龟裂(即开片),重叠犹如冰裂,或成细碎片纹;第二,釉层甚厚,最厚处几乎与胎相等。用10倍以上显微镜放大观时,可见釉内含有致密的气泡聚集如同聚沫攒珠一般;第三,釉面含有一层好似丝绸般的油光,含蓄柔和,有如皮脂或微汗白润泽;第四,哥窑胎体大都呈紫黑或棕黄色,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约露出月色而呈黄褐色或绛紫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铁黑色,因此俗称之为“紫口铁足”;第五,胎质有粗松的砂胎与坚致的瓷胎之分,胎色除上述的紫黑或棕外,尚有浅灰、深灰、黑灰乃至土黄等色。
哥窑瓷器在元末明初仍在烧制,并且分为新哥窑与旧哥窑两种。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曾记载说:“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东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
明代永乐末年,明仁宗朱高炽曾命人仿制哥窑瓷器,并成功烧制出哥窑器。此外,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御器厂也开始仿制哥窑瓷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大量仿制宋代哥窑瓷器;
现今,哥窑已于2017年点火复烧。这次复烧不仅恢复了哥窑的传统烧制技艺,还重现了千年哥窑青瓷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