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窑:为斗茶而生的宋代名窑

文摘   2025-01-06 20:50   重庆  

    从古到今,喝茶方式的演变大致如下:秦汉为吃茶。先加工茶叶,然后加入调料调味煮制,有点像喝“菜粥”。 唐代为煮茶。唐代的主流饮茶方式有时是用开水冲泡,有时也加入调料煮制。宋代为点茶。把茶叶碾成粉末用开水冲泡。元明至今为泡茶。全叶冲泡法,这种泡茶法一直延续至今。宋代直上而下斗茶之风盛行,并由此催生了一种为斗茶而生的茶器,那就是建盏。

    斗茶是一种评判茶叶质量和调制茶汤技艺的方式,主要通过观察茶汤的颜色和泡沫的持久性来决定胜负。建盏的黑色釉面能够很好地衬托出茶汤的颜色,尤其是白色的茶沫,使得斗茶者能够更清晰地评判茶叶的质量和技艺的高下。

    烧制建盏的建阳窑位于福建建阳水吉镇,以产黑釉瓷而著称。建阳窑的产品使用含铁量高的原料制作,胎色深黑坚硬,俗称“铁胎”。盏内外均施黑釉,外壁釉不到底,露黑色胎。黑釉盏以铁结晶形成的斑纹为饰,呈条状晶纹的称为兔毫,有黄、白两色,故又有金、银兔毫、玉毫、兔斑等别称。此外,还有呈油滴结晶状的鹧鸪斑和油珠状的油滴。少数窑变花釉在不规整的油滴周围出现窑变蓝色,尤为珍贵。

    建窑烧制的建盏由于适合于宋朝当时流行的斗茶风气需要,因此还一度为宫廷烧造,并于器底刻"进盏"、"供御"字样,有的字体很像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

    北宋时期,建盏为文人所津津乐道,如苏轼、蔡襄、黄庭坚、杨万里乃至宋徽宗赵佶等,均曾有诗文歌颂其特征和美感,例如苏轼《送南屏谦师》诗:“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蔡襄《茶录·试茶诗》:“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诗:“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赵佶《大观茶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建窑的黑釉属于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高达8% 以上。在1300多度的高温熔烧过程中,窑温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黑釉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并在两晋时期达到成熟,随后在唐代和宋代迎来发展高峰,最终在元明清时期逐渐式微。‌‌

    建窑影响和辐射的范围极广。除了邻近各县和福建北部,江西、浙江、四川、山西等地也纷起效法,构成了一个别具特色,专产黑釉瓷的建窑瓷系。

    值得一提的是最早发现于1938年的重庆涂山窑也属于建窑体系。涂山窑主要生产碗、盘、盏等黑釉瓷器,是中国宋代民窑之一。涂山窑也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较有代表性的仿建窑系民间瓷窑‌。涂山窑系还包括巴南清溪、荣昌瓷窑里、合川炉堆子、涪陵蔺市等数处规模较大的窑场。

END
喜欢我的分享,
请关注“冉有匪”微信公众号


往期回顾:
唐三彩:盛世大唐的艺术瑰宝
鲁山花瓷:别拘一格的唐代名瓷
柴窑:存在于传说中的五代名窑
磁州窑:装饰性强的化妆白瓷
绞胎与绞釉:起源于唐代的陶瓷装饰手法
邛崃窑:好一盏省油灯
探寻:“秘色瓷”的秘密
化妆土:古往今来,淡妆浓抹总相宜
高足盘:这该死的仪式感
隋朝白瓷: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魏晋南北朝美学:从人间回到内心
彩绘陶:时代遗忘的陶瓷艺术品
瓦当文字:陶瓷书法早期的表现形式
商周时期:古人煮饭用的炊具长什么样?
商周时期:印纹硬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当代陶艺作者:古人把该做的事情都做了,我们还能做什么?
商周时期:发现釉,发现原始瓷
新石器时代彩陶的艺术审美

冉有匪
手作陶瓷制作者。 器物故事讲述者。 生活美学营造者。
 最新文章