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窑:好一盏省油灯

文摘   2024-12-16 18:03   重庆  

    “不是一盏省油的灯”是一句民间俗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工于心计,不老实单纯,喜欢惹是生非,不好对付。这句民间俗语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起并流传开来已无从考究,但这句俗语里指的“省油灯”来源于唐代邛崃窑发明的瓷盏省油灯确是事实。

    最早记述省油灯来自于宋代的著名诗人陆游。他曾客居四川,亲自使用过邛崃窑的省油灯,在其所写的《斋居纪事》书中专门作了如下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

    在唐宋时期,照明用的无非蜡烛与油灯两种,白蜡生产成本高昂,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蜡烛的。以北宋时期的物价计,白蜡每支400文,一根蜡烛可以换500斤粮食。灯油比白蜡便宜许多,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贵,一斤灯油大概要卖100多文,而一斗小麦才卖30文,点一盏油灯,一晚上大概需花费5文钱,够全家人一天的口粮了。

    如果按照陆游的说法,邛崃窑发明的省油灯可省油一半,确实为老百姓节约了不少灯油钱,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来省油的奥秘在于:灯的内部有一夹层,中空,夹层内可注水。古人在使用省油灯时,先把灯芯及油置于灯盏表面的内凹处,注清水于与夹层相通的小孔中,利用水蒸发降温的原理降低油温,减缓油的挥发速度,就可以达到降低油耗的目的。

   邛崃窑创烧于南北朝,盛于唐、五代,衰于宋元之际,有着八百余年的烧造历史。 省油灯巧夺天工的节能设计,将古代蜀人的生活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邛崃窑也因省油灯的发明而名扬天下。

    邛崃窑的省油灯为当时的老百姓解决了灯油贵这个实实在在的痛点,省油灯也因此成为了唐宋时期的网红产品,从而带来了整个地方窑口长达几百年的兴盛。无独有偶,与四川邛崃窑毗邻的重庆荣昌陶也因为一个“泡菜坛”而兴旺了好几百年。荣昌泡菜坛的历史与荣昌陶的历史一样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到宋朝得到较大发展,明清出现鼎盛局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荣昌陶泡菜坛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平均年出口量在10万件以上,荣昌陶也因此而成为荣昌的支柱产业之一。

    像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例子在全国各个陶瓷产区屡见不鲜。这种融合了地方特色文化的拳头产品是经历过市场检验的产品,是深得人心的产品。时代在变,需求可能变了,也可能没有变。比如现在使用油灯的需求变了,使用泡菜坛的需求就没有变。但即使是在需求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审美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作为这些陶瓷产区的非遗传承人,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在做好传承的基础上去创新设计出更加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特色产品。从这个意义来说,每一个地产特色产品陶瓷产区的陶艺作者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END

喜欢我的分享,
请关注“冉有匪”微信公众号

冉有匪
手作陶瓷制作者。 器物故事讲述者。 生活美学营造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